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隆升的高地》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2日 16:37)
歷史從昨天走來,融入了今天的輝煌。作為西部最早的開發者,半個世紀以來,幾代軍人,幾十萬士兵,用青春的腳步打破了這裡千年的死寂,用生命之火照亮了蒼茫渾黃的西部高原。
格爾木像一柄翠綠的書籤,飄落在崑崙山下那赤熱的戈壁灘上。這裡原先叫高原兵城,如今叫戈壁綠洲。今天的格爾木人都知道,這綠色裏最初浸染的是軍裝的綠色;這飛騰發展的高原新城,留駐的是軍人的青春。
張四望(青藏兵站部政治部主任):1954年12月,青藏公路修通後,慕生忠將軍和青藏線的開拓者他們都在謀劃著更大的事業。他們決心開發格爾木,建設格爾木,為了開發和建設格爾木,他們先後修建工廠,創辦醫院,開辦學校,開墾農田。當時青藏線公路修通後,對修路管理者來講,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思想不是很躍進。許多同志都産生了“公路修通,打道回府”這麼一種想法。慕生忠將軍為了使廣大官兵安下心來,在格爾木紮下根來,他就和青藏公路局,也就是青藏兵站部的前身,和其他同志決定靠自己的雙手修建這麼一座將軍樓。
當時尋路來到這裡,駝工們問格爾木究竟在哪?慕生忠把鐵鍬往地下一杵,説,我們的帳篷紮在哪,哪就是格爾木。就這樣,伴隨著公路的誕生,格爾木就有了第一片菜地,有了第一幢樓房,有了第一批人工栽下的樹苗。
慕生忠:我那時候有兩句話,我們要在世界屋脊上開闢一條平坦的大道,我們要在柴達木盆地建設一座美麗的花園。
王久平(時任築路施工隊醫生):他曾經有兩句話,我要在柴達木建設一座美麗的花園,我要在世界的屋脊上開拓一條通天的大道。而且後來他還有幾句話,我愛城市,但我更喜歡自己建設起來的城市,我要把格爾木建設成一座美麗的花園,這就是慕生忠自己曾經説過的話。
1993年,83歲的慕生忠最後一次來到高原。
李年喜(時任青藏兵站部政治部主任):他們作為子女都反對他來,而且都不讓他上高原,一個年齡大了,再一個身體有病。所以他們最後一説,老人就生氣。他説:“我活著人要到青藏線上來;死了以後,我的魂還要回到青藏線去。”所以,在他走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把後事安排好了。
在格爾木郊外的這片烈士陵園,老人停留了很長時間。他找到了當年和他一起進藏的幾位戰友,仿佛要訴説著什麼。
就在1994年11月18日青藏線通車40週年之際,這位和青藏線熔鑄在一起的英靈,離開了使他魂牽夢縈的西部大地。生前,他曾留下遺囑,要把骨灰播撒在高原,播撒在崑崙山。
慕瑞峰(慕生忠女兒):我們在舉行撒骨灰系列活動的時候,來往的車輛都自動停下了。他們一聽説是修這條路的慕生忠將軍的骨灰將要撒在這裡,他們全都自動地停下車,喇叭齊鳴了3分鐘,然後一直在這兒就等著我們這個祭奠儀式。當時晴空萬里,然後我們就是上來舉行這個儀式。蒼天有眼,它看到了共和國一代的將軍、一代的築路將軍,他的骨灰將撒在崑崙山口,撒在他所修築的青藏線的旁邊;蒼天有情,看見我們的祭奠活動以後,在晴空萬里的情況下,頓時飄起了大片的雪花。
這是一個不同凡響的年代。
這是一支不同尋常的軍隊。
曾經為民族解放而赴湯蹈火的軍人們,走下戰場,在完成了青藏公路的修築這個世界性創舉之後,又把自己的青春融入到了浩瀚沙海、茫茫戈壁,用一個個滾燙的青春為祖國西部建設,吹響了高昂激越的進軍號。
四千里青藏路,從它建成之日起,就不停地為西部的發展和騰飛而日夜忙碌著。它猶如陳橫在世界屋脊上永不封凍的蘇伊士運河,50年來流淌著高原官兵們用生命和鮮血寫就的奉獻之章。在祖國危急和重大時刻,他們以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詮釋著人民軍隊為人民的神聖內涵。哪有災難,他們就出現在哪;哪有需要,只要祖國一聲令下,他們就飛奔前往。一條綿延四千里的青藏線,是他們精誠報國沒有硝煙的戰場。
1998年春節前夕,西藏那曲、阿裏、日喀則等地遭受了特大雪災。災情牽動著黨和政府,也牽動著高原官兵的心,已經準備好迎接新年的官兵接到了搶運救災物資的命令。
王小平(青藏兵站部紀委專職副書記):兵站部接到總部的命令,要求把國務院調撥災區的25萬件919噸物資運送到藏民手裏去。兵站部接到這個命令以後,組織了118台車,268名官兵,年三十裝貨,大年初一齣發。
118台大噸位運輸車,滿載千余噸救災物資向災區疾駛。
山溝被雪填平,公路被雪覆蓋。哪是溝,哪是路,英雄的汽車兵們憑藉山的位置和平時的經驗一往無前地走向前方。
在唐古拉山,車隊陷入了雪阻。許多戰士手持鐵鍬挖雪開路。手凍麻木了,就乾脆抱住鐵鍬幹;餓了,大家就就著雪水嚼一口方便麵。就這樣,五天五夜,平安地把救災物資運送到了災區。
高原軍人的情感已深深融進這個熱情奔放的民族,高原軍人的青春已牢牢植入這片患難與共的土地,他們的深情與青藏線一起綿延,他們的奉獻與這塊雄渾的高地一起隆升。
這位在高原病研究上頗有建樹的副院長永遠也忘不了20年前崑崙山上那個大雪白紛飛的早晨。當時只是兵站醫助的他,在兵站客房巡視時,發現了觸目驚心的一幕:一個因汽車拋錨而單車留宿的士兵,遲遲沒有起床。原來,他的脈搏早已停止了跳動。這名士兵就這樣永遠地合上了那雙年輕的眼睛,車隊中又少了一個兵,高原上又隕落了一顆星!
杜智敏(原解放軍第二十二醫院副院長):這件事對我們觸動很大,特別是對我自己觸動很大。他們不辭勞苦,結果沒有死在汽車上,而是死在高原疾病上。這是我們十分痛心的。
從此後,他像是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激勵著,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高原病的攻克上。他所創立的“量子血輸氧治療法”,挽救了無數高原人的生命,目前作為一種不可替代的療法,成了人類戰勝高原病症的一個當之無愧的臺階。
這是一片不斷上升的土地。
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極。是中國軍人在這片不斷上升著的國土上,嵌入了這條寫滿功勳又寫滿犧牲的高原之路;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連同聳入雲霄的海拔高程把一種崇高的精神和不屈的民族魂魄融入到了大氣磅薄的天地之中。
經過幾代青藏官兵的艱苦努力,今天的青藏線已經成為集交通、能源、信息于一體,由地上公路交通線、地下輸油管線、空中通信線構成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立體通道,成為繁榮高原經濟的大動脈。
在這片不斷上升著的高地上,生生不息著一個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民族。勤勞勇敢的藏族人民創造了人類生存奇跡的同時,還創造出了神秘而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當軍人們踏上這片土地,同樣浸染了英勇堅毅的意志品格和樂觀通達的精神風貌,同樣融入了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戀。
一條五彩的幸福之路,把世界屋脊和北京緊緊地連在了一起。青藏線部隊50年來的奮鬥與犧牲,連接了這個飽經世紀風霜的民族的歷史和未來,也連接了西部軍人昨天的艱辛和今天的光榮。
井安民(時任青藏兵站部副政委):在那種艱苦的環境下,那個人忘不了。我從青藏線調到嫩江基地的時候,到嫩江去報到以前,我到烈士陵園去了,我和家屬一塊兒,後來我調到這兒以後,我們又一塊到烈士陵園去看了,死的人太多了。
這是一片載滿軍人深情與厚愛的土地,這是一片融入軍人奉獻與犧牲的土地,這是一片燃燒軍人青春與智慧的土地。他們的年輪與滾滾車輪一道刻入青藏大地,他們的血脈與能源一起在青藏線上奔流,他們的心聲與電波一同在高原上回蕩。
伴隨著一聲聲汽笛,一道道電波,一次次輸油,青藏線把祖國內地和邊疆人民緊緊地連接在一起。這條我國西南地區的重要戰略大通道,是繁榮西藏經濟的運輸線、能源線、通信線。在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進軍熱潮中,在建設強大國防的宏偉目標中,正在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兵站部官兵列隊高呼:牢記目標;嚴密組織;遵章守紀;安全第一;穩紮穩打;再創輝煌。
藏族青年:青藏線是我們藏族人民的幸福線、信息線、能源線,它是我們為太陽獻給的金色哈達。
責編:木鐸金聲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