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裡是中國山西南部的臨汾地區。300多年前,這裡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種古老的梆子戲,名叫蒲劇,在中國數不勝數的戲曲種類中,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劇種。然而,數百年來,蒲劇至今曆久不衰、獨享盛譽,其原因就在於它擁有著形形色色的特技絕藝。
蒲劇的起源地自古就有著開朗而豪放的民風。來自民間的蒲劇,先天就具有誇張激烈的聲腔韻味和舞臺表演特色,哪怕文戲也要武唱。在發展時,蒲劇又吸收了一些古代中國雜技——百戲與雜耍的表演技巧。由此形成的蒲劇特技,就是在特定的戲劇情境下,將人物角色種種的心理狀態與情緒,誇張、外化,讓內心的情感轉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動作語言。
| |
在蒲劇中,幾乎演員的形體、服飾或是道具,都可以是一種來源,創造出藝術化了的特技。比如利用服飾粧扮的,就有帽翅功、翎子功、水袖功;誇大或運用了人生理條件的特技,有鬍子功、甩發功,瞪眼睛等等。借助道具展示的,有椅子功,扇子功,手帕功等等。而這撒手锏、以臀挪步、顫眼則是屬於在規定的情景中演員的特殊動作表演。
生動而高難度的特技,使得蒲劇演員自小就要進行各種艱苦的訓練。看看這個小姑娘,這無實物演出的“吃麵條”特技,她表演起來已經是駕輕就熟了。在這齣戲中,年輕的演員不但要作水袖功,還要努力掌握噴火的絕招。而她的老師,曾在當年的一次演出中,噴過八十幾口火,足可以見蒲劇演員的功夫之深,技藝之絕了。
| |
就像在電影領域中,動作片總是獨領風騷一樣。特技,使得蒲劇能夠跨越語言、文化背景、欣賞水平等種種的障礙,傳情達意。當無形變成了有形,好看又容易懂的戲,當然抓得住看戲人的心。
(編導:黃蔚)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