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征路上,那些細節和有緣於此而産生的一大批優秀詩作,曾感動過眾多讀者,震憾了無數心靈。二十年後的今天,當這些作品即將由熒屏再度推出時,詩人們在鏡頭前感觸最深、描述更多的,卻是對他們每個人創作歷程都起著深刻影響的重走長征路。
紅軍長征是一次苦難之旅,那遍地的苦難不可選擇地瀰漫在每個人的周身。紅軍長征勝利50年後的1986年,雖然當年的長征路也尚不富庶,但畢竟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有些路段已可以乘車,有些路段已有招待所可住,也有些地方可以由駐軍或人武部門接待或保障,但三位詩人都自覺拒絕了舒適,選擇了吃苦,選擇通過各種途徑與長征精神對話。他們背著在瑞金出發時當地老鄉送的斗笠,背著壓縮餅乾,背著資料和筆記本,一路尋訪老赤衛隊員、老紅軍、老船工,一路尋覓當年的戰鬥遺址和紅軍的遺跡。在金沙江畔採訪時,老船工陳余清為他們煮了平時捨不得吃的掛麵,大家雖已發現掛麵嚴重過期變質,但還是邊吃邊聽老人談當年為毛澤東等紅軍將士擺渡往事;在草地採訪時,他們在一天內經歷了“四季”的變化,親身體會了當年紅軍所處的惡劣環境;在長征沿線的村落,他們看望當年的流散紅軍,隨著他們的命運起伏,時而興奮,時而落淚。
“當時,大家就是一門心思要打撈紅軍為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寫出無悔於時代的作品。那次重走長征路,不少地方離風景區和大城市非常近,像桂林、九寨溝、蘭州等,但我們都沒有去。雖然錯過了許多飽覽錦山秀水的機會,但通過一路采風,每個人都有了新的收穫,創作都有了新的提升。”談到那次重走長征路,詩人胡世宗心情仍然非常凝重。一路上,大家時常被當年紅軍長征的故事感動著,不停地問、聽、讀、記,體會與思考,積累了不少素材和深刻獨到的感受,僅胡世宗一人就記下了七萬字的日記和採訪筆記。重走長征路結束不久,三位詩人都捧出了新的力作。胡世宗的《沉馬》,馬合省的《苦難風流》,陳雲其的《低下頭,並且記住》,一部部都引起強烈反響。
“《沉馬》的壯美、《雪葬》的淒美、《紅五星花》的柔美、《鼓皮》的大美……每一首詩都很美,但這美卻讀得讓人心酸,讓人悲慟。”當我們讀到三位詩人的作品時,便萌生了做一組“長征”詩歌專輯的想法,並輾轉與他們取得了聯絡。二十年過去,馬合省、陳雲其都已轉業離開部隊,胡世宗也已退休,但三位軍旅詩人仍是軍人作風不減當年。胡世宗帶著當年重走長征路的日記,陳雲其帶著當年重走長征路出發時瑞金老鄉贈送的斗笠和延安小學生獻出的紅領巾,馬合省帶著他今年第二次重走長征路的豐厚收穫,齊聚中央電視臺。長征,這個不老的話題又把他們從祖國各地再次召喚到一起。
“通過詩人講述長征故事,通過故事解讀詩歌作品,通過作品體現長征精神”,這是《電視詩歌散文》欄目詩歌專輯《不能忘卻的長征》的初衷,整個策劃製作也是圍繞這個宗旨展開的。為讓觀眾更深入理解“長征”這部史詩永恒的意義、全面了解每位詩人風格迥異的詩歌藝術,欄目組選取了包括胡世宗的《沉馬》、《雪葬》、《向著火紅的小果子》、《長征》;馬合省的《大渡河》、《恩村》、《聽將軍講吃鼓皮的故事》;陳雲其的《犧牲者》、《紅五星花》、《岷山》、《桃花或獻給遵義》等頗具代表性的詩作,邀請著名朗誦藝術家殷之光、瞿弦和、徐濤、晏積瑄朗誦,嘗試使用多種藝術包裝手法,打造耳目一新的電視詩歌作品,讓觀眾在更形象、更具體、更生動的詩意空間裏走近長征,觸摸歷史,咀嚼那些讓人潸然落淚、不可忘卻的細節,在今天的幸福生活裏銘記不朽的長征精神!
責編: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