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陳水扁執政大盤點——“綠化”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17日 17:27
主持人 李 紅:
本期陳水扁執政大盤點系列節目盤點的是民進黨上臺後推行的“綠化”策略,陳水扁上臺以後,從政治、財經、文教到安全、傳媒、軍隊等系統進行全盤“綠化”,親陳和親李登輝的勢力掌控了從行政、司法到公營事業等各個系統的重權,那麼陳水扁是怎麼推動這些“綠化”動作的,這些“綠化”措施給台灣社會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今天我們邀請到了福建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吳能遠先生為我們做分析。
2000年陳水扁以39.3%的得票率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為了鞏固“執政”地位,陳水扁一上臺就採取了或拉攏、或打壓的手段對整個台灣地區的行政、“立法”、軍警、經濟、媒體等各部門進行全面改造。首先是更換負責人,派出親信人馬出掌要害部門。無論執政能力高下,只要符合陳水扁的理念,就加以重用。不符合的就以半強制的方式裁撤。第二,對於擴大民進黨的基礎力量,大搞所謂“精英入黨”,不僅收編龐大的警察隊伍,連“總統府資政”、政務官、民意代表、學者、地方派系大老等也都在陳水扁的見證下集體披上綠旗。第三,陳水扁還通過利益誘導、暗中施壓等方式,迫使大的民營銀行、民營企業和媒體屈服於陳水扁的控制之下。就這樣,台灣社會管理的各層機構逐漸被陳水扁“改頭換面”,而由於民進黨的黨旗是綠色的,因而被島內媒體稱之為“綠化”手段。
主持人:
吳先生,我們看到陳水扁從上臺以後,可以説從各個層面來逐步推行他的這種“綠化”的策略。那麼您怎麼來看待推動“綠化”背後的一些背景和動機?福建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所長 吳能遠
跟這個“綠化”概念最接近的一個概念,就是“奪取”,他不願意跟多數民意去靠攏。反過來他要求少數民意主宰多數民意,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包括台灣的整個的執政機器,軍警部門,行政部門,經濟部門,媒體,文教部門,所有這些部門都不適合於,或者跟他的少數民意都是抵觸的,或者對立的。那麼陳水扁為了能夠按照少數民意來施政,當然他就要對這些部門進行全面的更換領導人,全面地改造,那麼這就是他的“綠化”。那麼第二個方面,他的“綠化”就是把一些民進黨人,一些親民進黨的人,以及一些在他選舉的過程中間為陳水扁出過力的,覺得應該給他們犒勞犒勞的,就把各個有關的一些職位統統就安插了這些人,希望在未來的選舉,2004年的尋求連任中間,這些人拿到好處以後,能夠繼續為他效勞。是陳水扁在“綠化”過程,他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完全是意識形態挂帥,能夠為他這種意識形態來推動,出力的,那麼他就重用,跟這些意識形態抵觸的,哪怕你再有才能,他也是一腳踢開。
陳水扁剛上臺時,為了標榜他所謂的“新中間路線”,曾任用國民黨人士唐飛做行政部門負責人,但是沒到半年,就以“核四”案為藉口迫使其辭職。環保部門負責人郝龍斌原是台灣行政系統負責人中惟一的一個新黨籍人士,雖然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下屬很高的評價,但最終也因為整個政治環境的不容而辭職。
同期:郝龍斌
不辭的話,我覺得可能對團隊來講,是更大的傷害
經過陳水扁的一系列精心安排,臺當局行政機構成了清一色的“綠軍”。
主持人:
那首先我們從行政方面來看,執政黨由國民黨轉變為民進黨,如何來看待行政部門一些要害部門的官員的“綠化”?
福建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所長 吳能遠
在這樣的意識形態挂帥之下,民進黨所挑選的所謂的一些部門的領導人、負責人都是一些只會有那種頑固的意識形態,不會做事的,或者是誇誇其談的一些學者,實際上是一介書生,這些書生也沒有真本事的,那麼結果我們看到陳水扁執政團隊是最不穩定的,歷屆裏面最不穩定的,他三次換了“行政院長”,四次換了“財政部長”,又三次換了“經濟部長”。這樣一個執政團隊,不要説換的人有沒有水平,即使他真想幹事,還沒有提出一個什麼施政理念,馬上就又換人了。所以政策的延續性都不能保證。陳水扁執政四年,為什麼執政的績效這麼差?跟他的這種意識形態挂帥下面的行政部門的“綠化”有很直接的關係。
陳水扁為了坐穩領導人的位子,除了對行政管理部門進行改造之外,更要牢牢地掌控住軍隊和警察部門。在2000年陳水扁上臺之前,擁有八萬人的台灣警界99%是國民黨黨員。但他上臺後,很快展開了攻勢,經過拉攏説服,先後共有約三萬名警察自動脫離了國民黨,成為無黨派人士,之後,在所謂的“精英入黨”的號召下,他們又成為了民進黨成員,其中不乏中高級警官。
而陳水扁在臺軍中積極推動軍權“本土化”的步伐更是迅速,三年多來,臺軍中的臺籍將領由過去的20%上升到30%以上,校官由40%上升到60%以上。四名臺軍總負責人中,湯曜明、康寧祥、陳肇敏均為陳水扁的親信,包括陸、海、空三軍“總司令”等在內的近30名中將以上的高官更幾乎是清一色的臺籍人士。
福建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所長 吳能遠
軍隊的“綠化”我想主要可以體現兩個方面,一個當然首先是牽扯到人士的“綠化”,那麼另一個“綠化”(措施)當然體現在他把軍隊的整個戰略以及發展的方向,做了一個很大的轉變。過去國民黨軍隊逐漸形成一種叫“固守防禦”這樣的(策略),陳水扁上臺不到一個月,就提出要“決戰境外”,後來他又很積極地去推動落實“精實案”,“精實案”以後,又提出十年要搞“精進案”,為什麼呢?他就要把軍隊的組織架構和機構做調整,把軍隊改造成為能夠為他的“台獨”意識形態服務的,能夠“以武拒統”的這樣一個工具。
主持人:
那麼從經濟層面來看的話,陳水扁推行他的“綠化”策略都採取了哪些動作?
福建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所長 吳能遠
台灣的企業不但是陳水扁選舉的重要的資金來源,一些大企業都是“政治獻金”的一些大戶,同時也是選舉中很重要票倉,因為企業都有很多員工,投票非常重要。同時一些企業負責人在選舉中間進行站臺助選,對候選人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他立即派出董事或者監察人的身份,就進駐公營銀行、公營銀行,然後很快對公營銀行進行改組,全面接掌。
陳水扁迫不及待地對這些公營企業的董事會進行改造,他之所以要這樣做,因為他實際上是要利用掌控公營企業資源的同時,進行所謂的改造,來以便造成一個公營企業扭虧為盈這樣一個表象,來宣傳自己所謂的政績。但是社會看得很清楚,民進黨實際上把公營的資産,圖利大財團。
島內外輿論認為,民進黨之所以要要全盤搶奪公營大企業、大銀行,就是要在削弱國民黨的經濟基礎上,為民進黨自身未來的競選積累資金。而除了企業之外,民進黨還通過各種手段擴大對媒體的掌控力。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任用李登輝的女婿賴國洲等人控制了原被國民黨掌控的"臺視",緊接著又通過人事和財政手段逐步控制了多家電臺和有線電視臺,以至有的台灣媒體學者感嘆:民進黨在媒體政策方面推行"綠色恐怖",比國民黨執政時的所謂"戒嚴"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而換取所謂的改革,這個改革的同時,他大幅度地降低所編列的員工退休金,以及解雇一些員工等等,這個也跟選舉之前他信誓旦旦要保護員工權益也有矛盾。
2003年9月11日,台灣鐵路工會的八千多名員工曾在台北市主要街道上舉行會員大會,抗議台灣當局將“臺鐵”民營化,並一再遷就台灣的高鐵公司運用“臺鐵”的車站和土地等資源,傷害了“臺鐵”員工的切身利益。他們的四個訴求是“反公司化、反民營化、反圖利高鐵,反消滅臺鐵”。
2003年9月23日, 5200多名台灣中華電信"公司員工來到台灣行政部門門前,向台灣行政部門負責人陳情,抗議當局將目前仍處於贏利狀況下的"中華電信"全面民營化。
同期:
反賤賣資産,反對民營化。
按照台灣當局規定,台灣“中華電信公司”完成“民營化”必須賣出股權66. 8%,共3300億新台幣,而這部分收益將全部歸入台灣當局的賬上,兩萬八千名員工中,將因此有一萬四千名被迫失業。
主持人:
那麼在拉攏民營企業家方面,他又採取哪些做法?
福建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所長 吳能遠
陳水扁在拉攏民營企業家方面可以説也是不擇手段,最主要我想就是威脅利誘。首先就是一些政策性援助,包括一些資金的援助。所以一般來説,民營大企業都不願意得罪任何一個當權者,他生意人嘛,必須要為自己的生意經營創造好的條件。所以陳水扁就抓住這一點,一邊是整,一邊是拉,迫使大企業來為他意識形態站臺。
主持人:
剛才我們談了無論公營還是私營,陳水扁經濟層面推行“綠化”策略的一些動作,以及種種表現。。那麼這樣做是否就能如陳水扁所願,真的給自己帶來那麼多好處?
福建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所長 吳能遠
應該説這種狀況造成了陳水扁上臺執政團隊特別不團結,特別不穩定,特別地不會做事情,當然也就是他的執政的績效特別地差的一個很直接的原因。第二個很直接原因,就是陳水扁這樣的一種“綠化”,挑起社會各個方面的更多的矛盾,省籍的矛盾,族群的矛盾,勞資的矛盾,以及各個利益團體之間的落實團體不滿,這樣使整個社會矛盾進一步地激化,因此也導致整個社會治安狀況惡化等等,我想這都是構成陳水扁執政中間的一個負面因素,或者他的包袱。
主持人:陳水扁上臺以來利用手中的權力,不斷推動“綠化”策略,到處安插親信,掌控台灣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命脈,成為他推行漸進式“台獨”的主要策略。(編導:柴 璐 攝像:張宇 孔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