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26日 18:40 來源:
沿天山北麓西行,就進入了碧草如茵、一望無垠的伊犁河谷。
在漢代,伊犁河流域的富庶土地,以“伊列”之名載入史書 ,它是絲綢之路北道進入中亞的門戶。
伊犁有天馬故鄉之稱,那藍天白雲下的馬群,捲起陣陣海濤般的轟鳴,那是千古英雄史詩在草原上傳誦。
伊犁扼守著通向中亞的咽喉,霍爾果斯今天依然是中國重要的邊貿進出口口岸。
| |
今天生活在伊犁河谷的,主要有哈薩克、維吾爾、漢、俄羅斯、錫伯等多民族。他們雖然風俗各異,相貌不同,但是有著一樣的熱情和坦誠,對大草原的熱愛,是他們共同的心聲。
早在18世紀中葉,清政府平定了準噶爾叛亂,乾隆皇帝把這片失而復得的疆域命名為新疆,立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碑,紀念這一歷史功績。
有“糧倉”之稱的察布查爾,也是中國的“射箭之鄉”,主要居民是錫伯族,他們任俠尚武,年輕人大都具有百步穿楊的絕技。
錫伯人的信仰裏還留有原始薩滿教萬物有靈的痕跡,每個家庭都要懸一條紅絲繩,挂上小弓箭、小鞋子、小羊骨等,這就是他們供奉的喜利媽媽。喜利媽媽是形象的家譜,有祈禱平安和結繩紀事的作用。
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是錫伯人的“西遷節”。有一段歷史的記憶銘刻在他們心裏:乾隆年間,清政府為鞏固西北邊陲,將東北4000多名錫伯族軍民移駐西域。他們遷徙的步履艱難地跨過外蒙古,歷時一年零三個月,才到達屯墾戍邊的目的地——伊犁,從此在新的家園裏繁衍生息。
發源於新疆天山西段的伊犁河,以及它的三大支流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以豐沛的水量滋潤著山林、草坡,留下草原文化的綠色壯歌。
伊犁河谷號稱“塞外江南”,它的鞏乃斯草原和唐布拉草原,是傳説中的“天馬” 伊犁馬的著名産地,當年漢武帝為了得到西域良馬,曾在絲路上苦苦尋覓。得到烏孫天馬後,漢武帝曾激動地寫下《西極天馬歌》:“天馬徠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
| |
在草海深處,萬餘座土墩墓星羅棋佈,那就是草原先人的墓冢。古突厥人墓前站立的草原石人,仿佛是威嚴的哨兵,肅穆地守護著那些有待破解的迷夢。
昭蘇夏塔草原,坦蕩如砥,芳草萋萋。夏塔的意思是梯子,即在冰川上劃出冰梯,這一名字與一條歷史上的古道聯絡在一起。
2100多年前,哈薩克人的祖先烏孫人,沿伊犁河谷建立了西域36國中的第一大國——烏孫國。它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地。烏孫王先後與兩位漢朝公主——細君與解憂結為連理,與中原保持了親密關係。
每到春夏之交,草原上的哈薩克牧民就開始轉場,從冬日避寒的低地出發,向水草豐美的夏牧場遷徙。
哈薩克民族是馬背民族,世代“逐水草而居”,主要從事畜牧業。他們趕著成群的牛羊,追逐著大地的春光,在草原綠色的懷抱裏搭建氈房,用自産的牛、羊奶製成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等等。
那拉提,意思是“有太陽”,13世紀中葉成吉思汗揮師西征時,蒙古將士從陰冷的風雪地走進一片陽光裏,忍不住欣喜地喊叫:“那拉提,那拉提!”從此這片草場就有了自己的名字。
那拉提到處長滿油綠的牧草和繁星一樣的花朵。如詩如畫的草原風景,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的審美情境。
在美麗的原野上,牧民們常伴著野風、雲霧和漂流的溪水,過著像雲一樣悠然、像風一樣自由的人生。在熱情好客的牧民中間,你會感受到那份久違的親情,找回那份內心的感動。
哈薩克民族有著豐富的民間文學,他們世代積累的神話、故事、民謠等,經由歷代民間歌手——阿肯們的傳唱、加工,伴隨著冬不拉悠揚的琴聲,已經成為草原牧民優秀的文化傳統。
| |
每年舉行的阿肯彈唱會,是民間歌手們展示才藝的盛會,也是牧民們的狂歡節。駿馬是哈薩克人的翅膀,草原是他們飛翔的天堂。在阿肯彈唱會上舉行的賽馬、刁羊、姑娘追等,哪一項比賽都離不開駿馬的速度和騎手的強壯。
在歡呼聲中,金色的原野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責編:木鐸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