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妙手成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1日 15:59 來源:CCTV.com

  這裡是雲南省西南部建水縣碗窯村,每一件神秘的建水紫陶都是産自這不足兩平方公里的小山村。據説,這裡製作陶瓷的歷史已近千年。但何時開始製作這種神秘的陶器,卻無從考證。在許多村中緊閉的大門背後,工匠們正在神秘地傳承著同一種制陶工藝。

  和其他制陶的地區不同,建水陶的器型都是工匠們自己思考出來的。所以,村中的人們一看器型,就知道是哪位師傅做出的陶器。


  拉坯要從揉泥開始,大堆的瓷泥要用腳踩上很長的時間。因為建水陶土的粘性比較差,所以只有經過這樣長時間的踩踏才能增加粘性,否則是無法拉製成工匠所需的器型。踩踏完的瓷泥被工匠們稱為熟泥。在拉坯前,工匠們還要用一種獨特的手法來揉搓瓷泥,而這種獨特的手法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據説,這是為了把要整塊的陶泥中的氣泡趕出來,哪怕是只有針尖大小的氣泡都會在燒制過程中,使整件的陶器報廢。但是,如何得知陶泥中還有沒有氣泡卻不得而知,工匠們的經驗和他們自信似乎是唯一的檢測標準。

  和中國其他制陶器的地方一樣,拉坯始終是制陶最關鍵的一步。建水工匠袁應德,他擅長拉一種被他稱為玉蘭瓶的器物。常年的經驗促使他對拉一個瓶子的坯料量估算的分毫不差。整個拉坯過程是一氣呵成的,任何的遲疑或者停頓都會使器型報廢。玉蘭瓶是一種很奇特的器型,瓶身很大,但瓶頸又長又細。在拉制過程中,瓶身的厚度要比瓶頸的厚度薄很多,如果瓶身過厚,瓶頸過薄,在高溫窯火中會燒塌,但誤差又不能超過三毫米。在袁應德的工作室中,我們找不到任何的尺子,所有的標準完全就靠他的一雙手的感覺。


  實際上,在整個碗窯村,每個制陶的工匠都有自己拉坯的絕活,他們和袁應德一樣,對於每一個器型的弧度、薄厚和拉坯過程中的訣竅都爛熟於心,秘不示人。很多跟隨袁應德多年的徒弟至今也不會拉制玉蘭瓶。很多制陶工匠的看家絕技甚至在家族中也不是隨意傳授的。

  (編導:劉嘉)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