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榆林市金雞灘中學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1日 16:55
伴著高亢悠揚的信天遊,2004年11月我們《東方兒童 到學校去》節目組來到了陜北民歌的發源地——陜西省榆林市。這裡,是毛烏素沙漠的風沙草灘地區,就是在這片荒蕪的不毛之地,佇立著一所佔地150多畝的鄉辦初級中學。的確,與城市的學校相比,她顯得十分的簡陋,然而當我們真正地走近它,所見所聞卻讓我們深深地震撼。整潔有序的校園環境,樂觀樸實的學生,以及獨一無二的學農基地,都令這所名不見經傳的初級中學顯得與眾不同。
榆林,是黃土文化的故鄉,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黃土兒女該是什麼樣的呢?我們懷著迫切的心情,去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生活。
方尚軍今年四十歲,從普通教師到教導主任再到一校之長,他把自己的青春歲月留在了這片熾熱的大漠。他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見證了這所學校從無到有、循序漸進的所有變化過程。金雞灘中學走過的每一步,也譜寫著他個人的生命旅程。
時代在變,莊稼人在變,傳統的牛耕方式正逐漸被機械作業所代替。學校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將機械耕作列入每週必備的勞動技能課,教給他們必要的耕作技能。
為了充分利用學校寄宿學生的剩飯、泔水,學校因地制宜地辦起了養殖基地。對於這些經常幫助父母干家務的女同學來説,喂豬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所不同的是,在這裡,她們將從實踐中學到更多的科學養殖技巧,並由他們再傳授給自己的父母,帶到地方家庭養殖業的發展。
在養豬窩棚的後面,是學校的養牛基地。學校農田收穫後剩餘的玉米稈正好作為牛的飼料。當我們看著同學們有條不紊地完成鍘草,搬運,喂牛的過程,我們能想象到這些懂事能幹的孩子在放學之後是如何減輕父母的負擔的。與此同時,也不免産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學校是如何處理正常的教學活動和勞動技能課之間的關係,如何使孩子們既能掌握勞動技能,又確保學好功課,求得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的呢?通過本期節目,你會有所了解。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們很難相信,在不毛之地的沙漠裏會有這樣一所生機勃勃的學校,學校會擁有這些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語音室、物理化學實驗室、計算機室,雖然説不上有多先進,但是當你了解到,添置這一切的每一分錢,全是學校師生用自己的雙手共同創造出來時,你就不由得驚嘆和欽佩。説到這一點,同學們的體會頗為深刻。
金雞灘中學的學生幾乎都是周邊地區的農村孩子,大多數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由於底子薄弱,學校的整體建設也僅僅處於初步階段,要整體改觀自然尚需時日。
每逢大風天氣,操場上黃沙翻飛,塵土飄揚,學生的娛樂方式極為單調。與城市的孩子相比,他們感受不到那些時尚、炫酷、新鮮刺激的運動體驗。我們節目組曾經採訪過許多城市學校,我們很熟悉他們的生活狀態,但是當我們遠離城市的喧囂來到這裡,有了別樣的體驗。生活境遇的落後絲毫沒有改變這些孩子們積極樂觀的性格,走近他們,我們觸摸到的是一顆顆細膩而鮮活的心靈。師生之間暖暖的情意,在他們滿含真誠的訴説中,是那麼地令人陶醉。
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同學們利用勞動技能課,壘起了又一道簡陋的圍墻,抵擋大漠裏呼嘯的寒風。眼前的動人場景,已經讓我們領略到陣陣的溫馨。在孩子們的心裏,這裡的沙漠沒有冬天。
(2004年12月26日 CCTV-少兒頻道18:30首播,12月27日 CCTV-7頻道20:15重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