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元1914年的一天,天津《大公報》發表了這樣一條消息:由山西平遙人雷履泰創辦的,經營了近百年的日升昌票號倒閉了,這條消息在當時的金融界引起了震動。
這就是平遙,這裡離山西商人聚居地大院也就不到20公里,但這裡曾是山西商人的金融中心。“日升昌”票號就坐落在平遙的西大街上,直到今天許多學者依然把它看作是中國現代銀行的祖型。
公元1823年,平遙城中一個叫雷履泰的商人,開始嘗試用金融票據往來的方法,來取代實行了幾千年的商業貿易現銀結算方式。為此,他開辦了這間叫“日升昌”的特殊商號。
“日升昌”的與眾不同,是因為它經營的商品不是一般貨物,而是金融匯票,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它就如同一張很值錢的紙。而只有雷履泰自己清楚,他其實是在經營一個被稱為“信譽”的觀念。
| |
問題在於,山西的商人從販鹽、運茶,到經營信譽,這種思維方式的跨越是怎樣産生的呢?
萬兩白銀,按今天的標準衡量,其重量大約是1000公斤。帶著這樣重的金屬進行遠足貿易,實在説不上方便。所以當時社會亟待一種更方便的結算方式。
票號的形式,既可以方便結算,又可在誠、信的前提下賺錢,雷履泰開辦的“日升昌”票號,實際上是開創了中國一個全新的金融行業。
此後,平遙一帶的商賈紛紛仿傚“日升昌”,先後在平遙城內開設票號,渠家大院將分號設在家裏,將總號設在平遙,而喬家大院、曹家大院等其他富賈們也紛紛在祁縣、太谷設立票號,一時間形成了平遙22家、祁縣12家、太谷7家票號分佈的金三角格局,由於這些票號都是由山西商人經營的,人們又將它們稱為“山西票號”。
到公元1904年時,山西票號在中國一百多個城市中,開設了450家分號。經營的金額高達七、八億兩白銀。為山西商人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白花花的銀兩隨著山西票號的發展進程而一直源源不斷的流入晉商的宅院中。
| |
票號的成功,甚至給西方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住漢口的英國領事説,漢口商人與外埠業務往來,多由富裕的山西票號佔先,它的作用幾乎與英國銀行是一樣的。
山西票號大約發展了100年,終因戰亂、稅賦,及種種原因,于1920年前後紛紛倒閉。但是這些山西晉商大院中的庫銀,卻隨著票號形式的出現而長高了。
(編導:楊海波)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