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戲曲頻道 > 越劇藝術 > 正文

中國越劇藝術新越劇(二)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9日 15:43)


  在表演方面,從男班到女班主要向京劇、紹劇學習,走程式化表演的路子。姚水娟在改良女子文戲時期雖然提出過“電影化、話劇化”的口號,但沒有解決好寫實與寫意結合的問題。越劇改革以來,通過藝術實踐把這個問題較好地解決了。“新越劇”主要從兩個渠道橫向借鑒:一是向話劇、電影學習真實、細緻地刻劃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的表演方法;二是向崑曲、京劇等古老劇種學習優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動作。學習之初,難免生吞活剝,但她們沒有停留在單純模倣的階段,而是在實踐中以新角色的創造為基礎,加以融合二者之長,逐漸形成寫實與寫意結合的獨特風格。這種融合,為中國戲曲表演體系增添了新的內容,開拓了新的領域,並對其他劇種也有深遠影響。

  在舞臺美術方面,改變了“一桌二椅”、桌圍椅帔的傳統形式,採用立體布景、五綵燈光、音響和油彩化粧;破除“衣箱制”,服裝式樣結合劇情專門設計,色彩、質料柔和淡雅。舞美成為藝術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舞臺演出形式也進行了諸如寫實派、幻想派、構成派等多種多樣的嘗試。

  40年代的越劇改革,建立起正規的編、導、演、音、美高度綜合的藝術機制。編導製作為一種制度被確定下來,進行改革的各新越劇劇團從創建伊始,都把組建由主要藝術創作人員參加的劇務部,當作不可缺少的重要舉措。由於劇務部成員絕大部分是受到新文藝熏陶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的加入為越劇引進新的觀念,新的藝術元素。越劇觀眾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除原來的家庭婦女外,還吸引來大批工廠女工和女中學生。劇種的品位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上海解放前夕,從事"新越劇"的幾個主要劇團如“雪聲”、“芳華”、“東山”、“玉蘭”、“雲華”、“少壯”,都受到進步文藝界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生氣勃勃,擁有大量觀眾。

責編:史冬蓮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