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凝固的戲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28日 17:01 來源:CCTV.com

  敲響銅盤,盤中這些京劇戲裝打扮的玩偶小人自動轉起了圈。像不像舞臺上的一齣好戲隨著鑼鼓聲開場了?這是一種傳統的老北京民間手工藝玩具,叫做鬃人兒。它們還另有個俗名,叫“銅茶盤子小戲出”。鬃人底座上以不同的角度排列著帶彈性的鬃毛,一敲銅盤,受到震動後就可以轉動。小小鬃人兒們的穿戴、臉譜、道具、動作都細緻入微得和舞臺上演出的一樣。每一個鬃人都是京劇中一個活生生的角色,每一組作品就是一場熱熱鬧鬧的戲。

  在中國各地,雖然民間偶人的材質、工藝各有不同,但它們的人物造型卻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來自傳統戲曲的深遠影響。像北京鬃人這樣一種專門模倣戲曲人物的玩偶,就是因為京劇的興盛而産生的。而另一種傳統的北京民間手工藝品——絹人也不例外,很多人物造型都來自於京劇角色。這些絹人的面部就是倣照京劇人物臉譜而製作的,其過程比真正京劇演員化粧還要複雜許多。

  給絹人做手,可是門絕活兒。藝人們要把一雙絲絹製成的纖纖小手,做得像真正戲曲演員的手一樣生動形象。戲曲藝術的精湛直接促進了戲曲玩偶工藝水平的發展。就像是這有著四百多年曆史的無錫惠山泥人。起初,它的造型簡樸而單一。然而隨著江南戲曲的盛行,一些民間藝人們憑著看戲時所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不用模具,直接用手捏塑齣戲曲人物與場景。逐漸發展出了惠山泥人的一項高超技藝——“手捏戲文”。

  戲曲玩偶的形象通常十分鮮活。在廣東方言中,玩偶被叫做“公仔”。在廣東粵劇的發源地佛山,人們將劇中的情節捏製成陶塑,放置在屋脊上,稱它們為“瓦脊公仔”,畫上眼卻不點睛。舊時的老百姓認為,這些公仔的形象太傳神了,點睛後説不定會真地成仙。

  民間藝人們將傳統戲曲中最富於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和情節場面,製作成了各式玩具偶人。供人們在生活中去細細品玩。這些生動傳神的戲曲玩偶,就好像是一幕幕戲文凝固的瞬間。(編導:黃蔚)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