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的紙上旅遊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14日 10:18
主持人:
觀眾朋友,大家好!很高興又在《讀書時間》節目中與您見面了。今天我首先要向您介紹的這本書叫《黃河十四走》。這是一本以畫家的文化考察筆記為線索整理的黃河流域民間藝術圖集。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14次率隊考察黃河流域,取得了豐碩而且寶貴的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演進,在黃河流域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民間藝術形式,到今天有很多已不復存在,絕大部分老藝術家已經人亡藝絕。僅僅十幾年,本書中所記錄下的這批文化瑰寶已成為絕版。藝術大師黃永玉説:《黃河十四走》這一走,就好像當年梁思成、林徽因為了傳統建築的那一走,羅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葉恭綽龍門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當一條新的脈絡,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無可估量。
看過了具有濃重東方色彩的《黃河十四走》,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再向您推薦幾本介紹西方文化的圖書。先來看這本《西方哲學精神》。本書是著名學者何兆武先生積多年研究心得寫成的一部力作。特別適合非哲學專業讀者的是,作者有意對一些歷史背景談得很多,讓這本書非常好看,決不枯燥。在分析、評價從古代到近代西方哲學史上著名人物和流派的理論、觀點的基礎上,由中西比較視點出發,對西方哲學和文化的若干特質進行了闡述。
這本書的書名叫《西方文學之旅》,是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面向青年讀者撰寫的一本西方文學史隨筆。這本書從希臘神話開始,一直寫到貝克特、索爾 貝婁、杜拉斯等當代經典作家結束,寫法輕鬆,文筆優美,富有個人感情,將作家的激情、文采與學者的廣博、嚴謹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文學評論家李陀在序言中説,這部書講的故事並不新鮮,新鮮的是故事的講法:把對文學史的講述變成了對文學的鑒賞。
接下來向您介紹一套《彩色人文歷史叢書》。先來看這本《刑罰的歷史》。有一句話叫: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正像此話所説的,在人類歷史上相當長的時間裏,刑罰就是酷刑,從傷人皮肉到滅絕肉體。這本書所介紹的主要是歐洲的刑罰史,儘管也涉及到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區,但我們所見到的更多還是長時間籠罩著歐洲的司法黑暗。歷史發展到了今天,理性和人道主義已經成為人類主流的刑罰觀,在世界大多地區,駭人聽聞的酷刑已被廢止。本書讓我們重溫這一段並不短暫的酷刑史,審視人類文明進程中無可避免的“惡”。
再來看這本《神話的歷史》。用一本書的有限篇幅,將世界各地的神話盡收眼底無疑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但是這本書做到了。在大量引人入勝的圖片的支持下,本書運用獨特的體例,一方面廣泛收入遍佈世界的不同文化體系的神話精華,一方面將這些不同神話中相近的內容按專題加以分類,橫向排列,相映成趣,令讀者在鮮活的比較和簡明的敘述中充分享受閱讀的愉悅。
這本書的書名叫作《醫學的歷史》。它以簡約輕鬆的筆法,帶我們領略了自史前原始衛生直至當今DNA療法的人類醫學發展全過程。疾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夥伴,痊癒是人生不斷的期盼,人的歷史實際上也就是一部擺脫病魔、對抗死神的歷史。站在20世紀以來醫學的革命性成果上回首過去,你會發現從巫醫合一的年頭直到19世紀結束之際,數千年時間裏人類的醫學進步的確十分有限,甚至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正是這段過於漫長的,充滿苦難、折磨、探索和不確定性的黑暗歷程,令人類理性與良知的光亮得以加倍輝映。於是,穿行在這個綿延千萬年的治病救人的大故事中,動人的東西也許便不再是技術的進步,而是人類智慧與情感的豐富表現。
再來看這本《哲學的歷史》。在介紹這本書時,我的心情很複雜。哲學對世界的影響曾經是無與倫比的,但到了今天,它卻已是最感危機的一門學科。本書的出版無異於給哲學史的研究注入了一股清泉,提供了獨特而深刻的視野,圖文並茂、意趣盎然。它以十分大膽的方式處理了哲學的歷史,把人類數千年的思想成就濃縮成80個簡潔的篇章,艱深的思辨被化為輕鬆的敘事。這本輯錄精華的哲學史,同樣沒有遺漏任何一種公認的重要哲學門派及其代表人物,讓您得以在最短的時間裏了解一門最複雜的學問。
接下來向您介紹的是這本《從黎明到衰落》。它的副標題是《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這是一部絕妙好書。本書論述了從1500年起至今約五百年,西方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羅萬象,涵蓋面很廣,從文藝復興的根源到説唱音樂,作者均娓娓敘述,並將自己在漫長人生中的思考融入其中,使本書內容豐厚並具獨特的魅力。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史學大師雅克 巴爾讚,論學識的淵博和思想的活躍環顧當今世界無人可與之匹敵。
最後為您介紹的新書是這本《玻璃島:亞瑟與我三千年》。這本書講的故事,取材于亞瑟王傳奇和作者的親身經歷。亞瑟王傳奇是中古歐洲文學的瑰寶,在西方流傳之廣,大概僅次於《聖經》和莎士比亞的作品。這本書中一共包含了九個故事,基本涵蓋了亞瑟王傳奇的主要人物和神話母題。本書的主旨不僅在介紹亞瑟王傳奇,更在於射影日益全球化的現實,是一本寓言式的作品。
好了,新書就先為您介紹到這裡,接下來就請您進入我們本期的專題《西方文化的紙上旅遊》。
《黃河十四走》(上下冊)125元
楊先讓 楊陽 著 作家出版社出版
《西方哲學精神》(插圖本)48元
何兆武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西方文學之旅》(上下冊)79元
徐葆耕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刑罰的歷史》35元
[英]凱倫 法林頓 著 希望出版社出版
《神話的歷史》35元
[英]維羅妮卡 艾恩斯 著 希望出版社出版
《醫學的歷史》35元
[英]羅伯特 瑪格塔 著 希望出版社出版
《哲學的歷史》35元
[英]馬丁 奧利弗 著 希望出版社出版
《從黎明到衰落》(平裝)68元
[美]雅克 巴爾讚 著 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
《玻璃島》28元
馮象 著 三聯書店出版
大標題:西方文化的紙上旅遊
解説詞:
現在您看到的這個大眼睛男孩,不用我做過多地介紹,很多人恐怕一眼就認出了,他是哈利波特。作為一本小説,《哈利波特》一面世就打動了無數孩子的心。根據小説改編拍攝的電影,上映僅一週就突破了全美票房的一億元大關。小説和電影相繼引進中國以後,與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大獲成功。但是對於我國觀眾來説,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哈利波特與歐洲中古時期的亞瑟王傳奇有關。一個現代童話怎麼會與古代傳奇有瓜葛呢?《讀書》雜誌副主編、《玻璃島:亞瑟與我三千年》一書的責任編輯李學軍告訴我們,因為亞瑟王傳奇在歐洲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地位。
李學軍(《讀書》編輯部副主編):
也可以説是它那個文化和文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源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比如它裏頭也提到,就是流傳非常廣的,現在像哈利波特很受歡迎的這麼一個,因為像哈利波特這種故事是典型的西方的故事,它背後是有很深的文化背景的,而我們可能很大程度上對它那個文化背景理解和了解得就不是很深,只是注重於它的故事。西方文學、文化,那個所謂的歷史性,我想跟中國是一樣的,它有很強的歷史性,它會把它的那些文化背景的東西都融在現代的作品當中,那樣對我們來講,可能如果沒有這方面的了解,對這方面的背景知識了解少一點的話,對它的這個現代作品的了解可能就會有出入,這也是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一個可能都是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
解説詞:
小小的魔棒,具有神奇的魔力,既能夠造成很大破壞,又可以創造各種奇跡。有沒有類似這樣的一根魔棒,可以讓我們輕輕鬆鬆地理解西方文化呢?答案是:有!那就是《聖經》文化中的寶劍和聖杯,這根神奇的魔棒,在《玻璃島》一書中有很好的描述。
李學軍:
它裏邊提到的哲學家石,就是哈利波特和魔法石裏邊這個,實際上是一個哲學家石的原型,原型就是哲學家石。
解説詞:
在《哈利波特與神秘的魔法石》中,魔法石是一種能讓人長生不死的寶貝。邪惡的魔頭想盡千方百計要得到這個寶貝,哈利波特為了捍衛這個寶貝,與大魔頭進行了殊死的較量。
其實,所謂魔法石,在《哈利波特》一書的英國原版中被稱為哲學家石,也就是亞瑟王傳奇中,圓桌騎士尋找的玻璃島聖杯。據傳説,它是盛耶穌血的酒盅。見到它的人,可以享受永恒的幸福。到了中世紀,由於受煉金術傳統的影響,聖杯變相為神秘無蹤的哲學家石。因此,我們可以把所謂魔法石看作是《聖經》文化中聖杯的化身。
李學軍:
西方文化也可以説是,就是《聖經》文化的一個源頭就是聖杯與劍。就是他們西方文化經常用來表述各種各樣的他們的那個現代理念的經常用的一個文化符號性的東西。
解説詞:
雖然做了這麼多解釋,可是對於那些不太了解西方文化但又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觀眾朋友來説,恐怕還是沒太説明白。看來,要想徹底打破文化隔膜,我們還得多看些這方面的書才成。《中國圖書商報》的宋文京先生,今天就為我們推薦了很多好書。
宋文京(《中國圖書商報 書評週刊》主編):
這種寫西方的像文明史、文化史、社會史、生活史,還有像文學史這種書就在這一兩年出得特別多,比方説像徐葆耕先生的《西方文學之旅》,還有何兆武先生的《西方哲學精神》,還有山東畫報的《生活在遙遠的年代》,華夏出版社出的《失落的文明》,都屬於類似的這種出版物,就是整體上看來,它都是反映西方的這樣的一個歷史,寫給普通人看的,就是給普羅大眾的,給普通讀者寫的這種通俗的圖文並茂的,能夠利於閱讀的,而且內容上是非常廣泛。現在包括希望出版社出的這套《刑罰的歷史》、《哲學的歷史》、像《神話的歷史》、《醫學的歷史》,比方説它這四本書實際上相互之間並沒有特別大的聯絡,而且是分門別類的,各個領域的。但是它放在一起我們看,這個書非常好看,非常人性化,裏頭又有圖又有文,而且都是在寫法上,是那種用非常明白曉暢的語言,通過通俗易懂的,深入淺出的這樣的一種出版物。
解説詞:
著名學者何兆武先生已經年逾八旬了,但説起他研究了多半輩子的西方文化來,老人的思路依然清晰活潑。最近,何先生出版了一本新書《西方哲學精神》。在採訪中,老先生興致盎然地跟我們談起了他對西方文化的認識。
何兆武(學者):
西學的哲學或者西方的文化,我們普通都是分成三個階段,就是古典的,古代的,就是希臘、羅馬,第二段就是中世紀,或者叫中古,那麼這一段大概是五世紀到十五世紀這一千年,這就是西方的中世紀,按我們説相當於西方的封建時代。那麼到十六世紀以後就是近代了。其實古代和中世紀這兩段,應該説每一個文明的民族都有這兩段,我們可以叫它傳統的文明,或者傳統的社會。那麼只有近代這一部分,就比較特殊了,因為近代這部分呢,全世界的各個國家,或者各個民族,或者各個不同的文明,在十六世紀以前都沒有近代化,都是傳統的,簡單地説比如説農業社會。只有跟農業社會相應的就是農業社會文化,這個文化簡單地説就是,也是單純再生産的方式。古代和中世紀的農民,他的生産是單純的再生産,年年重復,所以他那個生活方式也是年年重復,就是太平盛世大概也是年年重復,大概一百年不會有什麼很大的變化,到近代就不同了,近代的社會是一個擴大再生産的社會,就是説它那個生産不斷地發展,不斷地進步的,不斷地改進的。生活既然是這樣的,思想也隨之不斷地變,所以古代的思想,比如説一百年不會有很大的變化,近代思想一百年就有很大的變化,因為我們生活有很大的變化。飛機發明到現在才有一百年,那麼一百年以前的那個最原始的飛機,1903年,剛剛一百年,1903年是人類最早的飛機,好像一個紙糊的蜻蜓一樣,像一個大玩具一樣,飛了兩百米就完了,當然那是第一步,一百年以後,現在我們的飛行可以上月球了,可以探測火星了,可以造人造衛星,兩個小時就可以轉地球一圈,那你從前是夢想不到的。第一次人類環球航行是航海,是麥哲倫,他是航了三年,繞地球一圈,現在兩個小時就繞地球一圈。現在的生活是不斷變化的,不斷革新的。這個近代的生活最開頭是在西方,這一點是西方走在前邊的地方。
解説詞:
走在前邊的近代西方文明,對於十九世紀的中國人來説卻不是福音。西方列強靠著他們手中的堅船利炮,輕而易舉地打開了古老中國的門戶。在當年的中國人看來,先進的西方文化帶來的簡直就是一場噩夢。
李學軍:
現在我們看待西方文化,跟一百年以前,心態上已經有很大的不同,那個時候包括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討論西學為主,中學為主這個問題,就是把這個西方文化作為對中國的一個很外來的,但是又是很強大的影響勢力來討論,就是我們應該在這裡邊選擇,就是選擇生死存亡的那種感覺,好像是很重的,所以壓力很大,在這種面前你是要堅持自己的文化,還是要全盤西化,還是要西學為體,還是為用,這種討論就體現出當時這些文化人和知識分子的這種焦慮。那麼80年代的時候,可以説剛剛打開國門,改革開放,所以對西方文化的介紹,基本上還是局限在一些知識分子、學者身份的人在做,而且80年代基本上是一個啟蒙的階段,所以一打開國門以後,大量地介紹西方的文化、學術,這些東西就全進來了。
宋文京:
實際上我如果用一個比喻,那時候是開了一扇一扇窗,我們和西方由於屏蔽了很多年,隔開了幾十年的時間,所以説所有的東西來的時候都是很新鮮的,它很強烈,當然了那時候有很多東西,由於我們沒有加入《伯爾尼公約》,所以説有很多都是譯介性質的,就是包括我們説的譯注性質的,是編注的感覺,所以説它是一種介紹性的,而且給我們非常大的衝擊力,一種新鮮感,那時候我們感覺到的是點的感覺,是一種窗戶裏頭透出來的絲絲的光,是那種不連起來,就沒有一種整體的感覺。現在如果還用這種窗戶作比喻的話我覺得現在的情況,好像我們現在跟過去住的房子也不一樣,過去比方説我們是那種農民似的房子,比方説它的窗戶就是很小,現在就不是,都是落地大窗,完全是四圍通透,你坐在那裏頭你可以看見完全就是全息的一種西方的景象,再加上我們加入WTO之後,我們和西方沒有特別大的障礙和阻隔。
李學軍:
我想現在已經能夠以比較平和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事情,中國人也更能以文化平等的心態來對待西方文化,所以這個範圍,西方文化能夠遍及的範圍,我想肯定比那個時候要廣得多,而且二十年來的積澱、積累,大家對西方文化的很多東西也不再陌生了。
宋文京: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再選擇,就在這種落地窗戶裏頭看的時候,他就開始選擇好的風景了,是他自己想要去看那些好看的東西。
李學軍:
所以現在可以説對待這個文化的態度,應該説比那個時候更成熟了。
解説詞:
又是炮聲隆隆,殺聲震天。但這一次聽到它們的時候,我們的心情已經與一百多年前的國人不可同日而語了。現在,我們是輕輕鬆鬆地坐在家裏,自由自在地欣賞著海外大片《戰爭與和平》的場面。這部根據俄國大文豪列夫 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説改編的電影經典,曾經榮獲了第四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第二十六屆金球獎最佳外國片兩項大獎。但説來奇怪,在我們粗略的了解下發現,真正完整看過這部巨片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還真不多。進一步推想,看過托爾斯泰原著的又有多少人呢?為了引導更多的學生享受閱讀西方經典名著的樂趣,清華大學教授、《西方文學之旅》一書的作者徐葆耕先生經常拿自己的感受來現身説法。
徐葆耕(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比如説托爾斯泰,我的一個特別強烈的感受是什麼呢?就是我在中學的時候我看托爾斯泰的作品,那個時候是十四五歲,看《戰爭與和平》,也不是看得太懂,但是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感受是什麼呢?就是説好像我內心的一些想法,我沒有跟任何人説過,但是被這個老頭寫到他的書裏頭去了,在保爾康斯基或者在彼埃爾的,他們想到的一些事情,他在書裏描寫的一些東西,好像都是我原來想過的,我也不認識這個白鬍子老頭,而他居然在他的書裏寫了我沒有跟任何人講的非常隱秘的一些,甚至我覺得羞于啟齒的一些,作為一個少年的一些念頭,結果都被他寫到書裏了,這種感受特別強烈。所以我就覺得,在這種感受裏頭,實際上包含了一個文學的一個最深刻的東西,就是説如果一個作家,他是一個經典作家,他對人類的靈魂有深刻的認識,他能夠很藝術地把它表現出來,那麼它必然是全人類的,哪怕我這麼一個少年,我也被它給包括進去了。所以我就要用我自己的,這樣一些感受,我就講給學生聽。學生也覺得很新奇,然後他們就意識到了説,我一定要找這樣的書去看。
解説詞:
徐葆耕先生著書和授課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深入淺出,因此十分受學生們歡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來聽聽,他是怎樣點評《安娜 卡列尼娜》的。
徐葆耕:
安娜一下了火車,看見她丈夫第一個感覺就是説,他的耳朵怎麼這個樣子。各位想,這件事兒很奇怪了。因為她跟她丈夫一起生活8年了,或者是10年。小説裏有的地方寫8年,有的地方寫10年。你還不知道你丈夫耳朵長什麼樣嗎?怎麼會一下子感到奇怪了呢?就是説,如果你做了一件什麼事情,這件事情你是覺得非做不可的;但是你做了又覺得好像有一點不對頭。就這時候呢,你們的班主任或者是輔導員找你去談話了,就把你給訓了一頓,訓得你沒有話説,因為他説的話都對,但你心裏頭又非常地憋悶。出來以後碰到你一個好朋友好朋友就問你:你怎麼了?是不是挨批了?你這個時候又不願意跟你的好朋友去説這件事,因為説不清楚。你就説:你注意過沒有,咱們班主任老師一個眼睛大一個眼睛小。這叫什麼呢?我們在心理學上這叫作情緒移植。你有一種情緒,這種情緒你找不到一個適當的發泄的窗口,你就會把它轉移到他的面容上去。你覺得這個人特別反感他的時候,你看著他鼻子也不是鼻子、眼睛也不是眼睛。所以呢,我們説,這時候安娜一下子感覺她丈夫的耳朵特別難看。為什麼呢?當然各位心裏明白,這是因為他遇見了渥倫斯基,渥倫斯基點燃了她內心的愛情的火焰。
解説詞:
十七世紀的第一個年頭,無論對於莎士比亞,還是對整個西方文學都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年,《哈姆萊特》誕生了。《哈姆萊特》被公認是莎翁的代表作,是西方戲劇史上的奇觀。對於生活在四百年後的我們來説,《哈姆萊特》也並不陌生。存在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我們很多人對這句著名的哈姆萊特命題都是耳熟能詳。像這樣的例子,還可以很隨便地找到很多。如此不難看出,西方文化對我們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宋文京:
應該説我覺得現在真是一個,一個是價值多元,選擇多元,閱讀多元的時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裏頭要想兼容他們所有讀者的需求,完全兼容是不可能的,但是部分地兼容,部分裏頭能夠提供給大家一些思想的文化的智慧的內核,給普通讀者,我覺得這是一種好的趨勢,也是一種中國出版閱讀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