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任何問題都是可以從兩個以上的不同側面進行討論的,《人工智慧》的結尾雖然看起來不過是同好萊塢商業機制妥協的産物,但是正是這種妥協才使得斯皮爾博格的電影獲得了更為廣泛的受眾支持。
電影誕生之初不過是是雜耍場裏供人消遣賺取利潤的小玩意,在發展的過程中,歷經多次電影運動,吸取了各類藝術的精華才成為真正的第七藝術。電影商業屬性與生俱來,和它的藝術屬性一起構成了一個硬幣的兩面,形成了統一的整體。
從這個角度上説,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之間其實真的是沒有明確的界限,斯皮爾博格就是這一觀點最好的例證,在四十年二十多部電影的創作生涯中,這位好萊塢培養出來的電影大師一直遊弋于藝術與商業之間,不論精彩絕倫的商業巨片,還是流芳百年的經典之作,幾乎都能取得非常不錯的票房成績。下面我們將進入斯皮爾博格的電影世界,看看他的商業神話是如何寫成的。
斯蒂芬的商業神話
1975年拍攝的《大白鯊》的驚險畫面。
1975年拍攝的《大白鯊》是斯皮爾博格在好萊塢正是開始導演生涯後的第二部作品。這部關於三個男人和一頭鯊魚的電影在經過極其艱苦的拍攝後1975年夏天公映,它不但很快突破了一億美元的票房極限,而且此後長期的放映和錄像帶的發行使得它成為了迄今為止收入最高的電影。《大白鯊》以後,斯皮爾博格開始譜寫他在好萊塢乃至全世界的商業電影神話。
那麼,斯皮爾博格成就商業神話的法寶究竟是什麼呢?
法寶之一:精確的電影語言講述精彩的電影故事
讓我們回到斯皮爾博格于1971年拍攝的影《追殺》的情節中。
戴維 曼是一個很典型的老實人,他開車上路是為了去收一筆對他來説很重要的賬。在高速公路上,他超過了一輛冒著黑煙氣味難聞的卡車,誰知這下可捅了大漏子,卡車司機從此開始一路對他進行瘋狂的追殺。
這部電影為年輕的斯皮爾博格帶來了很高的聲譽,從此他開始在好萊塢嶄露頭角。這樣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故事,斯皮爾博格卻將這個小兒科似的故事講述的那麼驚心動魄。
《追殺》大部分時候,只存在一個情節,也就是大卡車追趕戴維 曼駕駛的紅色小汽車,如何能夠使得這個單調的情節設計變得妙趣橫生呢,斯皮爾博格採用的方法首先是從各種不同角度進行拍攝戴維 曼乘坐的小汽車,以及小汽車同大卡車之間不斷升級的衝突關係,在故事情節上沒有過多發展的時候,情緒的發展就成為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最有力的手段,隨著小汽車和大卡車之間衝突的升級,從各種不同角度拍攝的主客觀畫面被有效地插入敘事之中,每一個鏡頭的出現都是那麼的合理而精確。
鏡頭的穩定性也是斯皮爾博格用來表現情緒的技巧之一,在影片的開始部分,所有鏡頭都是相對穩定的,給人一種從容不迫的感覺。隨著大卡車開始追殺戴維 曼的小汽車,鏡頭也開始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而影片的最後,當這輛冒著黑煙的大卡車已經徹底瘋狂時,鏡頭的晃動也達到了最瘋狂的狀態。
在90分鐘的電影裏,這輛瘋狂卡車的駕駛員始終沒有露面,他為何非要將戴維 曼至於死地也一直沒有交待,這使得整部影片籠罩在一種莫名的恐怖之中,隨著劇情地發展,駕駛員是誰已經不再重要,這輛骯髒的大卡車就像一隻兇惡的機器巨獸,毫無來由的恣意著暴力。
影片的最後兩輛車一同滾下了山坡。戴維在最後關頭跳下了汽車,他終於依靠智慧和勇氣成為這場死亡遊戲的勝利者。
用90分鐘的時間來講述一場沒來由汽車追逐,無論如何都是件富有挑戰性的嘗試,但是年輕的斯皮爾博格在拍攝《追殺》時所表現出的成熟卻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在全片中,我們幾乎無法找到電影語言上出現的任何錯誤。一切都是那麼的精確。而這也成為他以後的所有影片中最重要的特點之一。
在《拯救大兵瑞恩》這段被奉為經典的片斷中,我們同樣發現,斯皮爾博格採用的手持攝影的方法和誇大時空關係的剪輯,同影片表現的內容結合的天衣無縫。幾乎無法想象還有什麼更合適的方法去表現。
商業電影要求影片的內容要盡可能的易於被大眾所接受,在擁有一個大眾化的故事的之後,更為關鍵的就是講故事的方法了,從小接觸攝影機,深受好萊塢電影熏陶的斯皮爾博格就是一個非常善於用電影語言將一個索然乏味的故事講的精彩生動的人,這也成為他的電影能夠獲得商業成功的重要法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