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回顧

抗戰生命線——中印公路(上)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8日 21:08

  這是一支由中、美兩國工程兵組成的部隊,現在,他們正奉命趕修一條從印度的利多通往緬甸密支那的公路,這條路最終將與中國雲南的騰衝相連,成為繼滇緬公路之後,中國的另一條國際出海通道。

  這是一條被戰爭逼出來的公路線。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軍大規模封鎖中國的對外交通,塘沽、上海、青島、廈門、廣州等沿海港口相繼淪陷。到1941年,日軍已切斷了中國沿海的所有供給線,中國只剩下唯一的一條國際出海通道--滇緬公路。

  當時的國際援華物資都要用船運到緬甸仰光,在這裡上岸後,沿鐵路經曼德勒,到臘戍換汽車,由滇緬公路運達中國的昆明,再從昆明運往抗戰前線。

  日軍為徹底斷絕中國的外界支援,從1940年10月到1941年2月,共出動飛機410架次,對滇緬公路上的惠通橋、功果橋等重要橋梁進行狂轟亂炸,致使國際援華物資運輸幾次告停。

  面對這一危急形勢,中國政府交通部提出了修築中印公路的方案:以中國境內的西昌為起點,到雲南德欽,從德欽分南北兩線,南線越過高黎貢山後,穿緬甸的葡萄,至印度的薩地亞,再到利多;北線經西藏察隅至薩地亞與南線匯合。到利多以後,依靠當地既有的鐵路或水路連接加爾各答或吉大港兩齣海口,形成新的國際通道。這一方案既可以使公路深入緬甸北部的荒野山區,遠離戰場,又能依託當地原有的一些馬幫古道,降低施工難度,儘快實現通車。

  但是,事情並沒有計劃的那樣順利。1941年5月,中印公路進入實地勘測階段後不久,北線組就因在西藏的勘測工作受阻,不得不放棄。南線組經過191天的長途跋涉,于11月27日到達印度的薩地亞,完成勘測任務。

  根據實地勘測的結果,1942年2月,中國、英國、印度三國代表就修築中印公路達成協定,決定放棄原來的計劃,改為更實際可行的路線:從印度利多經緬甸葡萄、密支那,到中國騰衝、龍陵,銜接滇緬公路,直達昆明。印度負責修築利多至葡萄段,中國負責龍陵經密支那至葡萄段。

  此後,中國雲南省政府招募了6000多名民工,浩浩蕩蕩開進緬甸,他們風餐露宿,用自己的雙手向荒山野嶺要路,在異國的土地上開拓一條新的戰爭物資補給線。

  然而,戰爭中的形勢總是瞬息萬變。日軍為逼迫中國政府早日就範,大大加快了它侵略的步伐。那麼,這條孕育中的中印公路又能否順利降生呢?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