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0日 17:42 來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0日 17:42 來源:
有3000年悠久歷史的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被譽為“哲學性的藝術”,也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古來著名文學家,有不少人是熱烈的琴樂愛好者,如孔子、蔡邕、李白、杜甫、嵇康等,唐宋描寫聽琴、彈琴的詩詞更是車載斗量。而“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也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有關古琴的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尚書》等文獻。《尚書》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國之詩。”可知琴最初為五弦,周代時“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國時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確定,並一直流傳延續至今。現在常見的古琴式樣,一般長為110厘米,琴頭寬17厘米,琴尾寬12厘米,分大、中、小不同形制,琴弦根數有五弦、九弦、十弦、十二弦、二十弦等多種。最常見的是七弦,所以古琴又有“七弦琴”、“綠綺”、“絲桐”、“焦尾”等別名。
古琴音域寬廣,音色純凈,其低音渾厚如金石,高音清亮而甜美,加上“散”、“按”、“泛”三種基本取音方式,使古琴具有豐富的音色變化。而“走手音”和滑音,還有潤飾性指法構成了琴“韻”的虛聲,使琴聲實現了音、韻兼備,虛、實映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琴派別較多,有浙派、虞山派、廣陵派等,所以形成的代表作也不盡相同。現在影響較大、流傳較廣的琴譜有《流水》、《瀟湘水雲》、《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鳳求凰》等。
古琴藝術在音樂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和思想史等諸方面都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7日,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稱號,成為中國繼崑曲以後第二個申遺成功的同類項目。
責編: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