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發現之旅 > 正文

從“變”到“化”的行旅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1日 16:58)

  十五年前,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簡稱北京科影)的一幫年輕編導就整天因為傳統科教片枯燥的風格和暗淡的前景而苦悶。漸漸地,他們悟出了窮則思變的道理,儘管一時還難以説清楚子午寅卯,只能從門縫裏窺“變”。但這麼一窺,門外的世界就足以讓人眼花繚亂了。轉瞬之間,年輕編導變成了老編導,“年齡不饒人”也成了口頭禪,他們當初一定想不到“窮則思變”先讓人變了。科教片呢?當然也變了,從原來的全廠一年拍幾十部萎縮到十部出頭,還要背上受照顧的名分。人都幹什麼去了?好在沒下崗,拍電視去了。


  電影電視誰更好,未來的世界屬於誰?這事還是讓不愁吃穿的人爭論去吧。事實就是事實,到了人在屋檐下的地步,還説什麼呢。好在當年年輕的老編導們忽然想明白了,或許也是被逼的,窮嘛——不僅是窮途末路,兜裏也窮,難道非去撞南墻不成。其實就那兩句老話:“把壞事變成好事”、“變被動為主動”,還是“變”。關鍵是往哪兒變,怎麼變?

  為什麼前些年中國的科教片越來越沒人看,是中國的人口素質降低了?可“Discovery(發現)頻道”的節目為什麼一登陸就廣受觀眾歡迎,不光電視播得火,光盤也賣得火。顯然不是觀眾崇洋媚外,不懂得欣賞。恰恰相反,原因正是觀眾的欣賞水平提高了,我們的科教節目卻沒跟上,還在老當益壯地賣弄當年的把式。廉頗不服,説Discovery的節目已經不是科教片了。打住,別再爭了,什麼是科教片,什麼是紀錄片,以前已經爭了幾百回合了,不分勝負。對觀眾來説,管它屬於什麼片種,好看就行,所以乾脆就叫它“Discovery”。“Discovery”自己也沒説他們屬於科教片或者屬於紀錄片,他們自稱是“非虛構類娛樂節目”。這真是大膽的稱呼。對於我們來説,早就把科教片的嚴謹理智和紀錄片的客觀嚴肅看得天經地義了,不茍言笑的臉上總是充滿使命感。如果説它們是娛樂節目,豈不是自掉身價形同兒戲,簡直像受到了侮辱。所以,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越是在高大莊嚴、底氣十足的地界,“Discovery”所説的娛樂概念就越可能無人喝彩。

  在為數不多的掌聲中,有幾聲就是從北京科影傳出來的。過去科教節目最大的問題就是觀眾不買賬。沒人看,節目再有意義又有什麼用。“Discovery”的所謂娛樂恰恰就是衝著觀眾去的,我們自己不是也經常説寓教于樂嘛,結果卻還是寓教于教,樂早就沒影了。娛樂並非就是説説笑笑、唱唱跳跳,對電視來説,其實就是好看。理論上講,“Discovery”能做到,我們也應該能做到。再説,“Discovery”的定位還有個“非虛構類”呢。非虛構當然就是指真人真事,把真人真事拍得好看,不也正是我們一直希望的嗎?

  機會來了,當北京科影成為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製作中心以後,能否讓我們製作的欄目既能體現科學精神的一面,又以“好看”的面目讓廣大觀眾接受,成為考驗我們是否能抓住機會的關鍵——《發現之旅》由此誕生。毋庸諱言,《發現之旅》在它初創階段的確把“Discovery頻道”的節目當成學習的榜樣,甚至在某些方面就是模倣。看似簡單,一上手才發現,依樣畫葫蘆也並不容易,給貓臉畫上王字它還是成不了老虎。重要的是能否學到真諦,並從中總結出規律。

  今天回過頭來再看,當大家幾乎把“娛樂”當成電視聖經一樣看待時,會發現仿佛一夜之間誰都明白了要讓電視好看就得講故事。當然了,電影院靠什麼賺票房?故事片;電視臺靠什麼拉廣告?電視劇。那麼紀錄片、科教片為什麼不能向它們靠攏呢?沒人説講故事是故事片的專利,紀錄片、科教片同樣可以把講故事的手法融進去。這並非是在媚俗,電視能夠佔領觀眾的業餘時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多選擇性,如果把傳授科學知識處理成説教,不出幾秒鐘就可能被遙控器斃掉。相反,如果把一段歷史或一些知識性的內容故事化,先把遙控器粘住,節目的社會意義也好、教育意義也好才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於是,《發現之旅》變成了“故事之旅”——有人、有事、有過程,當然還有更關鍵的,就是懸念。有懸念才有發現,有過程才是旅途,這發現之旅的參與者當然是人,契機離不開事。此外,在背後真正支持著旅行的就是科學精神。

  三年前,當《發現之旅》剛開始粉墨登場時,就按照講故事的方式嘗試了一把,從追尋超新星的《深空獵星》,到破解古劍主人之謎的《王者之劍》,再到尋找世界上最早的花的《破解討厭之謎》,居然刀刀見血。《王者之劍》臨時參加了中國紀錄片協會學術獎評獎,就捧回了二等獎和最佳撰稿獎。《破解討厭之謎》則獲科教影視協會科普類節目一等獎。這的確令我們有些意外,沒想到這麼快就能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而且不僅是紀錄片界,科教片界也接受了我們。本來嘛,《發現之旅》的節目有紀實手法,有科學背景,有故事再現,很難把它界定在某一片種之中。而圈內人士一改以往驗明正身的做法,也説明中國的影視觀念在變,至少變得更開明、更易於接受新事物了。

  當然對於我們來説,更看重的還是觀眾的反應。由於《發現之旅》剛開播時播出時間極不穩定,23:30的節目經常被拖到淩晨1:00以後,又是一週才播一次、一次15分鐘的小節目,所以頭半年幾乎難以再收視率上總結出規律來。半年之後情況就變了,觀眾的電話越來越多,收視率明顯上揚。終於,《發現之旅》開播一年後,由於影響加大,每期節目的長度從15分鐘延長到半小時。隨著播出時間逐漸穩定下來,收視率也反映出觀眾的真實狀況。讓我們高興的是,在播出的同一時間段內,《發現之旅》的收視率一直名列前茅,甚至超過一些綜藝節目和電視劇。從觀眾打來的電話看,他們倒並不關心欄目的樣式,不關心《發現之旅》到底屬於那類節目,他們更關心的是內容。這和我們的初衷是一樣的,如果觀眾在意的僅僅是樣式,內容也就難以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了。

  無論從專業人士還是從觀眾那裏,我們都看到了“變”的效果,完成了“窮則思變”這一初級目標。但顯然光有“變”還不行,在別人眼裏我們還只是學,所以要“化”,把學來的東西演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一步可能更為重要。從11月開始,《發現之旅》的精品節目在北京五所藝術及綜合類高校巡展,儘管還有不少觀眾説我們是“中國的Discovery”,但也已經有人提出我們的節目和“Discovery”不一樣了,甚至説比“Discovery”的某些節目更好看。通過不斷地總結,我們認為《發現之旅》的節目在故事化上走得更遠,更有自己獨到的模式。但在題材與樣式的多樣化上還明顯不足。對我們來説,先從老套子裏鑽出來是最重要的,鑽出來之後,路才會越走越寬。同樣在11月初舉辦的北京國際科教影視節目展映上,《發現之旅》製作的《史前部落的最後瞬間》超過不少世界大臺如BBC、Discovery等等送展的節目,獲得探索類金獎。

  “發現之旅”的路已經一點一點變寬了。

  《發現之旅》欄目製片人

  張力

  2004年12月10日

責編:戴昕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