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茶又因茶馬古道,而揚名天下。據南宋李石《續博物志》記載:“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西藩,是指居住在康藏地區的藏民,普茶就是普洱茶。由此可見,早在一千年前的唐代,雲南的普洱茶就沿著茶馬古道傳播到了西藏和其它地區。
普洱茶,原産于雲南瀾滄江流域的思茅、版納、臨滄,因集散于思茅的普洱府,所以人們將它稱為普洱茶。
雲南的思茅一帶,年降雨量大,平均氣溫高,非常適合大葉種茶樹的生長。而且,這裡的茶樹雖葉片大、卻質地軟,更有利於加工優質的普洱茶。
傳統的普洱茶是以雲南大葉種的曬青毛茶,直接蒸壓而成,又稱“生普洱”。為了便於儲存和長途販運,人們習慣將普洱茶壓成團、餅、磚、沱等形狀。這種曬青後,直接蒸壓的新茶,茶性強烈,當年飲用會傷脾胃。所以,雲南民間大多習慣將新的普洱茶烤飲;或經數月甚至數年存放之後飲用,從而形成了 “做新茶賣舊茶”的傳統。
| |
普洱茶最先是在馬背上發酵。在“馬幫”長途的販運過程中,普洱茶的發酵過程依然繼續著,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陳質”,茶的味道也變得溫和柔美。
當掌握了普洱茶發酵的規律後,上個世紀的50年代,人們開始對曬青茶,進行人工後熟處理,這樣可使普洱茶短期“熟化”,使新茶的品質具有某些陳茶的特徵。這種用現代手法加工出的普洱茶,又被稱作“熟普洱”。
但對於普洱茶來説,無論是“生普”還是“熟普”,都具有:“越陳品質越佳”的特點。人們還在普洱茶的上面裝飾了許多吉祥圖案,進而形成了集飲用、觀賞、收藏于一身的“普洱文化”。東方茶人視普洱,猶如西方人喜愛陳年的葡萄酒。尤其,它那濃紅的湯色、甘醇的韻味,飲上一口普洱茶,令人盪氣迴腸。
| |
昔日的茶馬古道,馬幫的背影已漸行遠去。而夾雜著普洱茶香的春風卻陣陣襲來,那首“三月裏來,三月三,趕著騾馬進茶山,普洱茶好人人愛,馱起茶葉到遠方。” 的民謠和(音賀)著馬幫的鈴聲,仿佛依舊回蕩在思茅的山間。
(編導:朱晶)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