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潮音絲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02日 16:15 來源:CCTV.com

  公元八世紀,一條從中國江南地區通往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海上航線逐步形成。這條航線,將絲綢和瓷器源源不斷地運往東亞各國,被後人稱為“東亞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正是由於這條海上絲路埋下的機緣。

  唐朝中期,普陀山扼守蓮花洋國際水道,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中轉站。新羅、日本以及南亞各國的船支出入中國都要在這裡候風候潮。


  普陀山西南蓮花洋海域有一塊海礁叫做“新羅礁”,這塊斗笠形狀的礁石除了露出水面的部分,還有300多米藏在水下。經常有商船,特別是新羅船在這裡觸礁,因此留下了新羅礁的記載。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鍔所乘的商船,正是因為碰到了這塊新羅礁,才漂泊到潮音洞,留下觀音聖像,為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拉開序幕。佛教中把佛的聲音比喻為海潮音,普陀山腳下的潮音洞正是因此得名。“潮音洞”是普陀山最早與觀音文化産生關聯的地點之一。在佛教徒聽來,面朝大海的潮音洞,日夜被海浪所拍擊的聲音,正是觀音菩薩啟迪眾生的呼喚。

  一千兩百年間,蓮花洋的濤聲起伏見證了普陀山的榮辱興衰。公元1078年,朝鮮半島的高麗國王重病,向北宋朝廷請求醫藥。使臣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舶出使高麗,回國後向北宋神宗皇帝稟告了普陀山觀音菩薩的靈異事跡,宋神宗將題為“寶陀”的寺額賜給普陀山。從此,梅岑山終於正式地被“普陀洛迦山”所取代。各國商船停靠在這裡,除了候風候潮,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出航前登山做佛事,向慈悲的觀世音菩薩祈禱航海平安,不受風濤和海盜的侵擾。


  觀音信仰隨著絲綢和瓷器,從中國的普陀山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向東傳播,成為中國、日本和韓國佛教的主流,被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觀世音菩薩也成為東方慈悲、智慧與和平的精神象徵。(編導:朱晶)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