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的書法作為線條的藝術極致而享譽全球,它是用毛筆將墨汁或輕或重,或幹或澀,濃淡有致地鋪呈在紙上,是文人們在紙上做加法的藝術;中國民間藝人則用剪子刻刀或單純手撕的方式,在紙上做起了減法,創作出了另一種神奇的線條藝術。
河北、山西交界處的蔚縣藝人先用宣紙畫圖,然後用線粗粗地縫在另一張紙上,拿到燈燭上用煙薰烤,留下一個以煙黑為地的空白圖形,人們就著這個圖形剪出窗花紋樣來。而陜西省延安的藝人則能夠不畫紙樣,拿起剪子隨心地鉸出各式花樣來。當地有這樣一句民諺:“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的”。冒鉸,就是指的剪紙不打底稿。一把剪刀靈活隨意地在紙上行走,剪下了齒形、半月形、條形,留在紙上的線條組合成了毛茸茸的小貓,活潑可愛的娃娃,英武神氣的鬥雞,玲瓏的龍鳳,還有數不完的歷史人物,傳説故事……這樣的創作隨興率真,憑著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信手剪來,無拘無束,質樸而有情趣。
| |
除了用刀剪,民間藝人還採用徒手撕紙的方式進行創作,手撕紙的邊緣雖然不那麼流暢利落,卻另有一番古樸自然的趣味,這些雄渾蒼勁的隸書、古拙樸實的圖畫,都是不用任何工具,直接用手撕出來的。
在紙上剪撕刻鏤藝術在距今1800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中國北方地區氣候寒冷,在無法種植農作物的季節,剪紙成為農村婦女點綴生活的農閒藝術行為,而中國的南方氣候濕潤,一年四季易於耕作,南方剪紙被當作窗花、鞋花、衣飾花、喜花,有較強的實用功能。宋元明以來,長江流域觀燈習俗的興起也使剪紙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剪紙以其鏤空透亮的特點被用在走馬燈、夾紗燈中。一旦燈燭點燃,清晰的紙影印在燈籠上,有的還隨燈籠轉動,玲瓏剔透,美不勝收。
| |
千百年來,當文人雅士用丹青在紙上留下傳世的書卷時,民間的百姓也採用鏤刻、透空的方式在紙上記錄生活,寄託心願。
(編導:王雅麗)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