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元770年,歷史上的唐代宗時期,佛教密宗盛行,唐代宗在五台山敕建密宗道場,金閣寺就是由唐代宗赦建的。公元840年,一位從日本入唐求法的僧人圓仁慈覺大師曾到過這裡,他描述:“……開金閣,禮大聖。文殊菩薩騎青毛獅子,聖像金色,顏貌端嚴,不可比喻。”
公元845年,金閣寺在唐武宗的“會昌滅法”中淪為廢墟。
| |
這裡就是中國山西省五台山上的金閣寺,它是明代的時候重建的,大悲殿是金閣寺的主殿,面闊五間,長37米,它是五台山上最大的殿宇。大殿內原來供奉著“文殊菩薩騎青毛獅子”的地方,已被這尊銅鑄的千手觀音造像所取代,文殊和普賢的塑像排列在兩邊。
大殿中這尊銅鑄觀音千手像,鑄造于公元1551年,它高17.7米,體量碩大、姿態威儀,從它的身體兩側各長出20隻手,加上胸前的雙手一共有42隻。人們觀賞時不得不仰視,它是迄今五台山上最高的菩薩造像。
| |
五台山歷來是文殊的道場,為什麼這裡會供奉一尊觀音呢?
文殊信仰,崇拜的是聰明和智慧,而觀音信仰則崇拜“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由於宋元時期的社會頻繁動蕩,民間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人們自然企盼得到觀音菩薩的更多庇護。所以,觀音信仰在明代也成了中國佛教文化中,一個重要部分。
公元1368年之後,大明朝將元朝取而代之。而元朝入主中原的幾位皇帝都出自蒙族,蒙藏民族信奉著藏傳佛教。由於歷史上五台山就是佛教的名山,藏傳佛教已經在五台山紮下根來。明代帝王在五台山主興佛教,就是要通過漢藏佛教來改善與蒙藏民眾間的關係。所以,大明朝推出“團結蒙藏、彌足邊患”的戍邊政策,這對大明朝日後維護其近300年的統治,産生了重要的意義。
佛教認為,文殊和觀音都是釋迦牟尼的脅侍,不論是文殊信仰、還是觀音信仰,都是對佛法的一種弘揚。然而,這種唐代的文殊道場,而到明代則改為觀音道場的寺廟,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寺廟中,卻是不多見。(編導:楊海波)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