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台山誌》記載:公元769年,唐代宗時期的國師不空三藏向代宗皇帝進了一份奏折。他建議在文殊、普賢、觀音、地藏菩薩之間,將文殊立為首位。歷史上唐代宗沉迷佛教,他欣然準奏並下令:全國所有寺廟都要建文殊堂、塑文殊像。於是,文殊信仰的風行在唐代中葉之後開始了。
文殊,全名文殊師利。佛教認定中國山西省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華嚴經》記載:文殊是般若的化身,而般若則代表著智慧。
| |
佛光寺建造于唐代,是五台山現存最古老的寺廟之一。佛光寺東大殿內,這尊文殊造像,是公元856年塑造的。文殊端坐在狻猊之上,狻猊是古代傳説中的瑞獸,而此時的文殊造像,無論從體量和藝術的表現手法上,與其他的唐代造像相比,並沒有更多的特殊,它是文殊信仰形成之初的真實記錄。
殊像寺,建造于公元1486年,是座明代建築,大殿中央的這尊文殊造像,已經隨著文殊信仰的風行而高大起來,塑像的面部也發生了變化,和善的表情中多了幾分威儀,它是五台山文殊像中最大的一尊,塑像通高9.87米。塑像上方“瑞相天然”的這塊牌匾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御筆。
在五台山的大(代)螺頂寺廟中,供奉著五尊文殊像,他們的形象分別來自五台山的五座臺頂:他們是聰明文殊、智慧文殊、獅子文殊、無垢文殊和孺童文殊。如果將這五尊文殊的名字聯絡起來則不難發現,民間的文殊信仰,似乎是在崇拜一個聰明、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 |
在中國歷代帝王當中,對文殊崇拜有加的要數乾隆皇帝。他在菩薩頂寺廟的禦碑上留下:“曼殊對音即滿洲。今衛藏呈進丹書均稱曼殊師利大皇帝。竺蘭寶號與我朝國號相符,用徵億萬年無量福祚也”的註釋,乾隆皇帝似乎是用文殊來比“滿清”。
文殊崇拜雖然早已有之,但由於唐代宗的那次敕令,文殊菩薩的排名才居於普賢、觀音、地藏菩薩之前。而四位菩薩各自的道場,便成為日後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以至出現“金五台、銀峨嵋、銅普陀、鐵九華”的概念,而五台山之所以被排在首位,也是因為文殊菩薩的排名被確立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編導:楊海波)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