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座三門四柱的木牌樓是公元1694年所建,額坊處“靈峰勝境”的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筆。這座牌樓聳立在菩薩頂寺廟門前,任憑風剝雨蝕,它是中國山西省五台山木構牌樓的代表。
牌樓又稱坊牌,它來源於中國漢代的裏坊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門洞類建築中所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常被人們作為建築群落空間中,一道象徵性的大門。
| |
牌樓在五台山寺廟建築中的盛行,是在明清時期,尤其到了清代的中葉。康熙皇帝以“懷柔蒙藏”,維護封建大一統政權的穩固與發展為目的,曾五次朝拜五台山。
而這些寺院為了彰顯皇家的恩寵,紛紛在寺院門前豎起了牌樓。這些牌樓形成了寺廟建築的前導,構成了五台山寺廟建築的一道風景。
南山寺是座古老的寺院,雖在唐代就已建寺。而這座面寬13米,高8米的石牌樓卻是民國之後修建的。108級石臺階與牌樓相映成趣,大有氣吞山河之勢。
| |
龍泉寺門前的這座倣木結構石牌樓,高7米,長24米,四柱三門,鬥拱重檐,由於它是龍泉寺的代表,所以牌樓用龍來裝飾,在它的主體框架、石鉚、石竅及所有構件中,都鐫刻著龍和民間的吉祥飾品。
龍泉寺始建於宋代,而這座石牌樓則是在公元1919年才開始雕鑿。人們共花去了4萬兩白銀,用了5年的時間才將它雕成,它雕刻工藝精湛,造型設計工整,它是五台山石雕牌樓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牌樓一般由基礎、立柱、額枋、檐頂等構件組成。基礎埋藏的深度,多為幾米到十幾米,以保證牌樓的穩固。額坊是牌樓的核心,也是最具裝飾性的部分。
在印度佛教東漢傳入五台山之初,中國古代的牌樓建造技術已相當成熟,但牌樓這種建築形式卻一直沒有在中國傳統的寺廟建築中風行。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五台山寺廟中的牌樓,就猶如一個符號,它所標明的意義就是——“帝王恩寵”。如果説中國的牌樓是因漢代的裏坊制而産生,而五台山上、這寺廟中建造的牌樓,卻多出現在清代、出現在大清朝皇帝的臨幸之後。(編導:楊海波)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