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大別山》
------電影《挺進大別山》劇照欣賞 ------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27日 15:25
作者 潘小平
天就要亮了,像往常一樣,山樑上這片黑黝黝的松林,只有鳥兒在歌唱。夏季早晨清新的長風吹過大別山,松樹的針葉上,跳躍著星星點點的晨光。就在太陽躍出地平線的那一刻,一支隊伍出現在山樑上。早起打柴的孩子,驚奇地看著這支疲憊然而整齊的隊伍,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時候、從什麼地方突然冒了出來。他們更不知道,這支隊伍已經連續十多個小時沒有休息、沒有吃飯了。他們的到來,將揭開解放戰爭史嶄新的一頁。
那是哪一天?他們是誰?我都模糊了。傍晚的陽光悄悄爬上圖書館的窗欞,照在我面前的資料和照片上。撫摸著面前的這些文字,我的思緒又回到了那難忘的戰爭年月,回到那片浸透了血與火的土地上。多少年過去了,大別山,十二萬隊伍,一些戰爭的場面,常常在我的夢中出現。總有什麼東西在我的血管裏奔涌激蕩,讓我的心不得安寧。那綿延的大山,那苦難而光輝的歲月,還有戰友們年輕的身影,已經深深地融入到我的記憶中了。
我看見,長風掠過高高的山嶺,戰士們背著簡陋的揹包,懷揣著解放全中國的希望,在高山大河間全速奔跑。那時的鄧政委正當壯年,穿一身自製的灰土布軍裝,站在山樑上,神態堅定而安詳。如果還活著,我們的老政委,今年整整100周歲。57年的歲月,一眨眼就過去了,可57年前發生的一切,好像就在昨天。
在我的晚年,我經常出入圖書館。而當我還是一個年輕的戰士,跟隨劉鄧首長突破敵人的重重包圍,千里躍進大別山時,我並不十分清楚我們這一行動的戰略性意義。我那時還不知道,我們挺進大別山的十二萬人調動了蔣介石的十三個整編師的兵力,極大地減輕了陜北中央的壓力。佔據大別山,就可以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扼長江,瞰制中原,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1947年6月30日,我們深夜渡過黃河,渡河之後,形勢變得凶險。丟了騾子丟了馬,把車也燒了,首長就和我們一起,靠兩條腿趕路。黃泛區的泥漿子,比膠泥還粘腳,每走一步都很困難。 從幾十里黃泛區走出來後,人人的身上、臉上都糊滿了泥漿,沒人能認得出其中的兩個人,就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劉鄧首長。
我們不敢停留,在劉鄧首長的帶領下,冒著槍林彈雨渡過了汝河,又一夜強行軍,趕在洪峰到來之前,渡過了淮河。到了這個時候,大家才松了一口氣,一上岸,不覺眼前一亮。月亮升上來了,大地沐浴在皎潔的月光裏,不遠處是靜謐的村莊。我記得,那是剛進8月,到處是流水潺潺,秧苗青青,而我們這些北方來的戰士,竟然不認識那就是水稻。踏上又濕又滑又狹窄的田埂,一不小心就會滑倒在水田裏,摔一個"騎馬跤"。行軍變得疲憊而艱苦,南方的秋天蛇多蟲多,經常出來傷人,使我們的夜行軍更艱難了。鄧政委很著急,想了一個辦法,讓我們每人手裏拿一根棍子,這樣既可以在夜間探路,又可以打草驚蛇。這以後走起路來,就安全多了。
從突破黃河防線到現在,還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我們這支12萬人的隊伍,就奇跡般地進入了大別山,一夜之間,將戰爭從黃河以北引到了長江流域,向南推進了1000余裏。這其中的甘苦,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千里躍進大別山,使戰爭的總體格局,徹底改變。
大別山以廣闊的胸懷接納了我們,站在高高的山嶺上,放眼遠眺,大山像波浪一樣在腳下洶湧起伏,山風中帶著草木的清香。那時候,我們還沒有料到,進入大別山以後,我們將會面臨更加複雜嚴峻的局面,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
前線指揮部就設在一個山坳裏,幾間低矮的茅屋,陰暗潮濕的土墻,墻角長滿青苔。周圍野草叢生,傍晚,蚊子"嗡嗡"地轟鳴著飛進茅屋,偶爾會有野兔或是田鼠,飛快地從門前竄過。初進大別山的部隊缺少供給,戰士們沒有飯吃,沒有衣穿。有一回,我好不容易做了一碗紅糖米酒雞蛋端給鄧政委,他還捨不得吃,那時候,劉鄧首長有時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饑餓、疾病加上敵人的圍剿,很多戰友就這樣倒在了大別山的土地上,再也沒有醒來。從大別山出來時,我們的隊伍只有六萬多人。他們留在照片上的,是永遠年輕的笑臉。
棉衣是大家自己動手做的,買來土布,用草木灰、鍋底灰染色,然後自己裁剪,自己動手縫製。做出來的棉衣很單薄,也很難看,抵擋不住大別山冬天的嚴寒。鄧政委的棉衣是和他警衛員一起縫製的,警衛員拿慣了槍的手,現在來拈小小的鋼針,不是戳了自己的手,就是軔不上線。鄧政委瞇起眼睛,一針一線地縫著,給他做示範。深秋的風,吹得單薄的門扇簌簌作響,我推門進去,正好看見這一幕,鼻子頓時就酸了。正是傍晚,四週的人家開始做飯時,鄧政委的棉衣縫好了。
炊煙一縷縷升起,混著山間的薄霧,在山谷間流動。戰爭間的短暫安寧,特別讓人感動。
在我們駐地的附近,有一所小學,叫"列寧小學"。小學的房子很破舊,墻壁因為年久失修而暗淡發黃。那是一個傍晚,在軍事地圖前站了一整天的鄧政委,走進這座以偉大領袖列寧命名的小學校。首長坐在門檻上,點燃了一支煙。抽完煙後,他在那張空煙盒上,寫了幾句詩。詩的最後幾句是:"剷除獨裁,緊跟共黨,天下太平,國富民強。"這張小小的煙盒紙,直到部隊離開大別山,還一直貼在列寧小學的門上。正對著列寧小學的校門,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樹,樹榦虬勁,枝葉繁茂,當朗朗的讀書聲響起,樹葉會沙沙歌唱。
不知這座列寧小學,如今還在不在了?
當1948年的第一縷陽光,出現在指揮部對面的山樑上時,屋頂上的積雪還沒有融化。早晨的太陽慷慨地照耀著大別山的山山水水,陽光下萬事萬物都生機勃勃。太陽一點一點升高,遠山一點一點清晰,這時,金寨縣下樓房村的一間普通民房裏,亮了一夜的松明火,在太陽爬上窗欞時,黯淡下去了。鄧小平推門走出來,忙了一整夜的他,眼圈有點發黑,眉宇間透著疲倦。記得隨後,我和他一起,來到結著冰花的小溪旁,用冬日大別山寒冷的溪水,洗了臉。
我們的鄧政委,立刻就變得容光煥發。
那一刻的大別山,分外靜默莊重,山山嶺嶺撒滿了陽光。幾萬年風雨沖刷的山體,顯露出青褐色的強健的筋骨,那裏面深藏著的,是一代偉人的堅強麼?
太陽不知什麼時候收盡了余暉,圖書館要關門了。我收拾起面前的資料,發現了毛澤東在談到千里躍進大別山時説的一段話:我們雖然提出了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的口號,但是如果沒有三軍挺進中原,沒有劉鄧的千里躍進,我們的12月會議是不敢開的,這個口號我們也是不敢提的。我把這段話摘錄下來。
回想起那段光輝的歲月,回想起戰鬥在大別山的日子,我感到深深的自豪。而我的生命中,也有什麼東西,永遠地留在了那片綿延不絕的大山中,讓我不由自主地,一遍又一遍地回憶、追尋和懷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