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晶瑩剔透的千手觀音,柔潤光澤的八仙群像,眼前的這些工藝偶人可並非是用珍貴的碧玉、象牙或珊瑚雕琢而成的。説起來人們可能會無法相信,這些工藝品全部都是由一種食物的原料——普普通通的面做成的。
聽上去讓人難以想象,然而這就是中國一種古老而奇妙的民間工藝。關於面塑的記載早在中國漢代就有。在中國北方種植小麥的廣大地區,産量豐富的麵粉為面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原料來源。當春節、中秋以及結婚祝壽等喜慶日子來臨之際,做面塑的古老習俗一直伴隨著百姓的生活。平凡的村莊中,婦女們在十指拿捏之間,將飲食和藝術完美地揉合在水和發過酵的麵粉之上。
柔軟易捏的麵糰是取材便利又經濟實惠的製作材料。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用自己的雙手隨時隨地來進行創造。經過了長期的實踐摸索,民間藝人們調配成功了一種能長期保持不幹、不霉、不變形、不蟲蛀的各色面料。隨著塑造技藝的不斷提高,面塑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尤其是各種人物的造型。這些五顏六色的小麵糰,經過藝人們的捏揉搓拉,就像是變魔術一般,成為了可以把玩在手掌間這栩栩如生的精緻小人。
在老北京的集市廟會上,除了面人兒,人們還能看到另外一種用食材創作出的小偶人。這就是糖人兒。糖鑼一敲,人們就知道作糖畫,吹“糖人兒”的手藝人在這裡。用一口小鍋把麥芽糖煮化,趁它柔軟之際,在案板上澆注成平面的糖畫,或是吹塑粘拈成各種立體的糖人。待糖料冷卻之後,就固化成形了。又好吃又好看的糖人糖畫,最受小孩子們的歡迎。
中國民間藝人的巧手靈心,將這些尋常簡單的食材,點化成了藝術創作所用的原料材質。小小的面人、糖人不但在街頭巷尾是極富生活氣息的小玩意兒,廣受老百姓的喜愛;也走向了名人雅士的桌頭案幾,成為精緻高雅的藝術品,展示出民間藝術無窮的生命力。(編導:黃蔚)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