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走進幕後

永遠的春節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05日 16:04

  在我女兒的身上全然看不到對春節的企盼與歡樂。而我及我那一代的小時候對春節的企盼、歡樂與理解是張燈結綵、鞭炮震天,穿新衣、戴新帽,更有無數好吃的,還能見到久別的親友。那時的春節是精神的,也是物質的,更是有滋有味的。

  春節是農耕時代的産物,它蘊含的傳統情感、人文文化早已升騰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她是整個民族的盛典,是整個民族的圖騰,無論你進入什麼樣的時代,年是永遠的。

  為了營造2003年春節的年味,以便喚起我女兒的傳統認同感,我在家裏四處張貼門神、春聯,挂紅燈籠,真正一派張燈結綵的喜慶氣氛。農曆廿三,按民俗是祭灶日,我就帶著女兒凈手、焚香,並在煤氣灶上放了糖果,雖沒時間去買關東糖,但擺上巧克力或水果糖、奶糖也標誌著灶王爺老人家的與時俱進。如此一來,我女兒也有了興致,做這些的時候,很是有種神聖感。

  農曆廿四是傳統的掃房日,我全副武裝地帶領著崔博妮同學把家裏打掃得窗明几淨。

  一整套的進程完全按照民間規範進行。廿九是傳統的小年夜,這一天也是要放炮迎年的。從這一夜開始,我們開始違規放炮了,年三十的炮放得最歡。年初五也稱“破五”是迎財神,中午十二點之前必須放炮,要不財神就跑了;初二要回娘家;等等。崔博妮的這個年完全是在一種對民族傳統的回歸探尋及好奇神聖中度過的,這個春節我們全家都過得很有滋味。

  生活在現在的人缺什麼?不缺現代意識,不缺先進思想,缺的就是傳統意識,缺的就是敬天敬地的敬畏之感。而這種情感的缺失會産生文化的斷層、傳統的失傳,這個民族就無根可尋、無源可溯。

  春節期間,我給崔博妮同學講了林語堂先生的故事。林先生是一個國學知識淵博、極其標榜反傳統的大學問家,他甚至公然反擊春節的傳統過法,於是移居美國,遠離這個令他傷心、令他感到虛偽的國度。可是到了年三十的晚上,他還是差了他的僕人,從後門溜出去,買了鞭炮,在自家的小院裏偷偷地放。我想那時的他像抽了大麻上癮的人,在那一刻,若不放炮,有如萬箭穿心般不能自已。這就是中國人,這就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春節情結。無論你身在何處,年三十晚上血液會跟隨著民族傳統留下的記憶基因而律動。年已然像胎記般深深烙印在所有中國人的心中,還有那種理念,哪種祖訓有這樣的號召力,有這樣的煽動性,有這樣的恒久性?

  1983年以後,二十多年的春節被春節晚會糟蹋得不成樣子。二十幾歲的青年人,以為祖上留下的春節就是這個樣子,並把春節晚會詡為新民俗,我且問你,舊民俗是什麼?傳統的民俗是什麼?你教給年輕人了嗎?起碼可以讓人家先選擇後決定自己的過法,上千萬萬人用一種形式過年夜,不是曠世大笑話是什麼?不是荒唐怪誕是什麼?如果哪位領導人把春節晚會廢了,一定會名留青史。這絕不能用億元廣告收入掩蓋住一個真實的謊言。春節晚會再辦下去是對民族對傳統對文化的褻瀆,將來子孫後代會唾棄你。如果想到這個層面,那些熱衷於春節晚會的同志會後脊梁冒涼氣、冷汗淋淋的。

  凈手、焚香是一種儀式,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恬靜,有了這份感情,幹嘛要血脈賁張,氣喘吁吁,總做急急忙忙狀。我不怕被斥為唯心、迷信,反思這些年來我們大破大立的歷程,就是在這樣一個進行無神論教育最徹底的國度中,不斷産生著人造的各種“神”,同時産生了令人厭惡的邪教組織,而與神神鬼鬼、水火不相容的科技水平的發展卻是與無神論宣傳的力度不成比例。唯物論的弘揚,缺失了精神層面的豐富,變成了拜金唯利思想的氾濫和盛行。

  一個沒有敬畏之心的人起碼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一個沒有敬畏之情的民族也是一個缺失人類最基本感情的民族,這怎能一個迷信唯心可以了結的。後果的嚴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已在品嘗了。

  所幸的是,我們的胡總書記近期有一段令人興奮的講話:應該鼓勵國人不要崇洋媚外,不要數典忘祖,要弘揚民族傳統。看來我有預謀、有計劃的春節方案,也是契合了黨中央的指示精神。如此春節豈不快哉。

  (寫于二零零三年二月)

(編輯:小文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