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當代教育 > 正文

《回眸2004家庭教育備忘》:“呵護如花生命”(編導:李海冰)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8日 10:22)

  主持人勝春:各位好,歡迎各位收看《當代教育》《回眸2004家庭教育備忘》。在今天節目開始,我們先請大家看這樣一段短片:

  (短片)

  生命 在世界每個角落綻放

  生命 是這個世界的主宰

  世界 因生命而美麗

  主持人勝春:剛才我們看到的是一段僅有40秒的一個短片。40秒鐘意味著什麼呢?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統計,目前世界上每隔40秒鐘就會有一個人以自殺的方式離開我們這個世界。也許這些人各自有各自的苦衷,但當我們面臨生命的困境的時候,難道我們的生命真的就顯得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擊嗎?今天我們節目關注的就是生命教育的一些話題。首先,讓我們請出我們的節目嘉賓:來自中國政法大學的皮藝軍教授。歡迎您,皮教授。

  主持人勝春:皮教授 ,當我們回顧2004年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詞那就是“生命教育”,從您的角度我們應該怎麼來理解生命教育這個概念呢?

  皮藝軍教授:這裡面的一個中心詞是“生命”。其實這個主題就是我們告訴孩子們如何去理解生命,生命到底是什麼。人只有在理解了生命之後才能夠想到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去做。

  主持人勝春:説到這個生命的美好,我們每個人都會用很多的詞彙去形容它。但是前不久我們針對中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讓我們開始懷疑對於這樣一個年齡、處於花季般年齡的這些年輕人,他們對於生命的意義真正地明白了嗎?我們去看一個短片:

  (短片)

  2004年,上海有關部門對上海市八個地區的中小學生做了一個有關自殺行為研究的調查。調查是在除初三以外小學五年級到高中二年級的學生中展開的。在對超過2500名中小學生的最新調查中顯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過活著不如死了好的念頭,而曾經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人也達到15.23%,數據同時顯示,有5.85%的孩子曾有過自殺計劃,其中自殺未遂者達到1.71%。在同時對家長做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這類想法一無所知。另據一項調查表明,自殺已經成為我國15歲到34歲青少年的第一致死原因。遠遠超過每年交通事故、疾病致死數。

  主持人勝春:看過了這段片子很多家長感到困惑的是,這些本來處在一個生命非常美好、非常年輕的這樣一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怎麼能夠把自己跟死亡聯絡到一塊呢?

  皮藝軍教授:自殺這種現象,它産生的原因可能是內因和外因這兩個部分。作為內因來説可能孩子的這種心理素質人格方面出現一些障礙這些問題。比如説抑鬱症。我們的外因,我們這種現在的學習、還有社會期望、家長期望這些方面的壓力是相當沉重的。有些壓力是足以使得孩子會産生這種念頭。而且剛才那種比例已經説明了,將近四分之一的孩子如果要有這種念頭的話,應該值得我們社會來警醒。就是説我們在孩子中間,應該開展對於生命的理解、對於死亡的理解這類的教育。

  主持人勝春:説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對於個人、對於家庭、對於社會生和死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了解一下:

  (短片)

  從小到大,袁欣都是父母、親友眼中的好孩子。小學畢業 ,她被保送升入北京一所重點中學。在初中的她仍舊成績優異。擺在14歲少女袁欣面前的路是美好的,但讓所有人都難以相信的是,這一切都在不到十二小時的時間裏破滅了。1994年9月的一個夜晚, 袁欣竟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從自己家六層高的窗口跳樓自殺。為什麼一個花季少女要輕易和死神握手?為什麼幾小時前還有説有笑的她竟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事情原來是這樣的。1994年9月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 上初三的袁欣和同學在操場等待家長會結束 。一個老師從他們身邊走過, 袁欣隨口説了一句 對老師不太禮貌的評論。班主任老師很快知道了這件事,他指責不該對老師不尊重。家長會結束,班主任通知袁欣媽媽,星期一袁欣要在家長的帶領下,向那位老師道歉。如果老師仍不滿意,就要給袁欣一個處分。

  離開學校,袁欣母女到姥姥家參加家庭聚會。一路上媽媽沒有再提這件事 ,袁欣也始終沒説話。回到家已經是晚上十一點了。袁欣回到自己房間,卻怎麼也睡不著。她反復回想著白天的事。深夜三點,在所有人都熟睡的時候, 袁欣從自己屋子的窗口跳了下去。淩晨三點,晨練的人們發現了昏迷許久的她。經醫院搶救,她的生命被保住了,但她的下半身卻永遠失去了知覺。

  主持人勝春:看過了這段短片之後,今天我們在節目現場也把故事中這個主人公袁欣請來了。我們請袁欣出場。

  袁 欣:主持人好,皮教授好。

  皮藝軍教授:你好。

  主持人勝春:你好,袁欣。應該説我們很高興你能夠接受我們的採訪,來到我們的演播室。剛才我們也看到了你的過去的那一幕。我們想知道在你當初要做出自殺這樣一個行動之前,那時候你都想了些什麼?

  袁 欣:那時候主要就是想怕自己得了那個處分之後,會影響自己的中考。因為處分是一直要記在檔案裏,隨著檔案走的。然後,就是高中錄取時候的老師的印象。然後如果一直不能撤消的話,帶著你升高中、可能升大學,那將來這事記在你的檔案了,將來不管你去什麼地方幹什麼事、找什麼工作,他第一人看到了這個檔案。第一眼都會是有這麼一個處分,就對未來特別的恐懼。覺得,哎喲,很多很多很多的問題就一股腦地就全來了,而且簡直是我自己應付不了解決不了的了。

  主持人勝春:袁欣,那個時候你能想象到死亡是什麼?死亡又將會給你帶來什麼?

  袁 欣:那時候想得很簡單。就看電視劇,覺得好像挨一刀或者説是跳一下樓就很快就死了。就是這樣就是想著,哎呀, 沒有那麼多煩惱了,也沒有那麼多壓力了,就覺得可能一切都會很輕鬆。

  主持人勝春:有沒有想過如果真的這樣做了,我真的離開這個人世了,我父母怎麼辦?

  袁 欣:那時候想自己比較多。沒有考慮到他們的感受,只想著自己心想著,我只要這樣做,我就不會有煩惱了,我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至於他人怎麼辦,將來怎麼樣都沒有仔細想過。

  主持人勝春:我相信在你成長的歲月當中,一定有很多美好的記憶。那時候當你做出這樣一決定的時候你會對過去的美好的記憶有留戀嗎?

  袁 欣:有很多留戀。

  主持人勝春:那你沒有想過我只要這樣做了,這些美好就從此再也不能回到我身邊來?

  袁 欣:留戀歸留戀,過去的總是過去的,就覺得這則事件所造成的影響,那將來的煩惱可能無窮無盡的。 所以過去那點留戀也就不是很在意了。

  主持人勝春:當這件事情發生了之後,你到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死亡的這種痛苦?

  袁 欣:在醫院搶救的時候。那時候我鎖骨骨折,然後呼吸很困難,特別困難,就幾乎喘不上來氣。我在醫院裏躺著那時候突然就不想死,那時候並沒有想説,哎喲, 我喘不上來氣,快死了,真好。趕緊結束算了,不是這麼想的。是我説:媽媽! 媽媽!我説,快找醫生來救我!快找醫生來救我!就是這麼叫的,那時候就特別想活命,不知道為什麼。

  主持人勝春:皮教授,來幫我們分析一下,她的那時候自己不清楚的為什麼,我們怎麼解釋?

  皮藝軍教授:這裡邊我想,袁欣和其他那些選擇自殺或者有輕生念頭的這些孩子,她之所以在這方面出現一種錯誤,就是在於她光想到生命的美好,她沒有想到死亡的可怕、死亡的不可逆轉、死亡的無限期的這種延續。她不可能復生。她對她這個死亡的後果沒有考慮到。於是她就跳下去以後,她就覺得跳下去是一個擺脫煩惱、可以獲得快樂的這麼一種方式。因為她還是想到快樂,她沒有想到這個死亡是一種生命快樂的終結,她沒有想到這一點。所以我覺得,在生命教育中間離不開對於死亡的討論。

  主持人勝春:中國社會的這個文化背景人們是很忌諱談死亡的。

  皮藝軍教授:我覺得對於死亡的回避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對於死亡應該抱有一種敬畏的這種態度。於是我們對於我們現在的生命才能夠才能夠加倍去珍惜。所以這個案例給我們一種啟示,就是説在家庭教育中間,也應該注意到,對生命這種理解也是有關的。

  主持人勝春:做這個決定之前,你有沒有想過找誰説説話、聊一聊?

  袁 欣:那時候也沒有現在通訊這麼方便,同學啊、家裏啊,都沒有電話。就不知道該找誰説,不知道該找誰商量。

  主持人勝春:你為什麼沒有想到跟自己的父母去聊一聊呢

  袁 欣: 因為當初回家的時候就很晚了,而且因為當初他們什麼話都沒説,就説你先睡覺吧。反而讓我覺得更加不安—— 就是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不知道他們對這件事是怎麼看的。是覺得我是委屈的、站在我這一邊兒;還是説表面上平靜,心裏反而醞釀更大的風暴,就準備星期一去找老師怎麼、怎麼樣——我不知道他們怎麼想的,所以就不敢去問,也不敢去跟他們説我自己的想法。二來就是,我跟父母平時是不住一起的。我從小學到中學一直跟我姥姥一起生活,跟他們生活的時間不是很長,都只是週末。所以不管遇到多大的事總是想著自己解決,但是沒有考慮到你的能力大不到這個限度。

  主持人勝春:如果當初你能夠了解父母再多一點兒,或者父母了解你再多一點兒,雙方溝通一下,可能就不會發生今天的這樣的悲劇了。

  袁 欣:對。

  主持人勝春:應該是這樣。好, 皮教授,您覺得,每當一個年輕人到了有輕生的念頭的時候,沒有一個合適人能跟他溝通,會不會也會導致他這種輕率的行為?

  皮藝軍教授: 對,所以我認為父母在孩子碰到挫折的時候,不要過於麻痹大意,這是對於其他父母的一種忠告吧。就是説,對於這個孩子出現挫折的時候,他會採取各種方式來擺脫。這種挫折所産生的壓力,他可能會出去打架,還可能去離家出走,所以在對待挫折的時候,家長應該及時做出一些反應,能夠確定自己的孩子現在的心情是什麼。具體怎麼解決是另説,最起碼不要讓孩子做出過激的一種判斷和選擇。

  主持人勝春:袁欣從某種程度上是幸運的,由於救助的這種及時,挽回了袁欣的生命。而同時也給袁欣帶來一輩子無法挽回的這種傷害。你到什麼時候才從醫生的嘴裏得到自己的這次冒險或者輕生的這種行為,給你一生將帶來痛苦。

  袁 欣:那是好久大約有一個月之後了。也不是醫生説的,他們都瞞著我,家長都瞞著我。是從……算是病友吧,就是嘴裏聽到的。那時候從ICU(重症監護室),就是監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之後,晚上聽見病友聊天,然後就説:哎呀,你看這孩子,多好的孩子呀,年齡這麼小,這一輩子就毀了,多可惜啊。那時候我心裏還挺納悶兒,我以為只不過是個骨折啊,在床上躺個三、五個月,頂多休學一年,那我還能重新上學,像以前一樣,我説,怎麼就能説給毀了呢?但是沒過兩天我就發現,就是凡是住在這個醫院(病房)的人都是站不起來的。那可能都是要靠輪椅,有的人連坐都不能坐,連手都不能動,那時候我才知道,哎喲,原來我跟他們是一樣的,以後也會這樣。

  主持人勝春:當你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你的內心是什麼樣的狀態?

  袁 欣:那時候第一就是就不太能接受這個現實。覺得這怎麼可能的事呢?怎麼突然就不能走了呢?然後就是非常後悔當初的決定,覺得自己,哎呀,真是太后悔、太傻了。

  皮藝軍教授:那你當時後悔是為什麼後悔?為自己哪一種想法後悔?

  袁 欣:後悔自己不應該從樓上跳下去。

  皮藝軍教授:但你當時為什麼要跳呢?你當時保衛的、捍衛的什麼東西呢?

  袁 欣: 當時可能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吧,覺得只要是能不去道歉,我用什麼代價去逃逸我都覺得是值得的。

  皮藝軍教授:所以這裡面我就覺得自尊,我覺得對於生命的尊重還是至高無上的。面子,我們的面子,和我們自己的一種自尊和生命的這種價值來比,根本就不可比。所以如果你能夠堅信這種理念的話,我覺得任何事情是可以克服的,可以度過的。 沒有過不去的河。

  袁 欣:但是那時候想的是恰恰相反的覺得面子好像比生命更重要

  皮藝軍教授:生命是只有這麼一次。我們在這一次中間,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説這次有人傷害了我,或者我被誤解了,這個關能不能過,我是不是需要拿生命去作為一種代價,如果是你,你要看到生命這種力量無窮,生命這種內部的一種張力,是能夠克服一切困難的。我覺得你還是能夠戰勝你對於這種面子的一種追求,對於虛榮的這種自尊的,這種保護。你覺得我能度過這一關。生命某一個片刻的時候喪失了一種尊嚴、讓你受到一些傷害,那都是可以用生命來給它們挽回的。

  主持人勝春:袁欣,當你從醫院回到家裏的時候,推開家門的第一感受是什麼?

  袁 欣:感覺特別親切,因為在醫院裏住了半年多,住煩了。東西都沒有變,像我離開的時候是一樣的,讓我覺得好親切啊,終於回來了,可算回來了。但是第一天就不一樣了,自己上不了床了,自己疊不了被,鋪不了床,然後窗簾也不能拉開了,所有的事情都得靠別人來做。我就會特別著急,就跟他們發脾氣、叫喊、大吵大鬧,那滿樓道、整個樓道都知道,都能聽得到。

  主持人勝春:經過了多久你才慢慢地適應了這種環境?

  袁 欣:有半年到一年左右吧,一是慢慢地接受這個現實了,我確實只能這樣了,不能夠親歷親為,確實得有些事情需要依靠別人了。

  主持人勝春:不知道父母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袁 欣:當時整個家庭氣氛就非常的陰沉,三個人心情都不好。但是又不能夠流露出來,都得強裝笑顏,因為他們知道我心情不好,體諒著我,然後得時時照顧我,就是晚上睡覺,每兩個小時就要翻一次身,他們就不能睡整夜的覺,兩個小時就我媽叫我爸起來,或者我爸叫我媽起來,一直這樣好幾個月,都成習慣了,睡眠也不好、心情也不好,人就非常非常的瘦。我覺得他們那時候就不像有些人那樣,就覺得發生這樣的事,是你自己造成的,喋喋不休地説你的錯,或者怎麼樣他們就從來不提,只是會鼓勵我,你現在能做這個,然後多鍛鍊,將來能恢復到自己恢復到什麼程度,我們就都很滿意。看到我有一點進步就特別地高興。

  皮藝軍教授:我覺得你爸爸媽媽是非常偉大的。因為他們在你碰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他們沒有、一點都沒有責怪你。很多家庭就是因為兩面夾擊,當外界有一定壓力的時候,家庭再給一個壓力,這個孩子無路可走,最後一走了之,或者一跳了之。有很多這種案例。但是袁欣的家長做得非常好。你説你産生自殺念頭的時候你只想到你的父母,你自己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問題,就是説你在想生命和死亡的時候,自殺是帶來一個死亡的結果。你想到死亡的時候你應該想到,你不是一個人,你不是從石頭縫裏蹦到這個世界裏來的。你的這個選擇會對你的父母帶來多大的一種傷害,你應該想到你的生命的誕生是在你父母的一個結合下, 而且在你父母日日夜夜的呵護下,你才可能成長起來你變成一個非常好的學生。你不會因為這麼一點挫折你就選擇了一種對於死亡的選擇,也是對於你父母的一種拋棄。你會永遠永遠再見不著他們了。我想如果有的同學要是想到這一點的時候,他不要光想著自己,他應該想到活著的人,可能他對痛苦的解脫可能把痛苦留給了活著的人。

  主持人勝春:其實今天我們真的應該感謝袁欣,有勇氣走到我們的鏡頭前面,來講述自己過去的這段經歷。希望能夠對電視機前的觀眾有一種啟發。那這個時候讓我們再來看一看袁欣現在的生活。

  (短片)

  袁欣在家人的悉心呵護下, 身體在逐漸康復, 1998年 廣東一家中學生雜誌的幫助使袁欣的生活發生了轉機 。袁欣在家裏開通了少男少女熱線,雜誌社還為袁欣找來專門的老師進行心理諮詢方面的培訓。通過電話和網絡, 袁欣每天要解答七、八位青少年的電話諮詢。造成這些孩子們輕生的原因有很多。 有的是因為考試失利; 有的是遭到父母的打罵、 老師的訓斥和同學的排擠, 有的是因為陷入情感糾葛、 不能自拔。聽到他們的傾訴, 袁欣仿佛看到了多少年前的自己 ,為看似無法逾越的痛苦 ,就要結束自己寶貴的生命 ,每當這時, 袁欣想到的只有一件事 ,要竭盡全力把他們從困境中拉出來。

  主持人勝春:非常高興看到袁欣做這樣的事情。其實我覺得袁欣今天能夠坐到我們演播室,已經説明了她的心態已經調整得非常平和了。在你接到那些電話當中,有沒有讓你印象比較深的一些例子?

  袁 欣:廣東的一個女孩,上初中,就覺得父母整天忙生意,不管她。學習好了不過問;成績下降了就會去罵她、數落她,説她,儘讓父母為她操心,不懂事。她就覺得特別地委屈,一直覺得很委屈。她説,既然你們這麼看不慣我,也不關心我, 那我乾脆就死了得了。

  主持人勝春:你怎麼勸的呢?

  袁 欣:這時候我會把我自己的經歷講給他們聽,讓他們知道我並不是不理解他們現在的心情和處境,而是我確實有這樣的深刻體會他們。聽完之後都會暫時先忘了自己的問題,就是不太相信我會有這樣的經歷,會開始詳細地問你的事情,就是問我自己的事情。當初怎麼想的?什麼這麼做?因為什麼事情會産生這樣的想法?我就會慢慢地給他們解釋,他們聽過之後就是覺得,哎喲,很驚訝, 然後很震驚,然後會重新考慮自己現在的想法是不是對的,選擇輕生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主持人勝春:我不知道在這個過程當中,你體會到你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

  袁 欣:現在就是覺得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像什麼面子啊、 什麼問題都是其次的。雖然説我現在這種狀況,每天要受很多人的幫助,但是我還可以同樣去幫助別人, 自己也算是一個比較有用的人了,有點成就感。

  皮藝軍教授: 比如剛才袁欣她所做的,她在做熱線中間她採取了一個非常聰明的一個辦法。她沒有説是具體去解釋,或者是解釋對方的一些行為,而是她把她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講給對方聽。本來那個人落水了,他伸出手來讓袁欣拉他一把。袁欣講出自己的那种經歷以後,那個人好像渾身就産生了勇氣,好像也變成了救人者,好像還希望能夠對袁欣表示一種同情。所以這個時候,其實袁欣這種做法就給對方一種戰勝死亡的一種勇氣。其實這個時候其實我們就可以考慮到這種教育,其實就是兩個生命之間的一個對話,用這個生命去感動那一個生命。

  主持人勝春:那在這兒我想問問袁欣:平時你接了那麼多的電話,也勸慰過或者挽回過那麼多條鮮活的生命。在今天在我們節目即將結束的時候,你會對電視機前的一些或多或少有輕生念頭的這些青少年,會説些什麼?

  袁 欣:不能是總考慮自己,應該也考慮到周圍的人,那樣的話,你去珍惜別人,然後尊重別人的感受,反過來你會珍惜自己的生命。

  主持人勝春:你會對家長有什麼建議呢?

  袁 欣:我覺得首先是不能讓你的孩子覺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個可有可無的人。哪怕他不做什麼事,但是只要他在,只要他説,有他的聲音, 有他的話,也會讓你覺得這是一個完整的家,這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勝春: 皮教授,您覺得通過袁欣的例子,從生命教育的這個角度來講,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皮藝軍教授:記住一條就行了——生命第一。比如説,像袁欣她跟死亡、死神擦肩而過,她這個時候對於生和死會有一種新的理解。你的生命經過這麼一次大的挫折以後,你肯定會比像你這樣女孩子要更堅強。那麼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很多事情是可以在生命面前都是不堪一擊的,只有生命才是值得永遠的尊重和這種崇敬。

  主持人勝春:在這裡我們真的應該感謝袁欣來到我們的節目現場來現身説法,通過自己的經歷來告誡有輕生念頭的年輕人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應該感謝皮教授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觀眾朋友,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責編:英子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