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閱讀和沙發上的“土豆”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14日 14:57
巴 丹(向幼姝)
自從電視誕生以來,讀書與看電視,就構成矛盾,甚至有些勢不兩立,水火不容。在電視與書籍爭奪眼球的曠日持久的戰爭中,電視似乎佔了上風。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中國人一天的閒暇時間中,看電視為3小時零6分鐘,讀書看報聽廣播共約半小時。但事實是,書越出越多,出版業仍被視為最贏利的行業,全國一年出版圖書14萬種,圖書總碼洋連年遞增。儘管面臨來自電視、網絡等媒介的挑戰,對於許多人來説,閱讀仍然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一種活動,大約25%的成年讀者和20%的小讀者認為,讀書能帶給他們電視和計算機所不能給予的東西。對於讀書人來説,閱讀同樣歷久彌新。
所以,各種媒體並非可以互相替代,你死我活,也並非對眼球簡單地瓜分,而是以自己傳播方式的獨特性和傳播內容的相融性吸引公眾更多的注意,激發人們對信息的需要,令人們的媒體接觸面普遍加大,媒體接觸時間普遍加長,創造出一個信息時代。
據《2000年中國城市青少年消費形態報告》顯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媒體是電視。80.9%的中學生表示電視是他們所接觸的主要媒體形式之一。週一至週五,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有1.14個小時;週末看電視的時間則上升到1.98個小時。
有人特別鄙薄讀圖閱讀方式。其實,人類早期的文明,正是以圖的方式建立的。尤其中國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的漢字,更是由圖到文的演繹史。當代影視方式在新的高度上確立了新的讀圖方式,這又讓許多傳統的讀書人非常鬱悶。不僅中國有這樣的人,美國也有。一位美國人就感嘆:電視把孩子們變成了沙發上的“土豆”。因為電視産生了被動閱讀,使孩子成為接收的機器。
此觀點看似有理,實際經不起推敲。電視圖文並茂,聲畫多方刺激人的感官,孩子可以參與電視的情景與設問,孩子完全可以不當接收機。如果沒有看客置身其中的心動,看書比看電視更被動。如果説某些孩子是沙發上的“土豆”,我們可以設想,在沒發明電視之前,也一定有更多的“土豆”,只不過他們在田裏曬太陽。總有一些人是“土豆”—不因為電視他們才變成了“土豆”。現在,這些“土豆”從田裏移到了電視機前,他們通過電視得到了比他們在田裏多得多的信息,這已經使他們的知識構成和生存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土豆”畢竟是“土豆”。其實,沒有人定量研究過,“土豆”在人群中的比重,有多少不是“土豆”的人由於電視機變成了“土豆”,但我一直相信,電視對人類信息傳播功不可沒。
蒸汽機最初發明出來的時候,據説英國一些醫學權威預言:人類的心臟承受不起太高的速度,時速超過每小時60公里,人們就會患心臟病。現在人們在太空遨遊,這個説法不攻自破。
電視機和網絡發明出來了,又有不少人擔心,人們的眼球承受不了。看屏幕不舒服。可是,過去那麼多書生近視眼,人們也沒有歸咎於紙張呀。
對於許多對讀文方式厭倦的人,電視等讀圖方式是一種有效的彌補。特別是對於文盲而言,電視無疑給他們打開了世界的一面窗。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讀圖方式與讀文方式的不同,它們有各自的特點,對人的思維會有不同方式的介入。
我們需要的不是單一的閱讀模式,而是複合型閱讀,多重閱讀,互動閱讀,立體閱讀。每一種閱讀方式有其適合的人群,每一個人,也可以採用不同的閱讀方式以互補。我們試圖建立一種立體閱讀的理念。也許,可以認為,立體閱讀就是借助於紙介、廣播、電視、網絡多種媒體,整合它們的優勢,形成對信息綜合處理的最佳方式,構建更個性化、更快捷、更有效、更準確、更具有權威性的交流信息、情感、思想的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