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戲曲頻道 > 越劇藝術 > 正文

越劇流派藝術——金派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8日 14:15)


  金派是金采風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金采風原名金翠鳳,祖籍浙江省鄞縣,生於上海,1946年考入雪聲劇團訓練班,工小生,因唱電臺而露名聲。後轉東山越藝社改演旦角,與呂瑞英、丁賽君,被稱為“東山”的三鼎甲。1951年夏進入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團,1955年隨團入新建的上海越劇院。金采風以閨門旦應工,兼擅花旦。唱腔師承袁派,並根據自己嗓音條件吸收傅派等其他流派唱腔因素,融會貫通,自成一格,被公認為“金派”。熟悉越劇的人,大概都看過越劇影片《紅樓夢》想必對金采風飾演的王熙鳳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金采風的唱腔婉轉秀麗,剛柔相濟。她的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暢,質樸中展風采,秀婉中顯棱角,柔中寓剛,端莊大方;咬字清楚,特別講究唸白的抑揚頓挫,具有音樂性。她曾演唱袁派名劇《西廂記》、《祥林嫂》,在演唱時既保持了袁派委婉流暢的特點,又發揮了自己嗓音較亮、力度較強的唱法,賦予唱腔另一種藝術特色,被音樂家稱為“袁腔金唱”。由此也可以看出流派繼承、衍化的軌跡。


  金采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按照自己對角色的體驗和理解,不斷對唱腔進行新的探索和創造,尤其是對傳統的[四工腔],在音調板式、潤腔處理等方面加以豐富發展,使其煥發出新的光彩。譬如《盤夫》這齣戲,是越劇的骨子老戲,幾乎每個越劇旦角演員都會演唱,有“女子越劇花衫鼻祖”之稱的施銀花在上世紀30年代便錄製過唱片,非常流行。金采風的演唱,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劇中“官人好比天上月”這段膾炙人口的唱段,原來唱腔處理比較簡單樸實,金采風將原來的[四工腔中板]發展為[四工腔慢中板],增加了唱腔的抒情性。唱腔主體部分八句主要吸收施銀花的唱腔,但在[四工腔]唱腔中糅進了委婉的[尺調腔]潤腔因素,顯得更細膩優美。如果與施銀花唱的這一段相比較,就會發現金采風的唱顯得更細緻、精美,感情色彩更濃郁。


  金采風的唱腔結構嚴謹,善於用不同板式和節奏、音調潤腔的處理,細緻揭示人物感情深處的波瀾,表演動作和唱腔音樂緊緊相扣。《碧玉簪》也是越劇骨子老戲,其中的“三蓋衣”是核心唱段。這段長達70句的大型唱段,以遲緩的[尺調腔慢板]開頭,後轉入速度稍快的[中板],又加入[男調板],中間用疊句唱法描述緊張膽怯的情緒;第三次蓋衣時,人物內心衝突達到高潮,在一聲悽切的哭腔後,轉入對定親回憶的敘述性[清板];到打四更時則轉入急切的[囂板],最後一句以傳統的[清板]落調結束。整段唱由慢而快,由快轉散,生動刻劃了李秀英善良的性格,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師承金派的演員,上海有應國英、胡蓓華、樊婷婷,浙江有謝群英、郭學新、黃美菊、樊建萍、張明慧等。

責編:史冬蓮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