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11日:感受紅紅火火的山西社火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0日 09:36
古老的山西大地,久傳著一句民諺,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趕會唱戲弄紅火。”白天人們遊行扭秧歌,到了晚上,村村社社的演出隊正忙打臺唱戲,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等著大戲的開鑼,所演唱的戲自然是最受當地百姓喜愛的山西晉劇。戲開鑼了,就意味著過年開始了,社火活動也就從正月頭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正式的結束。
元宵節是山西社火中燈火最旺的時節,可算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了。這裡我們要把燈與火區分開來。燈,是鬧花燈;火,是放煙火。正月十五這一天是社火節中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太谷的燈,因何出名?這是因為歷史上的太谷縣城,三百多年來,商業逐漸繁榮,到清代更是太谷縣城商業走向興旺的時代,曾獲得“小北京”的美稱。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見稱。有紙燈、紗燈、羊角燈、繡球燈、緞繡燈。民間藝術家們還不斷推陳出新,用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具,創作出別具一格的龍燈,而這條“龍”是用999個瓷杯、瓷碗、瓷勺、瓷盤製作完成的。
在社火習俗中放煙火可是講究多多。有旺火、架火、地火等等形式。因為山西是煤的海洋,由煤而引發的燈火活動自然也是鬧紅火的普遍。
架火有常年與閏年之分。平常年是十二層,閏年時十三層。這些殿字樓閣,層層飛檐高挑,鈴鐺垂吊,從底到頂足有十三公尺開外。塔頂,城鬥高矗,旌旗飄揚,別具情趣;塔身,彩炮成串,幡綴相連,五彩繽紛;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臺相對稱,主次分明,恰似一座別具特色的古代建築。架火上懸挂著數百個彩炮,懸挂架火之上,恰似錦上添花,頗為別致、好看。
地火,有成為火流星,是山西社火獨具特色的地方之一,這樣的表演又稱為“武社火”,那什麼是武社火呢?因為太原自古為軍事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漫長的歷史上,數不清的戰爭,使這塊古老的黃土地飽經戰亂,同時也造就和陶冶了太原人的尚武的鄉風。所以社火中的“武社火”習俗,就是這種尚武風俗的縮影。“武社火”的表演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太原鑼鼓,太原鑼鼓是社火習俗的靈魂,為太原人所樂道。它最大特色,在於兩隊擺開陣勢,互相對抗。演奏樂器以堂鼓、鐃、鈸為主,鼙聲金響,交錯參差。鼓聲雄宏沉穩、淳樸厚實;鐃鈸鏗鏘有力、石破天驚。
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就要點燃旺火。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裏面放柴,名曰“旺火”,以圖吉利,意寓興旺紅火,祝賀全年興旺之意。這些旺火全部吐出長長火舌,直舔大地蒼穹,紅光耀眼,燦爛輝煌,恰似一條條吞雲吐火的飛龍,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因此,方圓百里的人潮都要趕來觀看旺火,有的人還圍著最大的旺火三圈,以圖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
少兒頻道3月11日《東方兒童》18:30首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