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流派藝術——張派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8日 14:15)
張派是張雲霞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張雲霞童年時曾學習京劇余派鬚生戲,1946年加入雪聲劇團後,受袁派藝術熏陶,初期模倣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後又參加過東山越藝社和芳華劇團;1953年起主持少壯越劇團,任團長和主要演員。她的唱腔在委婉細膩的袁派基礎上,融入傅派俏麗多變的華彩,並吸收京劇和昆劇的營養,借鑒西洋聲樂的發聲方法,使用真假聲結合,開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域可達二個八度,而且高低音銜接自如,有獨特的韻味和魅力。張雲霞的唱腔旋律性強,起伏較大,小腔豐富,變化靈活,擅用多種裝飾音加以潤腔,以婉轉柔和、華麗多姿的風格獨樹一幟,尤其是演唱[尺調腔 慢板]更具特色。如代表作《貂禪 拜月》中“獨對明月訴衷情”一段唱,是內心獨白式的[尺調腔],在前面的[散板]表現出層層上揚進入高音區時特有的旋法特點,以抒發人物憂國憂民的激蕩心情;後面轉入[慢板]敘述,隨著人物了人物的焦慮和愁悶。這與袁派《西廂記 琴心》的焚香禱告的唱腔有情緒的發展,力度逐漸加強,結尾處“訴衷情”的甩腔音調大幅度高低起伏,展示明顯區別。
在《黛諾》中,為了塑造黛諾的形象,唱腔中融進了景頗族民歌的因素。老畫家劉海粟曾用“講究美化,追求美化”八個字概括張派唱腔特點,是很準確的。
張雲霞在表演和唱腔中非常注重刻劃人物不同的個性,比如在《遊龍飛鳳》她一人飾演兩個角色,她們是面貌相像而性格迥異的年輕女性,一個是官宦小姐范楚楚,愛慕虛榮,李代桃僵。一個是農村少女劉菁菁,不貪圖榮華富貴,不畏懼權勢;區別非常鮮明。
張雲霞的唱腔中行腔變化豐富,真假音結合運用自如,吐字清晰,在《李翠英告狀》中訴狀一段唱,她根據人物感情的發展,用[尺調腔 慢清板]、[慢中板]、[中板]、[急快板]等不同速度的板式,生動細緻地表達了人物感情的層次。如自然流暢,真假聲銜接不露痕跡;尤其是最後段落從較快的〔中板〕轉入急遽的〔急快板〕,這種板式的速度之快在越劇中少見,但張雲霞憑著極強的吐字基本功,做到字正腔圓,快而不亂。這段唱也成為代表張派特色的典型唱段。
張雲霞擅演花旦,也擅演青衣、刀馬旦、閨門旦,對同一行當的不同人物,她根據各自的性格賦予不同的音樂形象。如《李翠英告狀》中李翠英的唱腔音調爽朗流暢,強調其性格潑辣的一面;《春草闖堂》中春草的唱腔則多運用婉轉圓滑的小腔以表現其活潑俏皮的性格。
張派傳人有薛桂珍、袁小雲、何賽飛、楊學梅、吳國蘭、舒雪芳、洪倩等。
責編:史冬蓮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