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中國戲曲的人物行當中,有一類為“鬚生”,指的是年紀較大的男性角色。因為這種人物角色需要佩戴一種特殊的粧扮物——鬍鬚,行話中稱為“髯口”。在中國山西地方戲蒲劇中,以運用髯口鬍鬚的不同動作發展出了一整套的特技表演,稱為鬍子功或髯口功。
用來演戲的道具鬍鬚一般長為80余公分,分為左中右三綹,以真發所製成的質量為最佳。戴時以挂鉤固定在耳畔。在中國戲曲的許多鬚生戲中,其實早已存在許多運用鬍子來體現人物內心活動的表演程式,如捋須,表示整理思索;抹須表示滿意;揉須表示憂愁;攤須表示決斷,抖須表示驚怕。蒲劇中的鬍子功,除上述運用以外。還有高難度的吹須功與甩須、打須功。
| |
中國有句俗語,形容一個人極其憤怒,就説他在“吹鬍子,瞪眼睛”。這一點在戲曲表演中得到了完全的誇張外化。在這個場景中,蒲劇演員連續不斷地吹送氣流,在巧妙地控制調整中,單單吹起一小縷鬍鬚,而其他鬍鬚保持不動。另一種吹鬍子的方式相當神奇,是用不斷輪起的袍袖所帶動的氣流將鬍鬚漸漸地平托、四散開來。
這是甩須功,演員通過頭部的不斷擺動,將原本柔軟輕巧的鬍鬚在臉上甩得平飛起來。擺動的力道要拿捏得均勻而恰到好處,鬍鬚被甩出的動向、幅度才能保持一致。而這段“花耍”就是難度極高的打須功:兩手分抓左右兩邊鬍鬚,先右後左撣須上肩,再以右手食指將右須捋下抓好,並以左手擄中須,將中須扔在右須上,向左轉身,並以左手擄中及左須,撣右須上肩,再以左腿踢腰間垂下的板帶上右肩,亮相站好。這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不單要快速準確地一氣呵成,而且每一下動作都要落在規定的鑼鼓點子上,不能錯了板眼。因此稍有差池,就失去了乾淨利落的勁頭,無法達到特技所表現的效果。
| |
本是戲劇粧扮道具的鬍鬚,演變成了一種特殊功法的載體。蒲劇特技中的奇思妙想,俯仰皆是。
(編導:黃蔚)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