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朝嘉慶年間,一位名叫張澍的學者,在中國甘肅武威的清應寺內偶然發現了一塊石碑。石碑的正面刻著一些奇怪的文字,這些文字看起來與漢字十分相似,卻又明顯不是漢字,這讓博學的張澍倍感蹊蹺。
慶倖的是,石碑背面刻有漢字。清晰的漢文顯示,這塊石碑是《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研究西北史地學的張澍還發現,碑中出現了“天佑民安五年”的字樣,“天佑民安”,正是十一世紀統治中國西北廣大地區的西夏王國的年號。他由此推斷,石碑正面的文字很可能是早已消失的西夏文。
| |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1804年。由於缺少相關的線索,在一塊孤立的石碑中重現的西夏文字,當時並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時間又過去了一百年。二十世紀初, 俄羅斯聖彼得堡金碧輝煌的東方研究所,展出了一批來自中國西北部黑水古城的文物,其中包括大量使用奇特文字的書籍和經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這些沒有人能夠識別的文字,成為國際考古領域一個難解的迷題。轉機出現在1909年,俄國著名漢學家伊鳳閣教授,在黑水城文獻中找到了一卷寫有《番漢合時掌中珠》字樣的古書。他驚喜地發現,這竟然是一部西夏文與漢文對譯的詞典。
公元十一世紀,西夏党項人借鑒漢字的形制,創造了西夏文。西夏文共有六千多個單字,與漢字十分形似,但筆畫大多在十畫之上,撇、捺等斜筆比較多。西夏的第一任國王李元昊曾經頒布法令推廣西夏文,《番漢合時掌中珠》的序言中寫道“不學番言,則豈和番人之眾;不會漢語,則豈入漢人之數。”這本西夏人和漢人相互學習對照語言文字的工具書,按照內容分成天、地、人三大類。每個詞語都並列四項,分別是西夏文和漢文,以及兩種文字的發音。
| |
一本八百年前的字典,成為打開西夏王國古老歷史的鑰匙,也催生了一門新的國際學科,西夏學的誕生。目前,中國能夠識別西夏文字的只有十人左右,還原西夏王朝的真實面貌還有一段漫長而艱辛的路程。
(編導:朱晶)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