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小梅之約

李培森談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的發展歷程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25日 10:13




  









  孫小梅:在劇中心成立以後生産的第一批電視劇現在還能夠叫上名字的是什麼?

  李培森:中國第一部電視劇叫《一口菜餅子》,是1958年播出的,當時就像錄舞臺劇一樣多機切換,直接播出,最後就沒有一個完成的帶子。跟著是1983年中國電視劇中心正式成立,把當年電影學院78班那批幾乎是整個一個班端過來,拍了第一個電視劇《有一個青年》、《蹉跎歲月》等等。

  隨著這些電視劇的播出,人們逐漸熟悉並開始喜歡上了這種藝術形式,當時那種樸實自然的拍攝風格,以及貼近生活的故事情節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孫小梅:您剛才説的這幾部連續劇我都有印象。

  李培森:是吧?你還很小。

  孫小梅:當時我是個特別忠實的電視觀眾,而且當時沒有這麼多的頻道,我們家就有部黑白電視機,我就每一部電視劇都跟著看,給我印象最深的長篇電視劇就是《紅樓夢》。當時中央電視臺和香港亞洲電視臺同時播出,對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來講意味著什麼?

  李培森:中國的電視劇生産真正形成規模,敢於挑大題材來做,應該説是一個很大膽的開端,當時的領導和當時的製片人應該説是很有氣魄的。

  36集連續劇《紅樓夢》的拍攝工作歷時2年,用近萬個鏡頭完整演繹了這部鴻篇巨著,它所塑造的眾多藝術形象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

  王扶林:林黛玉15歲進府,所以演員的年齡必須要限制得比較小,那怎麼辦呢?那時候臺裏竟然撥了10元塊錢辦一個訓練班。

  陳曉旭:在圓明園集訓的時候,有40多個女孩子。我唯一感覺到自信的就是,我對林黛玉這個人物從小就有那種感情。

  任大惠:那時侯我最高興的一件事,就是晚上騎車從衚同裏走的時候,家家的窗戶裏傳出來的都是《枉凝眉》的音樂。

  當年,這部電視連續劇的播出轟動一時。書店裏,《紅樓夢》一書成為了最暢銷的書;電視劇創作者頻頻在大陸、香港甚至東南亞地區的電視節目中亮相。著名紅學家周汝昌評價説:“朱樓搬演多刪落,首位全龍第一功”。

  孫小梅:後來又拍攝了《西遊記》。我是學生的時候就在看《西遊記》,後來我到電視臺工作以後還在重播《西遊記》,現在的寒暑假仍然在重播。

  李培森:不但重播了,重播以後收視率還非常高。前幾年我在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負責向全世界銷售節目的時候,國外很多廠家還在買我們《西遊記》的播出版權。

  在當年沒有電腦動畫製作等先進技術的情況下,要把這部神話作品搬上銀幕實屬不易,而挑選演員是第一道難關。

  楊潔:《西遊記》是個神話,雖然是唐僧是個真人,取經是個真事,但是《西遊記》的絕對主人公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這都是真實世界裏沒有的。

  六小齡童:導演允許我在劇組的時候養猴子,要觀察很多猴子生理的一些正常反映。

  楊潔:《西遊記》和其它的戲很大的不同就是人物造型。

  六小齡童:化粧是非常非常痛苦的,我和扮演豬八戒的演員馬德華先生,每次化粧的時候總覺得像開刀一樣。比如在煉丹爐裏頭燒,當時燒的時候就真的是一個鐵皮箱子,糊上凝固的汽油,點著以後我就在裏頭。觀眾可能覺得是在演戲,其實確實是真的,火把我眼睫毛都燒掉了。

  1987年,84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拍攝拉開了帷幕,在財力投入、場景搭建以及演員陳容等方面都創下了當時的電視劇之最,並在全世界華語地區掀起了“三國文化熱”,而唐國強、鮑國安等一批演員也因此開拓了一條嶄新的演義發展道路。

  在前三部名著拍攝的基礎上,1997年開拍的《水滸傳》更加精益求精。眾多演員的精心塑造使一百單八將在屏幕上栩栩如生,香港袁氏兄弟的動作設計使武打場面極具觀賞性,而主題歌《好漢歌》更是在大江南北廣為傳唱。

  孫小梅:每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時候,電視劇中心總會有一些動作,會有一些標簽性的作品出現。

  李培森:古典名著是我們首先挑頭做的,戲曲電視劇也是我們比較早做的,像黃梅戲,做了很多很好的電視劇,包括評劇、川劇,也都做過。香港回歸,我們做了《香港的故事》;澳門回歸,我們做了《澳門的故事》;反腐敗當時是全黨全國很重要的話題的時候,我們率先拍出了《蒼天在上》。

  孫小梅:現在面對這麼多的頻道,這麼多各種各樣不同題材的電視劇,我們怎樣才能讓觀眾把手中的遙控器就定在我們電視劇中心製作的這些作品上呢?

  李培森:我每天都在想這個事情。每一個題材在下投拍令之前,我總是把稿子放下再翻翻提綱。拍出來行不行,這是所有製作單位當中的拍板人、決策人面對的最難的問題。尤其發展到今天,人們對電視的需求不一樣了,更多元化了,主旋律和多元化之間的辨證關係總是在不斷地調整,我總是希望在多元化上多做一些,近幾年稍微多了一點,例如《劉老根》。

  《劉老根》的播出激起了人們對農村題材電視劇久違的熱情,而《笑傲江湖》掀起了武狹世界的新一層波瀾,這些電視劇都體現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在題材樣式上的多樣化發展。

  孫小梅:能不能借這機會給我們透露一下,接下來電視劇中心還要投拍哪些新戲呢?

  李培森:中美建交,這是一個很大的事情,就從毛澤東和尼克松1972年正式在中國會見開始,拍一部中美建交的大戲,現在正在策劃當中。還有一部戲叫《記憶的證明》。

  另外,我們策劃的和現在也正在準備當中的《陳庚大將》也在策劃當中,傳記片很難拍,我們這次要下決心把這片子拍好。我們還想拍點孩子和大人都願意看的,向國外可以發行的一類片子試試。

  孫小梅:您認為現在中國電視劇的製作水平跟國際上相比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上?

  李培森:應該説相差很遠。前幾年我參加美國的一個電視節,其中時代華納的國際老闆到我們展臺上來,他説李總,你們今年賣得怎麼樣?我説賣得不錯。他説你哪部戲賣得最好?我説《水滸傳》賣得不錯。他説賣了多少錢?我説250萬美金。你猜他説什麼?他説1個小時嗎?他問我是不是1集賣了250萬美金。我就極為極為震驚,實際上在國際上好的電視節目1個小時可以賣到200萬美金以上。

  孫小梅:一直有國外的一些電視劇佔據我們中國的電視屏幕,我們中國的電視劇有沒有計劃能夠也打到國外的市場上去?

  李培森:電視劇沒有國際市場是絕對不行的,一個電視片如果做不大,如果在很小的一個地區看,或者就在一個國內來播,恐怕它的市場回收會相差很多。所以,不管從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來説,放眼於未來、放眼於國際是電視人應有的氣魄。

  20年的時間,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所走過的路是那樣不平凡,因為它幾乎記錄了中國電視劇從萌芽到繁茂的成長歲月。而對未來,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又將踏上新的歷程。

(編輯:李閆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