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本期內容更多

成功與成長(2004年3月1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2日 10:10

  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一群青年才俊

  他們是天才嗎?

  淩志軍:在我眼中他們都是普通人

  他們如何成長?

  李開復:做最好的你自己。

  你可以像他們一樣嗎?


  

對微軟小子的印象

  主持人:很多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不僅需要勤奮,還需要機會,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書教你如何成功,在這些書當中,我們看到一本跟它們稍有不同,書名叫做《成長》。這本書的作者是淩志軍,他為什麼要關注成長呢?成長和成功有什麼區別呢?今天我們就把這本書的作者淩志軍請到了我們演播室,淩老師你好

  淩志軍:你好

  主持人:那我們在進入今天的談話之前還是一起來了解一下有關的背景。


  淩志軍是《人民日報》華東分社的主任記者,經常奔忙於京滬之間,他同時又是一位作家,寫的每一本書幾乎都進入了暢銷書的行列,作品《交鋒》《變化》等等,都在讀者中引起過強烈的反響。然而在2000年,淩志軍一改自己以時事政論見長的寫作風格,推出了一本《追隨智慧》,這本書寫的是北京微軟亞洲研究院裏的一群青年學者。作為微軟研發的重要一環,研究院裏高手如雲,他們的經歷不同、個性不同,相同的是聰明,年輕和才幹;在淩志軍的筆下,他們被稱為“微軟小子”,他們的成功光芒四射,令人心動。三年後,淩志軍再次以這些“微軟小子”為原型,推出了一本新作《成長》。作者聲稱:《成長》是一本與《追隨智慧》截然不同的書。

  主持人:淩老師,你的兩本書,一本是《追隨智慧》,還有一本是《成長》。我們先説這兩本,寫的都是這些微軟小子,那麼這些微軟小子,我們也去採訪過,為了做這期節目。我覺得採訪他們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那麼您為了寫書,採訪他們一共花了多少時間?

  淩志軍:第一本書的時間長一些,大概前前後後有十六個月,第二本書前前後後有十個月左右。

  主持人:整理出來的應該是採訪錄音,錄音有多長?

  淩志軍:錄音有300個小時以上,採訪了90多個人,

  主持人:對他們來説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東西,所以我們就想不通他們對您怎麼這麼慷慨?

  淩志軍:他們比較相信我,相信我能夠比較客觀地、公正地去對待他們。

  主持人:你能給我們描述一下微軟小子們的工作狀態嗎?

  淩志軍:給我的印象非常非常深,那是三年前我的採訪,後來的三年我一直在追蹤他們,他們讓我感受到一種真的很新鮮的東西,我覺得連我自己都年輕了,雖然我並不懂他們的技術,但是那種工作狀態,真的讓我有些激動。

  主持人:最與眾不同的是什麼?

  淩志軍:最與眾不同的就是每個人都在拼命地做,我沒有聽到他們一個人發泄對領導的不滿,對單位的不滿,他們所擔心的所不滿意的僅僅是自己為什麼沒有能夠做得更好。他們每天都感覺到自己的不一樣,今天和昨天他們感覺不一樣,明天他們相信會和今天不一樣,當他們做出了一些成績的時候,馬上就能得到承認。

  

為什麼要寫《成長》

  主持人:你自己也有孩子,是不是也有私心,也想讓自己的孩子向他們學習呢?

  淩志軍:對,你説得很對,我在寫他們的時候是有一點私心,我有一個兒子,當我寫第一本書的時候他上高中,他酷愛電腦,我就有一點私心,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個很傑出的電腦科學家,我希望能寫一本他喜歡看的書,

  主持人:但是你寫了《追隨智慧》之後給他看了以後,他是不是並不領情?

  淩志軍:有一點點,但是不能這麼説。

  主持人:那我們來看一段片子好不好,因為我們也採訪了你的兒子淩淳。

  淩淳(作者的兒子):當時我就覺得這幫人太強了,我就説這幫人不是人,反正都不是普通人。一個個的都是幾歲就上大學,然後幾歲大學就畢業。但是那幫人並不代表大多數人,實際上很多人他達不到那種高度。或者説是他沒有那種習慣。説是成為那麼優秀的人。所以我就覺得有點不以為然。

  主持人:這一番話你是第一次聽到嗎?

  淩志軍:不,他以前跟我説過。

  主持人:他的這些話對你最大的觸動是什麼?

  淩志軍:給我最大的觸動就是説,我認為他的這種觀點代表了大多數他的同齡人,這跟我剛開始寫作《追隨智慧》的初衷不太一樣。

  主持人:《追隨智慧》的初衷是什麼?

  淩志軍:《追隨智慧》的初衷是想給他樹立一些希望他可以學習的榜樣,但是我從他的這番話裏面我就感覺和他們的感覺不太一樣;他也跟我説過這個話:他們都是人精不是人。所以這是我要寫作《成長》的第一個想法。

  主持人:第二個想法呢?

  淩志軍:第二個想法就是我希望恢復他們的學習過程,《追隨智慧》寫的是他們成才的過程、成功的過程,現在我想回過頭來研究他們成長的過程,所以《成長》這本書的焦點不是成功,而是成長的過程,是他們從小學到讀書的過程,受教育的過程。


  

做最好的你自己

  主持人:我們説現在這個市面上很多書都在關注成功,但是你提出來一個不同的角度就是成長。我還想讓你來説服我,怎麼讓我覺得成長特別重要,可以讓人們淡化對成功的渴望?

  淩志軍:首先我們對成功的標準應該有一個新的看法,過去我們認為成功的標準只有一個,比如説只有考上名牌大學,只有考試得了第一名你才算是成功,這樣一種標準就會把很多人逼到不成功的那條路上去,因為考上名牌大學的人畢竟是少數,第一名只有一個,那麼大多數人就會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所以説首先我們對成功的標準就需要有一個重新的看法。

  主持人:那麼再説到成功,我們也採訪了這些微軟小子,採訪了幾個人,他們對成功也有一些定義,我們一起來聽一下。

  張宏江(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對我來説能夠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長期的幹這份工作,還保持一份熱情,這是成功非常好的標誌,並不一定説你要幹出轟轟烈烈的事業。

  沈向洋(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我自己覺得就是説一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一個期望自己可以成功的人,他等於在不斷地推自己,希望自己不斷地做得更好,不斷地做得更好。

  王堅(微軟亞洲研究院主任研究員):如果在他的環境下他可以動用所有的資源,在這種情況下,他如果能做得最好的話,我覺得這個人就比較好。

  主持人:淩老師其實這也就是你書裏的一個觀點,就是説做最好的你自己,

  淩志軍:像剛才我們看到的王堅,他從來沒有上過重點高中、重點初中,也沒有上過重點大學,為什麼呢?不是沒有機會,他不去,這就是他選擇想要做的事情,選擇自己想要去的那個大學。但是説句老實話風險是很大的,所以做最好的我自己,或者做最好的你自己也好,都不是一件説説就能做到的事情,但是有那麼多人在不同的道路上面他們同樣都做到了。

  主持人:關於成為最好的我自己,我們還採訪了李開復,我們來聽聽他是怎麼説。

  李開復(微軟全球副總裁):我覺得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有最大的影響力,那麼如果能達到最大的影響力就要能夠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如果要能發揮自己的潛力,就要追逐自己最有激情,最熱愛的工作,能夠讓你真正達到做到你最好的你自己。

  主持人:所以他們的這個做最好的我自己,確實特別有感染力,但是我在聽到李開復説這些話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們的最好的我自己和他們的成功一樣,讓我們都可望不可及。這些微軟小子他們都有一個共性,我覺得他們的共性就是他們想成為最好的自己,還有別人眼裏的成功它剛好是吻合的,所以你有沒有想過你用他們來做例子有説服力嗎?

  淩志軍: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當中,可以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工作以後,我們有時候會發現我們想做的事情和周圍期待我們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只有很少的人能説服自己真正地去做那些和周圍不太一樣的事情。

  主持人:你有沒有想過用普通人來做例子,來説明你的這種觀點呢?

  淩志軍:在我眼裏他們都是普通人。

  主持人:但是在我們眼裏他們不是普通人?


  淩志軍:對,這就是社會的標準有問題,社會衡量一個人是不是普通總是看他有多少錢,職務有多高,有形的成就,比如科學研究做了多少發明。其實不是,當我跟他們接觸的時候,我真的覺得他們都是普通人,

  

“我們既然無法改變教育,那就改變對教育的看法”

  主持人:雖然我們想有些行為有些想法跟普通人是一樣的,但是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在我們這些世俗人的眼裏還不是普通人。

  淩志軍:問題在於,我們的教育有問題,

  主持人:那您覺得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淩志軍: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要把孩子塑造成一模一樣的人,沒有孩子自己。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人,但是我們期望所有的孩子都成為一模一樣的人,我們的社會這麼多年,改革開放25年了,我們社會每一個領域都在變,大家都知道變得多種多樣、豐富多彩。

  主持人:已經多元化了。

  淩志軍:我們的手機鈴聲都好幾百種可以供你任意選擇,但是有一個領域,我不知道大多數人想過沒有我們沒有什麼變化,就是我們大家對孩子的期望沒有變化。

  主持人:現在這本書賣了多少冊了?

  淩志軍:它的首印是十幾萬。

  主持人:首印十幾萬非常厲害了,也就是説你已經影響很多人了。然後你看著他們的改變很有成就感?

  淩志軍:很難説他們就在改變,但是他們真的意識到自己過去的看法有問題,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影響。我並不希望用一些很深刻的,對於教育的那種批評、解析。因為那個東西太複雜了,我本身不是教育專家,那是教育專家的事情,我更期望用這本書去喚醒很多人對自己教育現狀的不滿,哪怕你是第一名,你會對自己不滿,同時也期望這本書去喚醒另外一批人的信心,哪怕你是最後一名,你不會因為得最後一名而失望。我可以講一個故事給你聽,泉州的一個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他的父親是我的同事,我説我送給你兒子一本書,我就把這本書《成長》就給他了,結果他過了幾天以後他跟我説,你這本書可是把我兒子完全改變了,他兒子拿到這本書以後,把自己關在家裏邊三天,就沒出門,也不去上學了,出來的時候,這個書的上邊就畫得滿滿的都是密密麻麻的註解,然後帶到學校裏。學校正在準備高考,連續進行了兩次模擬考試,他沒參加,老師説你去幹什麼去了,他説我在看一本書,他説我不僅要看,而且我希望把這本書介紹給同學;老師説我把同學給你集合起來,如果同學愛聽你説,我就算你上學,如果同學不愛聽,你就不及格,你就零分,結果他講了兩堂課,同學都非常愛聽。後來他上大街買了20本這個書發給他們,他的選擇非常有意思,他説我送給了我們學校最好的五名和最差的五名,就是考試成績,他説我從這本書裏知道他們是平等的。

  主持人:所以你的暢銷書就是《成長》這本書,它也是用很多事實説話,用很多生動的例子去感染別人,而不是用大量的説教,力圖用這個影響別人。

  淩志軍:我是這樣期望的,所以我講了很多的故事,這裡面有一百多個故事。

  主持人:淩老師,我們今天就聊到這兒,謝謝你。

  淩志軍:謝謝。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