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灣頻道 > 海峽兩岸 > 正文

兩岸宗親 共修族譜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2日 17:59)

  主持人 李峰:族譜又稱家乘、家譜,是記載私家之事的史籍。族譜不僅記載著一個家族的族源、世襲、播遷及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跡,還規定了族規、族訓,反映出一個家族代代相傳、延續發展的軌跡,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進程。那麼目前海峽兩岸在中國族譜文化傳承方面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就這方面的話題,今天我們邀請到了兩位嘉賓來共同探討。這位是台灣知名人士謝啟大女士,歡迎謝女士的光臨。這位是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的院長陳支平,歡迎陳先生的光臨。我們知道在今年年初由您主編的《台灣文獻彙刊》出版了,其中收集了很多珍貴的文獻,多達近200種,其中第三集談的是“閩臺民間關係族譜”專集,裏面收集了很多福建沿海地區大量的關於台灣移民記載的文獻資料,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在台灣目前主要幾大姓氏的一些情況

  陳院長:台灣的主要的姓氏,第一個是陳姓,第二姓是林,然後是李,這幾個姓比較多,包括謝先生謝姓在台灣也是蠻多人的。

  主持人:現在我手裏拿的就是陳教授主編的《台灣文獻彙刊》裏面有關溪南陳氏族譜這樣的一個介紹,應該看到一直記錄到清代,那麼之後的這一段歷史是否能續上呢,下面通過一個小片來了解一下,一起來看看。

  2003年底,在福建同安縣田洋村舉行了一個簡樸的交接儀式,交接的是海峽兩岸陳氏子孫共同編纂的族譜。以前金門庵前陳氏只知道他們的開基祖先是清代康熙年間由同安遷徙金門的,卻不知道是屬於同安陳氏的哪一支,之前又有怎樣的家族歷史。現在,他們終於認祖歸宗,正式納入《浯陽陳氏家譜》中。

  臺胞:這是歷史性的一刻,我們浯陽陳氏宗親在分隔53年之後,能一起來合印族譜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作為中國第五大姓氏的陳姓,宗親遍佈世界各地,歷代名人層出不窮,像陳嘉庚等都是陳氏的後代。陳氏後裔都以自己的祖先為榮,在同安的陳太傅祠裏,懸挂著許多知名人士的牌匾,就連現任台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也在其中佔了一角。據陳太傅祠相關負責人陳大情介紹,當年陳水扁以陳氏宗親的身份和他們聯絡,並委託人做了一塊牌匾要挂在陳太傅祠裏,在他當選為台灣地區領導人之後,還特地打電話叫人來看牌匾是否挂上。

  陳太傅祠管委會 陳大情 同期:我當時在這邊,我説挂上了。

  要將一個家族1000多年來的歷史完整、清楚地展現出來,其工程量是非常浩大的。兩地陳氏族人共同修譜所牽涉到的村莊由一個變成了30個,涉及的人數從2000多人,擴增到近萬人。儘管修譜的工作相當繁瑣,但兩岸的陳氏族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都忙得十分開心。對大家來説,他們所做的已不是一件單純的修編陳氏族譜的事兒,還有尋找到失散多年的親人的欣喜。

  主持人:其實族譜是非常真實的反映出家族變遷、遷徙的記載,據説,在文獻當中還記載了像陳水扁、呂秀蓮,民進黨人士自己家族的情況,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他們的情況。

  陳院長:陳水扁這個家族比較複雜,他實際上用我們宗族的概念來説,他是屬於“兩祧”,就是兩頭顧的家族,他自己的親生父親這一輩,也是跟謝先生是同鄉,從河南遷到江西,江西南康,然後從南康再遷到福建汀州,汀州再遷到漳州,所以在詔安平和一帶是他家族現在分佈的地方。到清代前夕,他們就遷到台灣去了。這是陳水扁他親生父親的一支,後來由於他父親去世得很早,後來他生活,家裏比較困難,有一個養父,養父的祖籍是同安人,跟金門對面的同安,一個叫“丙洲”的地方,所以陳水扁先生上臺以後,除了表示對漳州的祖先追尋,兩次跑到金門去祭祖,祭(同安)養父。所以我自己感覺,陳水扁雖然他有很多政治上的歧見,不過我想説在家族族譜文化上的認知,他恐怕也很難擺脫這種認知。

  主持人:我們下面再來看看台灣另一位政治人物呂秀蓮,這個呂姓在台灣是不是大姓?

  陳院長:呂姓在福建、在台灣,還不能算很大的姓,他們比較集中在漳州那一帶,根據我的了解她同樣也是沒法擺脫中華文化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據我觀察還是很深刻的,她1990年的時候,就曾經專門為這個事情跑到漳州南靖書洋鄉去祭祖,後來南靖這邊的呂姓宗親,他們準備重修呂氏族譜,就是希望兩岸的子孫都修起來,呂秀蓮先生很高興,專門為這個題了詞,雖然沒找到呂秀蓮的題詞,倒是找到(她哥哥)呂傳勝先生給他們族譜跟宗祠題詞的複印件。

  主持人:溯源推本,是表示代代相傳的意思。

  謝女士:找根本。

  主持人:很多的台灣朋友,他對於續寫家譜,與大陸方面共同來核對修正家譜的事情,是樂此不疲。您認為在這個過程當中,他能尋找到什麼樣的一種樂趣,或者尋找一種什麼樣的意義?

  陳院長:這個還是要回到文化層面來看待這個問題,因為族譜從表面上看只是一種宗親的聯誼,但實際上,它體現了文化的一種寄託,很多台灣民眾,比如説自從日據時代,就是十九世紀末的時候,已經基本上跟大陸沒有任何來往,可是為什麼過了100年以後,差不多100年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時候,突然一大批的人,到現在為止還是始終都在來尋找族譜的根源,他並不是有什麼非常實際的一種利益,什麼宗教的信仰,好像不是這個意思,實際就是一種文化的追溯。漳州對臺辦給我提供一個數字,就是從那個時候,台灣開放到大陸觀光以來,光漳州對臺辦接待的,來尋根聯絡家族的台灣民眾,一共有7萬多人。

  謝女士:這麼多?

  陳院長:這是一個比較大概的數字。

  主持人:謝女士,我不知道您的家庭有沒有家譜、族譜?

  謝女士:我們可以説非常驕傲的,我們家有族譜,那個譜大概是幾百年前,謝家傳下來的,我們現在正供在台北市的陽名山的謝氏宗祠裏面。

  主持人:謝女士,你還記得你的父親給你介紹族譜的時候,他會跟你説什麼?

  謝女士:父親會先告訴我們,依照這個譜的記載,我的父親是謝安第60代孫子,也就是説我們是第61代。祖先的遺留下的家訓,我們也必須傳承。清清白白、乾乾淨淨,絕對不會去拿不該拿的非分之財。

  主持人:其實像謝女士介紹的她家庭的這種情況,是不是也反應出族譜這种家譜,它對於文化傳承的一種重要的作用呢?

  陳院長:是,我自己非常贊同,特別是在民間沒有受到很好教育的機會以前,那麼它的文化的傳承,道德的培植,往往都是靠上一輩,父輩,母輩,通過族譜,族譜裏面都會宣揚忠誠、義士很重要。

  主持人:我曾經看到一個小學在舉行學習的時候,要求學生來繪製一個家譜,一個孩子他就把家譜畫成了一顆樹,倒著的一顆樹,共同的祖先下分支成一個家庭,那自己是這個分支中的一個小部分,可見就是大陸對於這個家族文化的這種教育也是開始在逐步完善,你怎麼來看待中國的族譜文化,有什麼樣的一種意義?

  陳院長:中國的族譜實際是兩個概念,一個就是帝王世家貴族,這個系統是非常古老的,大概從西周以來都有。到宋代以後,它實際變化一種中國傳統文化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宋代這些理學家們,他們一直在提倡這個事情,所以到宋代就出現兩個很有名的人物。一個是蘇東坡的兄弟,叫蘇洵。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文學家歐陽修,他們各創造了一種寫族譜的格式,那麼你剛才講的格式大概是歐陽修創造的,還有一個就是蘇洵創造的,有點像八卦的樣式,圓形的,最早的祖先畫在最中間,然後生出兒子畫在第二圈,然後孫子畫第三圈,然後無限擴大。族譜的延續實際上代表中國文化的一種延續。

  主持人:先人當中優秀的品質,是一種激勵的作用。實際上你看,謝女士,從剛才陳院長的介紹看來,不論是什麼政治人物,還是普通的百姓,兩岸對於族譜文化的追求,還是非常明確一致的,你怎麼來看待這種族譜文化對於連接兩岸文化的重要意義?

  謝女士:現在在台灣的絕大多數的居民分別都是,可能是200年前,100年前,或者50年前,從我們的中國大陸的地區移民過去的,所以我們常常説,你的根是在中國大陸。那麼,今天你不能當了政治人物,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就開始説一些奇奇怪怪的話。所以我覺得這些話顯然是站不住腳,也是不會被大家認同的。

  主持人:其實這個族譜就像一串串的連環,把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延綿不斷的發展歷史,串聯了起來,今天非常高興與二位教授共同探討了這個話題,謝謝。族譜最重要的內容是記錄家族歷代延續繁衍的過程,同時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人文和經濟情況,許多渡臺家族與大陸祖籍地的宗親共同合作,編修族譜,是要讓子孫後代不要數典忘祖。(編輯:安倍含攝像:孔河 張宇)

責編:王京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