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把造型精巧的朱泥壺,高1厘米、直徑0.9厘米、重0.55克,它比一分錢硬幣還要輕,是當今世界上最小的茶壺之一。而它是潮州章姓藝人採用傳統的拉坯工藝製作的,它體現了人們對瓷藝製作極限的一種挑戰。
章海元是潮州的民間瓷藝大師,他制壺的手藝是從他父親章燕明和他祖父章永添那裏學來的。潮州的手拉坯制壺工藝,清朝末年已經成熟。年過7旬的章永添老人,至今依然能用手拉坯的方法製作茶壺。
潮州人善飲“功夫茶”。而用朱泥壺飲茶,味道會更加鮮香。因為,朱泥礦土的材質比瓷更具有透氣性。朱泥是因一種紅顏色的礦土而得名,人們先要將朱泥敲碎,經過浸泡,攪拌、過篩之後製成泥料。
採用拉坯制壺,壺體越小則難度越大。隨著轉輪的旋轉壺體成型了,靈巧的手指也顯得笨拙起來,人們要用手指將壺體內多餘的泥料擠壓出來,它的操作更要細心。拉坯的步驟按照傳統的工藝進行,用折斷的竹棍來測量壺口的大小,而這個尺寸也是壺蓋的規格。
| |
壺蓋也用拉坯製作。泥料經過手指縫隙的擠壓,一個壺蓋的外觀顯現出來。而製作一把常規的茶壺,顯然比做小壺要容易許多。
拉坯之後要進行修坯。在常用的修坯工具中,這條竹篾與眾不同。
壺身的坯料要經過初修和精修,精修時那根柔軟的竹篾派上了用場,它既可用來刮削泥坯,它的光面還可以用來壓光。壺身的坯體修好後,壺蓋就被直接摞在壺身上整修。
朱泥壺的拉坯和修坯可使坯體切削的很薄,這是其他制壺工藝很難做到的。
壺鈕也在轉輪上安裝,這樣壺身、壺蓋、壺紐會在同一個圓心上,使壺的造型更加工整。
| |
一把茶壺要安裝壺嘴和壺把,它要與壺口形成直線,這樣的茶壺才圓的周正,美觀好用。蘸釉需要細心操作,釉料不能流入壺體的內壁,它會影響到茶壺的透氣性。
蘸好釉料的茶壺,用海面輕輕一擦,壺體表面發出潤澤的光亮。一把傳統造型的朱泥壺做好了,等待著它的、是那窯火的煅燒。
(編導:楊海波)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