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電視詩歌散文首頁

《景德史話》專家專訪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呂成龍談“青花”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8日 16:26


  主持人:呂老師,您好!您看今年是景德鎮建鎮1000週年,而且我知道您就是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的。當初您考大學的時候,為什麼會選擇這個陶瓷專業?是因為特別喜歡這個嗎?

  呂成龍:對!實際上是一直都在使用瓷器,比如從小使用瓷器的碗吃飯什麼的。我記得我們家那時侯還有個青花的八角形的碗,從小就感覺瓷器那種東西確實挺好看,當然也可能受到了一點熏陶吧!


  主持人:那後來看您也從事了這麼多陶瓷的研究工作,然後在故宮博物院從事陶瓷研究也20多年,那是不是從您打學陶瓷開始就已經對它有些特殊的感情?

  呂成龍:是的,來故宮以後發現故宮陶瓷收藏的量有100萬件文物,陶瓷就佔了三分之一多。這樣正好我又是學陶瓷專業的,當時故宮領導讓我來繼續從事古陶瓷的研究、保管、陳列、包括鑒定,所以一直到今天都在從事這個工作。

  主持人:剛剛您提到故宮收藏了30多萬件的瓷器,那在收藏的這些瓷器當中景德鎮的瓷器有多少呢?

  呂成龍:應該説絕大部分都是景德鎮的,因為故宮的藏瓷是以明清皇家藏瓷為基礎的,我們一般叫以清宮舊藏品為基礎的。那麼大家一般都知道明代從洪武二年就開始在景德鎮設立禦窯廠,專門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那麼洪武二年開始設廠以後,洪武以後歷朝都沒有間斷過,都在沿襲這個制度,一直到清代宣統。這樣在故宮就留下一大批禦窯的,我們一般也叫官窯,明清官窯瓷器是很大的一部分。


  主持人:現在我們知道青花在景德鎮被列為“四大名瓷”之首,那我在想為什麼它會被列為“四大名瓷”之首?與其他的瓷器相比其實工藝也挺簡單的,就是白底藍花,好像從色彩上看沒有粉彩那麼絢麗。

  呂成龍:青花瓷器,它的歷史比較悠久,當然現在關於青花瓷器有唐青花、宋青花的提法。但是景德鎮燒造青花瓷器是從元代開始,而且景德鎮從元代創燒瓷器以後到了明清各朝,青花瓷器都沒有間斷過。景德鎮明清時燒造的瓷器品種很多,但是惟獨青花瓷器,它從開始一直到今天是一脈相承下來的、沒有間斷過,這就是歷史悠久傳承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另外青花瓷是白底藍花,它這種藍色是一種冷色調,而且人們觀賞青花瓷時心情很能平靜下來,這很適合東方人的審美——一種含蓄的美。還有一點青花瓷器是釉下彩,它的彩是在釉下不容易磨掉。像粉彩是釉上彩,很容易磨損。而且要是從現代的科學觀點來看,青花瓷器不存在一個有毒的問題,粉彩彩料當中一般都含有鉛,但是青花瓷器不存在這個問題。另外青花瓷器是一種高溫的釉彩,釉面溫度比較高,一般講青花瓷要燒到1300度左右。所以它的化學穩定性也好,機械強度也比較高,所以人們普遍都很喜歡這個東西。


  青花瓷器可以算得上我們國家的國粹,當然不光中國人喜歡,外國人對這種工藝品也非常喜歡。所以中國青花瓷器應該説是從元代開始,景德鎮一燒造成功以後就開始大量外銷的。像元代的青花瓷器,現在在國外發現得很多,其中有兩大著名的收藏是研究元代青花瓷器不得不知道的。一個是伊朗的阿迪比爾寺,一個是土耳其的托普卡匹宮、王官。這兩大收藏裏面收藏了好多元代青花瓷,現在在我們國內都找不到了,都是在這個地方特有的。而且據説這種東西當時主要也是外銷出去的,當時價格也是相當高的。那麼明清的青花瓷大量的外銷,特別是從明代晚期開始,民窯在景德鎮的發展非常快,當時就是適應這種外銷。比如説明代萬曆時候,開始燒造一種叫克拉克瓷,日本人叫“芙蓉手”,“芙蓉” 即芙蓉花的“芙蓉”,這種瓷器就是青花瓷器。這種瓷器銷往歐洲以後,歐洲人非常喜歡,主要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往外運這種瓷器,而且現在這種瓷器(克拉克瓷器),在歐洲的當時的油畫當中還能見到它。它是整船整船的往外運,一直到清初還在銷這種東西。我們也知道前些年也打撈出這種沉船來,整船都是乾隆時候的民窯青花瓷器,銷往歐洲的,就是説當時外國人也很喜歡。


  主持人:我們在故宮博物院裏也看過青花瓷,但是我們對這個青花瓷不太了解,所以你能不能給我們講一下怎樣欣賞這些青花瓷?

  呂成龍:青花瓷器是根據時代的發展,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特點。比如就那明代的永宣青花來説,它當時用的青花料一般説是鄭和下西洋帶過來的這種青花料,我們一般叫進口料,文獻上叫“蘇麻離青”。那麼這種青花料,它燒造出來的青花瓷就有它的特點。比如説我們講它有種洇散的效果,另外就是紋飾當中因為它氧化鐵含量比較高,這種青花料當中出現這種氧化鐵的結晶斑點,形成永宣青花最主要的時代特點。


  永宣青花當中裏邊有一部分青花瓷很有意思,它有一種造型、紋飾都是模倣西亞的這麼一類青花瓷器。比如説我們經常説的這裡邊有這種“無擋尊”,還有那種綬帶耳葫蘆形的扁壺,另外還有這種方流的執壺,還有一種叫“花澆”,就是澆花的“澆”,這類瓷器大概有十多種,它都是模倣伊斯蘭國家的這種黃銅、玉器這類的製品。像這種東西一般都認為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用的,可能是他當時帶過去的,或者是作為禮品獻給伊斯蘭國家的貴族或者國王什麼的,很有意思。這種造型出現以後,確實是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陶瓷的造型。這類瓷器的造型到了清代的時候,比如説康熙、雍正、乾隆的時候,曾經大量地倣永宣青花瓷器,好多都是倣這類的東西,到今天也是。

  主持人:那為什麼倣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的那種造型呢?

  呂成龍:它造型方面很特別,不是咱們本民族傳統的東西,很特別、很美觀,紋飾也是很美觀的,所以説後來都對這類東西很感興趣,所以大量地來倣這種東西。

  主持人:但是剛才您提到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帶來“蘇麻離青”料,除了那種青花料以外,後來我們的青花瓷都有什麼特點?


  呂成龍: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特點,當然有人們審美的變化,當然這個青花料起一個決定作用。到了明代的中期的時候,一般比如説成化、弘治這個時候它用的青花料,文獻上是叫“平等青”,它是一種國産料。“平等”就是“平安”的“平”,“等於”的“等”,這種料是産于江西樂平,這麼一種青花料。它含氧化鐵就低,所以説成化、弘治時候的青花瓷器跟永宣時候的風格就截然不同。它這種青花料畫出來的青花瓷器給人一種比較娟秀的感覺,它的成色是淡雅這麼一種風格,就沒有那種結晶斑點了,它也不産生那種洇散了。永宣青花你要畫出那種線條來,經常上邊會有些斑點不清晰,但是用“平等青”畫出來的線條,就可以畫出來像頭髮絲、遊絲一樣的線,很清晰、很爽利的這麼一種線條。再加上成化時候的青花瓷器的圖案畫得都比較秀麗、淡雅,這麼一種風格到了晚明嘉靖、隆慶、萬曆的時候,青花又有變化。它當時主要用的是一種也是進口的叫“回青”,“回族”的“回”,這種青花料它應該是要與國産的一種叫“石子青”要配合著使用。當然它有一個最佳配比,如果光用一種的話,比如説光用“回青”料畫出來,它這個顏色容易散掉,文獻上叫“色散不收”;如果要是“石子青”料畫出來,又特別死板,所以説它要兩種料配合使用。最典型的這種“回青”料畫出來的,我們一般説它是一種很濃艷的藍色、泛一點紫紅色。

  主持人:我們在電視散文《青花》裏也看到了,其實對於瓷器來説,修補和複製都不是它的最終歸宿,它的最終歸宿在於創新,您覺得呢?


  呂成龍:實際上我們從事陶瓷創作,最終目的是要追求一種創新。當然創新離不開倣古,你看歷史上都是這樣的。比如説清代瓷器的燒造,要從總的局面上來説它就是一種倣古加創新,什麼叫倣古加創新呢?就是在倣古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清代整個瓷器燒造都是這麼一種情況。不光清代,實際上歷史上古陶瓷的發展都是在倣古基礎上的一種創新,也就是説創新是離不開倣古的。你對古人的東西如果是你還沒有認識清楚的話,基本上應該説是談不上創新的,這樣的話一代一代推動這個發展。

  過去景德鎮瓷器生産技術有傳兒不傳女、不外傳的這種説法,實際上對於今天來説,要是講究百花齊放來説呢,我們不應該提倡這種做法,應該提倡有自己的個性的東西、有創新的東西。實際上景德鎮現在有一批搞陶藝的這些陶藝家,體現的就是這種精神。陶藝就講究它有獨創性,最好是別人搞不出來的東西,你能搞出來這才能叫陶藝。當然它是根據你個人不同的情況來創作不同的作品,比如我們景德鎮陶瓷學院的院長秦錫林先生,他的作品就是追求那種寫意的風格,他的作品現在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都很高。我想包括青花瓷器在內,隨著人們不斷地這種創新,會把青花瓷器這門藝術逐步推向更高的境界。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呂成龍談“古瓷鑒賞”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