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2日 12:23 來源:
| |
| |
|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地處甘肅西北的戈壁灘中,這裡地勢平坦,視野廣闊,常年乾燥無雨,光照時間長,周圍人跡罕至,距離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生活區幾十公里外的有個發射場,這個發射場曾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和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中國進入太空的歷史,就是從這裡開始的。目前,這個發射場已光榮“退役”了。發射中心的人管這個發射場叫2號發射場。
離2號發射場還有3公里,已經依稀可見2號發射場的發射塔架了。驅車駛進了2號發射場。就是在這裡,發射過東方紅人造衛星,也曾發射過返回式衛星,還進行過多項導彈的試驗。當看到直刺蒼天的三個發射架的時候,一種自豪感涌向心頭。歲月留痕,眼前的昔日英雄已是銹跡斑斑了。但在現場看來,還是透出幾分威武來。
三個發射架相距不遠,中間的叫勤務塔,該塔高55米,重1300噸,用於火箭衛星的起豎、對接和測試。兩邊的叫臍帶塔,意思就是説這裡就像臍帶一樣把油料等輸送進火箭。
| |
| |
| |
| |
發射東方紅一號的發射塔架建於六十年代,矮小簡陋,支離破碎,看樣子已經好久沒有再用過了,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就是從它的懷抱中飛翔到更加廣袤的世界。相比之下,發射神州五號的發射塔架則要魁偉、比它引人矚目的多,這説明我國航天事業在不斷的進步,在一代代的超越前人。這是因為火箭在發射時,震動非常大,為了防止震碎屋內的設施,就建了這種半地下掩體房屋。
離發射架不遠就是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建在地下。
| |
潛望鏡,潛望鏡運用的是折射原理,通過一個直管伸到地面,上面是鏡片,只要轉動潛望鏡的角度,就可以左右360度、上下180度觀察地面情況。走出地下控制室,就要離開2號發射場了。此時,大漠、天空、落日、井架,構成了一幅大漠落日圖,好美!
1966年10月27日,在“兩彈結合”發射場,我國第一次導彈、原子彈發射成功,此後,這個發射場也就光榮“退役”了,時間轉瞬而過,39年過去了,發射場會變成什麼樣呢?還會留下什麼遺跡嗎?這條鐵路有好幾十公里長,如果要繞過鐵路而行,不知要浪費多少時間,為了抓緊時間,只有越過鐵路了。
| |
在戈壁灘上艱難地行駛著。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不知道還要開多久,才可以到達要去的目的地──“兩彈結合”發射場。車仍在行駛,但是已經分不出東南西北了,因為周圍的景色是一樣的,戈壁、駱駝草、循環往復。沿路,又恢復了通常戈壁灘上的荒涼。劇烈顛簸尤如在海浪中坐著小船前行,我們緊緊抓著扶手,稍有不慎,頭就會被重重的撞在車頂上。
| |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顛簸,終於比較順利地找到了“兩彈結合”發射場。這就是30多年前發射場的原貌。當年,為了準備兩彈結合試驗,許多人默默無聞戰鬥在這片茫茫的戈壁灘上,確保試驗的成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1966年進行的導彈、原子彈結合試驗,如果失敗就可能造成核爆炸。所以,在導彈發射前,一萬多名居民臨時疏散到安全地區,以防萬一。面對巨大危險,在距發射臺僅100多米的地下發射控制室執行指揮操作任務的高震亞等七名同志義無反顧,向黨組織遞上錚錚誓言,這就是我國航天史上流傳至今的“七勇士”故事。憑著這種捨生忘死的精神,1966年10月27日9時10秒,他們按下了導彈發射的按鈕。剎時間,大地轟鳴,導彈托舉起核彈頭直衝上浩瀚的藍天。9時9分14秒,實現核爆炸。一陣火焰噴射,導彈攜原子彈呼嘯著騰空而去,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盤旋在空中。兩彈結合的試驗成功了!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用導彈載帶原子彈,在國家本土上空的核爆炸試驗。
現在,在“兩彈結合”發射場裏,只能看到一些斷壁殘垣。看到這些曾創造過歷史輝煌的遺跡,不禁讓人想起創造這些輝煌的航天人,他們在這大漠中孤守清貧,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個地方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也會輝煌一瞬,就像火箭發射的一剎那,鐵塔為弧光映照一樣。然而,更多時候他們還是在默默的工作著、等待著,等待著下一個發射的命令。
(2005年9月21日 CCTV-少兒頻道18:30首播,9月22日 CCTV-7頻道20:15重播)
責編:白秀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