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是一條穿越昆明鬧市區的河流,它的歸宿是茫茫五百里的滇池。在這河岸邊有一尊表現傳統捕魚的雕塑,青銅雕像所表現的捕魚方式,是千百年來滇池邊常用的捕魚方法——漁網捕魚。
600年前,這種方式在滇池的岸邊觸目可及。然而,遠在印度西海岸一個叫科欽的地方,也使用著同樣的漁網,它與滇池邊的捕魚方法驚人的相似。
這裡就是科欽,它位於阿拉伯海南岸,是印度西海岸的一個港口城市。600年前,這裡的居民大多以捕魚為生,但他們捕魚的方法非常原始,人們依舊劃著獨木舟,用魚叉來叉魚。
鄭和的少年時代,是在滇池的岸邊度過。用漁網捕魚對於他來説並不陌生,當鄭和的西洋船隊到達科欽時,鄭和便將家鄉的捕魚方法帶到這裡。鄭和帶去的捕魚技術,改善了當地漁民的生活條件。
| |
事情已過去600年,當地漁民已説不清是誰傳授的這種技術,但他們卻記得這種漁網是中國的。人們在科欽中心島上的一顆古榕樹下,看到了這塊用英文鐫刻的石碑,碑文中對中國的漁網作了詳細的介紹。
今天科欽的百姓仍舊使用著這種漁網,因為使用這種方法,可以捕捉到鮮活的海魚。而這種漁網捕魚的方法在印度的其它地區並不多見,中國漁網已成為科欽半島上的古老標誌。
鄭和船隊將捕魚的方式傳到科欽,也將中國的瓷器等文化傳播到科欽和西洋諸國,尤其是明代的青花瓷器。它那溫潤淡雅的藍色,至今仍是世界各大博物館中收藏的珍品。
而在滇海邊成長的鄭和,西行時沒忘記家鄉的漁網。同時,他也將中國古老的陶瓷文化傳播到異域。
這裡是昆明的海埂,它是今天滇池北岸的湖濱公園。其實在很久以前,它只是滇池中露出水面的一條土埂。因滇池又稱為滇海,所以它自然的被稱作了海埂。
| |
在與海埂相連的這條小溪中,人們依然還在用這種傳統的漁網進行著捕魚。一段同樣的場景,在跨越了600年的時空之後仿佛仍在繼續著,但有所不同的,是它今天已經成為昆明百姓娛樂休閒的一種方式。
(編導:楊海波)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