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戲曲頻道 > 越劇藝術 > 正文

中國越劇藝術越劇音樂的發展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4日 11:39)


  建國後越劇藝術的革新、發展、提高是全方位的。而在音樂方面的革新最為突出。從1950年起,一批新文藝工作者陸續加入進入越劇界,從事越劇音樂創作及改革。他們為演職人員傳授樂理知識,進行識譜視唱訓練,提高大家的音樂素養;全面挖掘、收集、整理傳統曲調,出版了《越劇曲調》等專著。新文藝工作者與演員、琴師結合進行的改革,實行了定腔定譜,促進了越劇音樂的提高。隨著越劇音樂表現力的拓展,擴大了唱腔音區,增強了唱腔旋律性。原有曲調[四工腔]、[尺調腔]、[弦下腔]的板式有所變化發展,使唱腔結構、表情功能更加豐富。1950年在《相思樹》中,袁雪芬與作曲家劉如曾合作,創造了新型的[男調]。

  1957年、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別在《情探》中的"行路"、《雙烈記》中的"誇夫"中,創造了嶄新的[六字調]。較早形成的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及戚雅仙等人的流派唱腔,也有新的發展和提高,藝術更臻成熟,各自産生了膾炙人口的代表性唱段,在全國廣泛流傳。


  建國初,周恩來總理就一再提出,為適應時代的需要,豐富越劇的表演手段,要解決男女合演的問題。浙江從1949年底開始、上海從50年代初期也開始了男女合演的試驗。浙江越劇二團和上海越劇院實驗劇團,在這方面都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男演員的唱腔,根據不同演員的演唱條件,進行"同腔異調"、"同調異腔"、"同腔同調"等方法的嘗試,逐漸為觀眾所接受。男演員如浙江的張志明、方海如、田成效、江濤、何賢芬、梁永璋,上海的史濟華、張國華、劉覺等,已贏得廣大觀眾的承認。男女合演在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方面尤其具有獨特的優勢,拓展了越劇的表現範圍和藝術功能。《十一郎》、《胭脂》、《五姑娘》、《搶傘》、《風雪擺渡》等男女合演劇目受到觀眾歡迎。

責編:史冬蓮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