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山風禪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02日 16:19 來源:CCTV.com

  公元863年,一尊被日本僧人留下的觀音塑像,使得普陀山有了第一座佛教寺院。從這座“不肯去觀音院”開始,接下來的一千多年中,眾多寺院在這裡建立起來,普陀山逐步發展成為亞洲東部的佛教聖地。

  公元1131年,一位名為真歇的禪師來到普陀山。在南宋朝廷的支持下,真歇禪師在普陀山完成了兩項大手筆的措施:一是將這裡的佛教由律宗改變為禪宗,二是將普陀山上七百多家漁民動員出山,使山上只有寺廟,沒有民居;只有僧人,沒有百姓。從此,禪宗僧侶們在這全無人間煙火與雞犬之聲的佛國凈土,每天按部就班地過起了晨鐘暮鼓的清修生活。


  早課和晚課是普陀僧人每日必修之課。中國佛教寺院的課誦制度始於公元四世紀的東晉時期,因為把祈求功德寓于念誦儀軌的定課之中,因此叫做功課。做功課是出家人一天最重要的事,也是普陀山寺院每天最重要的法務活動。一千多年來,在這朝朝暮暮的念誦聲中,普陀山迎來又送走了一代代的高僧。


  十四世紀初,普陀山的高僧一山一寧被元朝皇帝指派為國家使節出使日本。一山一寧學問淵博,又擅長書法文章。日本人紛紛登門求教禪宗語錄中難懂的典故和用語。他在日本創立了“一山派禪學”,對禪宗在皇室、貴族中的普及起到了推進作用。公元1317年,一山一寧在日本圓寂後,被日本天皇尊稱為“國師”。他出使日本,恢復了元初中斷的中日邦交,並且使普陀山的聲名在日本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詩心通佛性,意境入禪機。美麗的普陀島將禪機和佛法化入山海之中。這裡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似乎都有一種靈性貫通其間,在向人行不言之教而拈花微笑。

  或許,這靈性的積累就是緣自海岸邊走過的一代代禪宗僧侶。經過他們的悉心經營,宗教和文化一起融入波濤與山林。今天,普陀山已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與傳播的中心。(編導:朱晶)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