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也要講方法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22日 17:27
散步要根據自己的體徵進行,不同體徵的人應該採取不同的方式散步。
普通散步(每分鐘60~90步,每次20~40分鐘),適合於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後遺症或呼吸系統疾病、重型關節炎的老年患者;
快速散步(每分鐘90~120步,每次30~60分鐘),適合於慢性關節炎、胃腸道疾病和高血壓恢復期的患者;
背向散步(兩手背放于腎俞穴處,緩步倒退50步後再向前行100步,反復5~10次),適合於健康的老人;擺臂散步(兩臂用力前後擺動),可增強肩關節、肘關節、胸廓等部位的活動,每分鐘行走60~90步,適合於胃炎及上下肢關節炎、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患者。
★體弱者:甩開胳膊大步跨。體弱者要達到鍛鍊的目的,每小時走5kg以上最好,走得太慢則達不到強身健體之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開,全身活動,才能調節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而且時間最好在清晨和飯後進行,每日2至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肥胖者:長距離疾步走。宜長距離行走,每日2次,每次1小時。步行速度要快些,這樣可使血液內的游離脂肪酸充分燃燒,脂肪細胞不斷萎縮,從而減輕體重。
★失眠者:睡前緩行半小時。晚上睡前15分鐘散步,緩行半小時,可收到較好的鎮靜效果。
★高血壓患者:腳掌著地挺起胸。高血壓患者散步,步速以中速為宜,行走時上身要挺直,否則會壓迫胸部,影響心臟功能,走路時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緩衝作用,要前腳掌著地,不要後腳跟先落地,因為這樣會使大腦處於不停地振動,容易引起一過性頭暈。
★冠心病患者:緩走慢行。冠心病患者散步步速不要過快,以免誘發心絞痛。應在餐後1小時後再緩慢行走,每日2至3次,每次半小時。長期堅持可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形成,有助改善心肌代謝,並減輕血管硬化。
★糖尿病患者:擺臂甩腿挺起胸。糖尿病患者行走時步伐儘量加大,挺胸擺臂,用力甩腿,時間最好在餐後進行,以減輕餐後血糖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時或1小時為宜。但對正在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應避開胰島素作用的高峰時間,以免發生低血糖反應。行走一般選擇在餐後半小時,而且活動時間也不要超過1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