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最新動態

追憶神的遺産——鐵臂阿童木51年祭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4日 15:01

  許多朋友抱怨周圍的人總喜歡問自己:你多大了?都兩輪的人了還喜歡這些孩子的東西。年齡相倣的同伴也大多將漫畫束之高閣,原因是自己不再年輕——畢竟現在敢於自稱動漫迷的,大部分是出生於八十年代。

  但是,對動漫的喜好,應該沒有年齡的界限的。即使彼此間有著爭執甚至毫不相讓,歸根結底也是因為喜歡著同樣的東西吧?或許在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眼中,後輩們太過狂熱,可以輕易把一部作品捧為經典,也可以隨便把一個作者奉為神靈。而在八十年代的眼中,前輩們似乎漠視著一切,整日只是緬懷著僅有的幾部絕世(或者説過時)的作品……所以,爭執似乎是難免的,而且各不相讓。

  那麼,索性讓他們坐在一起,共同去評價彼此都熟知的真正經典吧。

  追憶神的遺産 ——鐵臂阿童木51年祭

  討論者:justice(80年代出生的熱血少年);herry(自稱是70年代的老姑娘)

  Data Loaded...

  時間:公元2002年4月7日;

  地點:日本科學省,天馬博士的研究室;

  實驗臺上,擁有10萬馬力,七大神力的機械少年睜開了眼睛……

  少年的名字,叫阿童木(アトム)。

  JUSTICE:

  這個世界上有神存在嗎?這是個任何人也無法正面回答的問題。但如果問題是“動漫界有神存在嗎?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有的,神就在你我身邊。”

  神的名字,是手冢治蟲(1928~1989)。

  HERRY:

  這個世界上有神存在嗎。有嗎?你能説沒有嗎。我們常想,神是比生比死比意志道德比公正更大,神有沒有信仰?神是否是自我的信徒,抑或是信仰本身?,手冢治蟲沒有宗教信仰,潘多拉——無神論——之盒打開,手冢本人便是理性客觀與焦慮恐懼的矛盾。生活本身充滿矛盾。醫科畢業的他,有點性冷感,我們從作品看出,冰涼僵硬的男女關係。勇氣補信與愛的不足。不知是否如此,他可以説是瘋了一樣的打格子勾線上墨汁,吃紙一樣的畫(一生創作高達十五萬頁)。因有表達,告與人知,分享,承擔,生存的重擔。卑微的生命因此充滿光采。

  這,才是我心中的,作為一名普通人而存在的手冢。

  JUSTICE:

  你所介紹的,反而更能鞏固這位漫畫之神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神的諸多遺産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問世于1952年的機械少年阿童木。

  也許有人會認為,《鐵臂阿童木(鐵腕アトム/美版名為Astro Boy)》這樣一部50年前的作品,已經跟不上現在的時代了。的確,《鐵臂阿童木》在造型方面的確是無法與現在動輒羽毛花瓣滿天飛的所謂“超絕美型”相比。但神傾注在作品裏的思想,又怎是那些淺薄俗物所能理解的呢?説手冢作品落後於時代,就如同説交響樂落後於時代一樣可笑。

  所謂經典,就是指那種能夠經過千百年磨礪仍不褪色的作品。

  HERRY:

  《阿童木》不管是TV,還是動畫,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吧。那時我約有四五歲。還有《森林大帝》、《火鳥》,直至高中升大學,現在大學畢業,我都會讀手冢先生的漫畫。他有超乎常人的意志,令讀者崇敬喜歡,但至今還是惡感“神”的稱呼。當然,如果你説,“神”即是強調鬥志,專注于你所做的事,你做 你以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除此之外,手冢治蟲亦只是一位普通的作者,那麼寂寞、孤獨、不信任人。

  至於相對而産生的“俗物”這個詞,則是我不想討論下去的,因為那與手冢先生無關。

  JUSTICE:

  不錯,俗物們只是擅長為了迎合讀者而製造商業快餐,而《鐵臂阿童木》才是能稱的上傾注了神之理念的傳世作品。而它更是藉“人與機器人”這一主題,對現實社會中的種族、民族歧視進行了深刻的探討——

  人類與人類製造的機器人、機器人與製造機器人的人類,兩者究竟應該以怎樣的關係共存呢?當機器人變得和人類一樣時,造物與造物者的從屬關係是否能夠繼續維持呢?《鐵臂阿童木》中的機器人們,有著和人類一樣的思維和情感。但面對人類,他們卻不得不受深植在系統內核中的“機器人三定律”束縛,不得不以二等公民的身份生存。有靈魂的工具是否還是工具?這個問題,至今也沒有人能夠給出標準答案。所以,我一向認為阿童木是適合所有年齡段的讀者去深刻的。

  HERRY:

  然而我卻不能茍同。

  記得最初我們看《阿童木》,都才是一點點大的小人,不知寂寞為何物。所謂勇敢熱情、十萬馬力、感應人心的善惡,似懂非懂。等到長成這般年紀,了解了一些事情以後,什麼熱情勇敢十萬馬力,已經不再上心,阿童木最終也成為一段不忍卒讀的寂寞哀傷。

  我想這個故事,不太適合幼年的讀者,同樣也不太適合成年的讀者。年輕的時候,成長最為緩慢沉重,我們從發現自我 到發現 始終無法面對自我,再讀知性漫畫——手冢治蟲之外,有很多的作者,嘻嘻哈哈陪著讀者打做一團,開心做人多麼難得,單純快樂多麼美好——知性尤為諷刺。成長總是沉重哀傷的,但又避無可避。因其如此,我寧願取手冢治蟲後期一些作品來讀。冰涼的透視的,道德感不十分強烈的,冷漠不動,戲碼就是戲碼。

  JUSTICE:

下一頁>>
第1頁
(編輯:胡悅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