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教中的觀世音,是中國人最喜愛的一位菩薩。位於浙江省東部的普陀山,作為觀世音菩薩的全球道場,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驛站。
普陀洛迦,是梵語“補怛洛迦”(POTALAKA)的譯音,意思是一朵美麗的小白花。它是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説法布道的地方。
| |
公元七世紀,中國唐代的高僧玄奘從印度遊學歸來後,書寫了一部有關西域一百三十八個國家和城邦的著作——《大唐西域記》。其中記載,普陀洛迦山位於印度南部的海域,山頂有池,水從池中流出形成大河,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最初就在這裡來往優遊,感悟生命和佛法。觀世音菩薩曾經是印度民眾的信仰中心,但在八世紀後,佛教在印度逐漸衰落,佛經中的觀世音菩薩和位於茫茫南海之間的普陀洛迦,也漸漸被人淡忘。
東晉時期,觀音信仰伴隨著佛教的傳播普及到中國東部沿海。位於浙江舟山地區的普陀島,原來叫做梅岑山。這裡很早就有漁民居住,漁民出海捕魚,最怕的莫過於遭遇海難。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以慈悲救難的胸懷,受到漁民的普遍崇拜。在他們看來,海島上晨昏變幻的神奇景色與佛經中描述的“補怛洛迦山”十分相似,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裡就是觀世音菩薩説法布道的“補怛洛迦山”。在沒有現代船舶的時代,虔誠的信眾不顧驚濤險阻,乘坐小舟,前往普陀島朝拜觀音菩薩的聖跡。唐朝中期,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觀音信仰從這裡傳播到日本和朝鮮半島,普陀山作為全球觀音道場的地位逐步確立,成為一個國際性的佛教聖地。
| |
普陀洛迦,一朵美麗的小白花,從印度虛無飄渺的南海仙境,到今日中國觸手可及的海天佛國。中國普陀洛迦山,已成為人類文明發展和中外佛教文化傳播的里程碑。
(編導:朱晶)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