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聞交流勢不可擋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3日 18:21)
主持人:李紅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大陸期間,海峽兩岸的媒體展開了激烈的新聞大戰,而在互相競爭的同時,兩岸新聞界同仁也在積極地進行合作與交流.事實上關心兩岸交流的人都知道,海峽兩岸間的交流向來是媒體先行.那麼今天我們就特意邀請到了兩位專家,來共同探討兩岸新聞交流的一些情況和問題。
這位是台灣新聞局前任局長、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邵玉銘先生,歡迎您的光臨!您好! 各位觀眾好!
這位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廣播專題部的副主任冬艷女士,歡迎您!你好 觀眾朋友好好,我們談話之前 一起來看一段背景資料了解一下相關的情況一起來看。
今年的4月底5月初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後訪問大陸成了兩岸媒體關注的焦點根據不完全統計報名參加此次連宋大陸行採訪的海內外記者有1000多人其中台灣記者超過100人。
主持人 李紅:那首先想請問邵先生,我們知道您曾經擔任過台灣新聞局的局長,那麼對於這一次連、宋來訪兩岸新聞交流的情況,可以説是合作的形勢更多了,而且是更熱絡了,那您怎麼來評價這一次兩岸的新聞交流。
台灣新聞局前局長、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邵玉銘:我覺得是空前的成功,因為2300萬台灣人民看不到他們在大陸的訪問,也能透過大概一百多位新聞媒體,不管是文字的,還是電視的還是廣播的。所以這樣他們在大陸的一舉一動全部展現在台灣人民的面前,讓台灣人民能夠自己判斷,這次訪問成功不成功,兩方面所達成的一些協議,是不是能夠符合台灣人民,以及大陸人民的利益。這當然是大陸方面給的各種安排和便利。
主持人 李紅:那麼冬女士,就是從大陸媒體的一些角度來看,您怎麼來看待這一次大陸方面對於連、宋二位在大陸一些行程的這種報道,以及與台灣媒體交流合作的這種情況。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廣播專題部的副主任 冬燕:以我們廣播界的同仁而言,實際上已經是好多年以前就開始了,比如説我們和台灣“中國廣播公司”的合作,我們和台灣中部的“台中廣播公司”的合作,還有和南部的“高雄廣播”,我們都有過一些共同採訪,在一些重大的活動,或者重大的節日的時候連線播出,就是起到了這種非常好的溝通作用,包括這一次,就是台灣媒體的全程轉播,還有大陸媒體的全程轉播,那麼使兩岸的民眾都能在同一個空擋中了解到這一重大事件的真實過程,我覺得非常的好。
兩岸之間的新聞交流最早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1987年9月15日,台灣《自立晚報》的記者李永得、徐璐借道東京來到北京,由中國新聞社接待在大陸進行了採訪,儘管他們回去後,受到了台灣當局的法律追究,但他們為台灣記者赴大陸採訪邁出了第一步。從那個時候開始,台灣的各個媒體就紛紛向當局提出到大陸採訪的申請,面對輿論的壓力台灣新聞主管部門負責人邵玉銘于1989年5月宣佈,台灣媒體可以赴大陸採訪,但暫不開放大陸媒體入島採訪。
事隔兩年之後,也就是在1991年8月,福建沿海地區的漁民與台灣漁民發生了“漁事糾紛”,大陸新華社的記者范麗青和中國新聞社記者郭偉峰作為中國紅十字會代表的“隨行記者”首次進入台灣採訪。但是台灣方面認為這是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處理,仍沒有開放大陸記者赴臺採訪的正常渠道。經過海協和海基會兩會的反復協商溝通,終於在1992年9月,台灣當局開放了18位大陸記者組成採訪團到台北進行採訪。直到這個時候,兩岸才真正實現了正常雙向的新聞交流。
主持人 李紅:那麼邵先生我覺得看到今天兩岸的媒體之間交流熱絡的情況,應該是比較欣慰的,因為我知道在1987年到1991年四年半的時間裏,您擔任新聞局局長的這個時間段裏,您可以説是親身經歷了開放台灣媒體赴大陸採訪的決定。
台灣新聞局前局長、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邵玉銘:我是1987年四月出任台灣新聞局局長,那時候“行政院”院長是李國華先生,我們認為讓兩岸人民能夠真正了解彼此,記者應該是最先開放的,因為他們才能夠報道兩方面。所以等到1989年的時候有一個原因就是説那時候亞洲銀行在北京開年會,那很多的記者願意想來採訪。那台灣也派郭婉柔女士,她當時好像是“經建會”的主任委員,還有一些民間的大企業家,像辜濂松等等。那麼這時候覺得,要讓台灣老百姓知道亞洲開發銀行的很多情形,當時還有國際性的一個科學家的會議,所以我記得很清楚是1989年5月4日,所以就開放了。那麼馬上上百名記者就來採訪這件事情。
主持人 李紅:那麼可以説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當時這種兩岸的新聞交流還是有種種的限制,並不是那麼容易進行的。
台灣新聞局前局長、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邵玉銘:對。
主持人 李紅:冬女士,我知道您是在1995年隨團去過台灣,並且是以記者身份進行的一些訪問和採訪,那麼2001年您又作為駐點記者到台灣去進行採訪,以您的這種親眼所有見和親身經歷給我們講一講您去採訪的一些經歷和故事。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廣播專題部的副主任 冬燕:我們去採訪實際上受到了種種苛求,當時是蘇正平先生在新聞局長的任上,2001年的時候,那麼我們進入的時候是要提前一個月申報,到了以後三日之內要去報備,要去領取這個記者證,那麼從此之後,隨時都要向新聞局報備。我們有的時候在台灣採訪的時候,一旦我們的行蹤,就是脫離了他們視線之後,很快就有電話會打到我們被採訪對象的手機上,總而言之,就是説開放了這個採訪之後,還是有種種的限制。我們那個《空中之友》的聽眾遍及台灣從北到南,比如我要從台北一直到高雄的話,那麼各地都可以找到我的聽眾。有的時候我們剛下飛機,或者説剛到桃園,出了火車站就有聽眾會來迎接你,他們真的是聽了多少年的廣播,把你當作一個親人來看待。這種對你的那種熱情,有的時候讓我們都始料不及,包括他們台灣的一些,後來有一些人到大陸來,他們到大陸來會有一個景點,到我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門口,就是那個旅行社的大巴士開過來,説要見一見我們的主持人,他對我們的廣播,對我們能傳遞大陸的信息,那是非常珍視的。
從1992年兩岸實現了真正雙向的新聞交流至今,來大陸採訪的台灣記者已經有近萬人次。為了解決台灣記者往返兩岸採訪的不便,1996年大陸率先開放了台灣記者在大陸的駐點採訪,目前有十家台灣媒體申請並獲得了在大陸駐點採訪的資格,他們駐點採訪的城市集中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
除了這十家媒體以外,台灣的其它媒體的可以根據他們的需要,向大陸方面提出採訪申請,大陸方面對他們的採訪人次和時間沒有任何限制。
2001年台灣當局終於開放了大陸記者赴臺駐點採訪,但只批准了五家大陸媒體,包括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就在今年的4月10日,台灣大陸事務主管部門發表言論稱,為了檢討兩岸媒體交流秩序及開放管理政策,將暫緩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兩家大陸媒體赴臺駐點採訪,至於何時再開放,要根據兩岸氣氛而定,沒有時間表。台灣當局在兩岸新聞交流方面採取的“開倒車”行為,引發了島內各界的強烈批評。
主持人:台灣當局他還是對這個大陸媒體進行島內採訪有種種的限制,你比如説前段時間他就又限制了兩家媒體的進行台灣?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廣播專題部的副主任 冬燕:這種方式我覺得應該説是一種很不明智的,也是一種開倒車的方式,再一個就是説台灣的社會,我覺得就是這樣一種做法讓人感覺到它是很脆弱,台灣執政者很脆弱、不自信的表現,如果台灣社會是一個非常健康,非常陽光的社會,如果台灣執政者的政治訴求是符合2300萬台灣同胞利益的話,那麼為什麼要對大陸記者的區區幾篇報道那麼恐懼,我覺得沒有必要。
台灣新聞局前局長、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邵玉銘:這件事情,泛藍陣營的立法委員給予嚴厲的批評,台灣的傳播媒體也都給予批評,那麼台灣的學者專家也都給予批評,認為就像剛剛您所説,你應該是有自信的,你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假如有什麼誤解,美國傑弗遜總統講過一句話,假如因為民主或者自由帶來很多的混亂,或者是很多負面的後遺症,不是去管制它,是要更大的開放,讓它能夠在陽光之下能夠普露出來,無所遁形。所以目前台灣當局這種做法,大多數的民眾,或者是學者專家都是反對的,所以我想這件事情恐怕,我相信不久,恐怕這個民進黨當局恐怕逐漸開放,因為他是違反大多數老百姓的看法。
主持人 李紅:其實的確是,特別是今天通過跟二位的交流,從二位的這種親身體驗來看,兩岸的這種新聞交流確實是非常的重要,你比如説從最初的台灣媒體形容大陸的民眾是水深火熱,大陸民眾認為台灣的民眾是吃香蕉皮過日子,到現在這個大陸的美好的風光,以及台灣的日月潭都被兩岸的民眾所熟知,就是我們也希望能夠看到兩岸媒體之間的交流應該越來越熱絡,不應該有那麼多的限制,好,今天非常感謝二位,謝謝。好觀眾朋友,感謝您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下期節目我們再見。(編導: 陳曦 晏萌 攝像:張宇 李軍)
責編:王京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