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當代教育 > 正文

《回眸2004家庭教育備忘》:一言難盡親子情(編導:李海冰)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1日 14:14)

  主持人勝春:這裡是《當代教育》《回眸2004家庭教育備忘》。在今天節目的一開始,我們首先請大家看這樣一段短片。這段短片是在2004年的歲末,我們在北京的街頭拍攝的。

  (短片): 採訪家長,採訪主題:與孩子相處是否融洽。

  家長一:還能夠交流,比較融洽。

  家長二:和孩子不好溝通,我覺得孩子想的和大人想的不一樣。不好溝通。這個思想不好溝通。

  家長三:孩子不聽話、不好管、特別難溝通。

  家長四:我覺得我跟我孩子,我覺得不難溝通。因為我們倆是好朋友,無話不説。

  家長五:有時候大人就因為知道這個不對,有這方面的經驗嘛,然後有的時候就告訴她不要這麼做,但是她有的時候,她就不理解——我不做你的女兒 、或者是什麼……你就不會做家長—— 就這麼跟我講。

  家長六:怎麼説呢,好像還是有代溝存在吧。因為我覺得我能夠理解他,但是他老覺得我理解不了他。

  主持人勝春:“親子關係”一直是2004年家庭教育當中被提得非常多的一個詞。今天在我們節目當中説的就是如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我們下面還是請出今天的嘉賓陶宏開教授, 歡迎您,陶教授。

  陶宏開教授:謝謝,你好。

  主持人勝春:歡迎您,請坐。

  主持人勝春:那剛才我們在短片當中,其實看到了很多關於親子關係當中父母們的一些想法、他們的聲音。 那在孩子們的心中對於親子關係,他們又是怎麼想象的呢?在您來之前,我們找到了一些小學的和初中的一些學生們,讓他們專門以“我的爸爸媽媽”為主題,讓他們畫了幾幅畫。我今天給您特別看一看。

  陶宏開教授:OK。

  主持人勝春:這個孩子説的是自己家庭像一棵大樹,上面有很多他喜歡的東西。

  陶宏開教授:這幅畫可能在孩子心目中,家裏就是一些物質的供應 。我也講到過:現在很多家庭,父母跟孩子這種親子關係很容易物質化、 金錢化,而不是一種親子關係的理性的溝通。

  主持人勝春:這幅畫很有意思,我想孩子可能是把自己畫成一隻小豬,爸爸是一隻老虎,他們在玩球。

  陶宏開教授:那可能就是説:他這個父親和孩子互動得比較好,能夠在一起打球。

  主持人勝春:有點其樂融融這種感覺。

  陶宏開教授:對 、對 、對。

  主持人勝春:這個是挺有意思的,這是孩子心中的父親的形象——可能在他的意識當中父親是一個非常嚴厲的人。

  主持人勝春:始終板著一個“八點二十”的臉,而且手還緊緊地攥著拳頭。

  陶宏開教授:我覺得孩子很有創意。

  主持人勝春:那看完了這些畫之後,陶教授, 我們也想向您求幅畫 。我不知道在您的心目當中,這個親子關係如果體現在畫上,應該是什麼樣的。

  陶宏開教授:我要畫幅畫嗎?我又不是孩子。

  主持人勝春:那這幅畫先交給我來保存,在節目結束的時候,我們再揭開謎底。有人説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尋常、但同時也是最複雜的一種情感,在2004年的《家庭教育備忘》當中,我們特別選擇了這樣幾個普通的家庭。首先讓我們走進山東濟南的一個家庭當中去。

  (短片)

  解説:這是山東濟南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女兒鐘睿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 無憂無慮的成長。母親是國家機關的幹部,她惟一的期望就是女兒能比自己優秀、 有出息。為此 ,她為鐘睿提供了她所能達到的一切好條件,對她的管教也格外嚴厲。特別是女兒上初中後,母親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吃驚的決定,辭去黨委副書記的工作, 調離原單位,換到一個離家更近的單位,理由是, 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照看女兒。2002年鐘睿考上全市重點高中,在強手如林的新環境中, 她第一次考試的排名,她在年級中的排名令母親無法接受。

  鐘睿母親:我簡直一聽,我都覺得和天塌了一樣。我簡直覺得承受不了 。我覺得我這是忙活的什麼,我最終怎麼換來是這個呢?

  解説:沒有從母親那裏得到安慰, 反遭到訓斥鐘睿很委屈。她決定和母親展開冷戰 家中的往日的歡聲笑語沒有了。冷戰持續了半年多,最後,還是鐘睿學校的一次親子班會活動幫了母女倆的忙。老師請家長同學讀一下《傅雷家書》,然後給對方寫一封信。

  鐘睿母親:然後他就跟他兒子説:你有苦不給父母訴,給誰訴?你有淚不給父母流,給誰流?我就想,鐘睿現在對我是不是能做到這一點 ?她是不是有苦可以跟我訴,有淚就盡情給我流;還是不能就是説不能訴 、不能流。我就感覺, 好多事就開始反思,就覺得小時候一些方法,就覺得對不起孩子。

  解説:在信中, 母親不僅傾訴了對女兒的愛和期望,還表達了對自己以往嚴厲態度的歉疚。 鐘睿看著信, 眼淚不由得滴在信紙上。媽媽對自己有如此深的愛,還付出了這麼多犧牲,這仿佛是媽媽第一次讓自己走進了她的內心,去了解她。回想半年多自己的行為,她開始提筆給媽媽寫回信。女兒的信同樣打動了母親的心。

  鐘睿母親:就説我非常理解你,你何嘗不想有你自己創立的事業?你何嘗不想幹一番大事業?我當時看到那的時候,我眼淚嘩就下來了。她知道她媽媽為她付出了一切,付出的同時媽媽也失去很多。

  解説:在信中的一次心與心的交流,使母女的關係發生了難以料想的轉變。她們不僅又成為了一對親密的母女,在彼此的世界裏,又多了一個能分擔憂愁、 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主持人勝春:好, 陶教授,剛才我們在片子當中,有一個深刻的記憶,就是媽媽説:對自己的女兒付出了很多很多。那這種放棄值得嗎?或者説是必須的嗎?

  陶宏開教授:當然這個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有時候根據家庭情況。那麼關鍵就

  是説,母親她應該把這種對女兒的付出,應該看做是自己的義務

  責任,而不應該覺得,好像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就得給我好

  好學習,就得給我爭光,這就錯了。

  主持人勝春:在這個片子當中,我們還有一段記憶 ,就是作為這個孩子的母親

  她看過了《傅雷家書》之後 ,對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她覺得孩子的煩惱不説給父母聽,又説給誰來聽呢 ?

  陶宏開教授:是這樣的。 説老實話,就是我自從做這個活動以來接到大量的信件。孩子心裏最深的話能夠講給我聽,而且因為很多很共同的一點就是強調:不能和父母溝通。你看這個信,這個孩子:我是一名高三的學生,明年就要面臨高考了。我真希望和我的父母像朋友一樣交流,我能有什麼事 都可以和他們講,要他們幫助我。我相信他們畢竟比我經歷得多 ,應該可以幫幫我。但我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

  主持人勝春:那這就提到了一個問題,當孩子向父母訴説煩惱的時候,父母該怎麼做?

  陶宏開教授:父母應該去理解的心態。説老實話,父母往往就是説:這算什麼!我們全部給你弄好了,吃穿什麼都不要你麻煩,學費給你交了,你就好好學吧。好像孩子學不好,全部是孩子的責任。沒有去真正走進孩子的心裏,看孩子有哪些煩惱,有哪些困難,去幫他 去一個個去解決。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

  主持人勝春:那反過來説,剛才片中提到的這個孩子的母親,她也是有煩惱的。那父母的這種煩惱 能不能跟孩子去説呢?

  陶宏開教授:當然可以説。我從來強調父母要給孩子生活真實的一面。不要總是好像什麼都不要你管,你就只管學習,這是錯誤的。這個孩子,我説得很清楚,首先要學會做人,而不是先學會做學問。那麼孩子可以從父母談的生活的煩惱中 ,體會到做人的不容易。那麼他會去思考 ,甚至會去理解 同情父母。

  主持人勝春:也是一種彼此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陶宏開教授:是的, 對。

  主持人勝春:而這種溝通和交流不是單方面的。不是孩子僅把自己的煩惱訴説給父母。

  陶宏開教授:應該是雙向的,形成一貫的這種溝通方式,那麼這種親子關係就會很健康。

  主持人勝春:或者説,換句話説,在父子之間 親子之間,建立一種和諧有效的溝通機制。

  陶宏開教授:是的 ,對, 是這樣子。

  主持人勝春:這是至關重要的

  陶宏開教授:這是最重要的辦法,建立這種健康的親子關係,就是溝通。

  主持人勝春:看來幸福不僅僅是包括彼此之間能分享快樂 ,當然也包括分享煩惱。 那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們將走進另一個家庭,這是來自成都的一個叫張路的中學生,對他們一家人來説,2004年的冬天是不尋常的。我們一塊兒去看一下。

  (短片)

  解説:這組照片是張雪麟一家十三年前拍攝的,照片上一家其樂融融。兒子張路聰明活潑,從小就得到全家幾代人的喜愛。而在一家人的精心呵護下,小張路也顯露出一些嬌氣和任性。在生意場上歷練多年的張雪麟感覺對孩子太過溺愛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一個人要想日後取得成功就必須從小學會堅強。於是張雪霖想到,既然一家人都寵愛呵護兒子,他就應該採取另一種態度,他決定扮演一個嚴父的角色。這以後 每當張路犯了一點錯誤 就會遭到父親劈頭蓋臉的訓斥甚至暴打。看到父親的變化, 年幼的張路既不解又害怕。

  久而久之, 張路和父親的話越來越少 ,除了一起吃晚飯 ,張路都盡可能的不在父親的視線裏出現。 而父親對此竟不以為然, 以為是自己的嚴格要求讓張路變得乖巧了。一次偶然的機會, 父親看到張路的一篇作文 ,兒子居然用“殘暴一詞”來形容自己。父親對此大吃一驚。 自己對兒子用心良苦 ,可兒子竟然這樣理解自己的苦心 。回想幾年來家中看似平靜的氣氛 還有張路對自己躲閃的目光,父親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把一切都想錯了。這時細心的母親也似乎意識到,他該主動幫助父子倆做個調節了於是在一個週六的下午 ,她讓張路陪自己外出散步。

  張路母親:你爸爸身體不太好,以後你要儘量地關心他,不要讓他生氣 ,知道嗎?多體貼他,跟他交談。就像平常跟我一樣。就什麼就説給他聽。

  張路:但是他不大説話的。

  張路母親:你主動找他説。

  解説:一回到家,母親馬上把談話的事告訴父親,當晚,在母親的安排下,父子二人進行了推心置腹的談話。這種和諧的場面,是家中多年來不曾見到。張路父子多年的矛盾終於化解了, 不久, 張路在一次作文中真切的寫到 爸爸 如果有下輩子 我還願意做您的兒子 我一定會做一個讓您滿意的好兒子 。

  主持人勝春:陶教授,剛才我們一塊兒看了這段短片。我不知道您怎麼評價媽媽的做法?

  陶宏開教授:我覺得媽媽做得很好。因為當這個父子之間,出現不能溝通的情況下,母親要做兩面的工作,要架起這個橋梁,在這個父與子之間搭起這個溝通的橋梁。她首先應該跟孩子談,如果孩子都不願談的話,你把丈夫説通了,對丈夫説孩子不理他,那就很糟糕了。那麼孩子通了以後,再去跟丈夫溝通的話,效果就會比較好一些。特別在這種情況之下,因為她也覺得,好像他的爸爸對他太過於嚴厲,太過了一些。

  主持人勝春:而作為一個有經驗的,會做母親的母親來講,這時候恰恰是一個調和劑。

  陶宏開教授:對,對,對。

  主持人勝春:看過了之後,您覺得這父子之間,十幾年的癥結到底結在哪呢 ?

  主持人勝春:這是中國的傳統——嚴父慈母,其實這個話也對 也不對。嚴也需要, 慈也需要,關鍵是個度。父也可以嚴 ,也可以慈;。母親也可以嚴 ,也可以慈。所以很多學生,包括家長跟我説:陶老師,

  我的孩子又愛你又怕你。我就是嚴、慈都有。度把握得好。

  主持人勝春:您覺得什麼時候應該讓他怕你,什麼時候應該讓他愛你?

  陶宏開教授:這是很多家長困惑的一個問題。那當然, 剛才説孩子,如果他就是説本身不太理性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你就要嚴厲了 。就把話講得比較清楚一些 。那麼一般來説,如果孩子成績沒考好,或者一次摔了個碗,那這個就不要那麼嚴了 ,就把話講清楚,不要再犯第二次錯誤了。

  主持人勝春:陶教授, 我現在手裏拿的是一份2004年來自相關單位的一個調查報告。調查顯示:現在單親家庭的親子關係發生這個疏離的情況呈上升的趨勢。那麼在我們這個2004年親子關係備忘當中,我們特別選擇了一個單親家庭的故事 ,他們是一對母子。應該説2004年對於她們這個家庭來説,有著特別的意義 。而在這一年當中同時也是他們家庭新的生活的開始,我們去了解一下 。

  (短片)

  解説:1998年3月1日,對張博亞一家是個轉捩點。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去了張博亞父親的生命,那年博亞只有八歲。而遭受巨大精神打擊的母親,沉浸在對丈夫的思念中不能自拔。她把博亞當成自己惟一的精神寄託,對他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在那段日子裏,母親甚至不能容忍博亞的一點錯誤,對兒子的訓斥甚至責打也越來越多。有一次,博亞放學貪玩回家晚了,母親竟讓他在父親的遺像前跪到了深夜三點。博亞再也忍受不了母親的壓制,他甚至懷疑母親已不再愛自己。他決心反抗,又不忍用過激的方法對母親,於是,他決定對母親採用無言的冷戰。

  張博亞:我就必須得把他的那份責任加到我的肩上 。我就必須得成為這個家的頂梁柱。

  張博亞:我一放學,我就背個包,我也不看她一眼。我説給我開門,我也懶得掏鑰匙,我就梆、 梆 、梆敲門。她就給我開門。我連看她一眼,都不看她一眼。我用鄙視的那種眼神——就那樣——進去了。進去之後把自己門梆地一摔……

  解説:而母親一邊關心著兒子的生活,一邊心裏痛苦不矣

  張博亞母親:覺得就是好像沒有親情。

  解説:本來是母子兩人相依為命的家,氣氛卻變得令人壓抑窒息,母親最終決定向心理專家求助。專家的幫助是母子間緊張的關係出現了轉機。專家一方面説服母親要走出失去丈夫的陰影,同時介紹博亞在2004年暑假參加一個親子夏令營。夏令營的一項內容是讓孩子們面對群山喊出心中的苦悶。當博亞喊出自己的話後,在場所有的人都哭了。

  張博亞:我就跟我爸爸説;爸爸, 我是你最驕傲的兒子,你應該相信我。我從今天開始,我決定放棄你這幾年來對我的一些影響。我當時喊,我喊了三遍。我當時喊完以後,我就再也站不起來了。我覺得我從沒有過的這種,自從爸爸出事以後,從沒有過的這種輕鬆。

  解説:按照活動的安排,夏令營的最後一天,博亞得到一封媽媽寫給他的信。

  解説:媽媽在信中寫到:親愛的兒子,媽媽惟一的希望和精神支柱就是你。是你支撐著媽媽活下去。是你支撐著我們的家,媽媽心中非常清楚,可是媽媽有時情緒和情感是無法克制的。希望你能理解媽媽。媽媽需要你攙扶和支撐走到生命的終點。

  那一夜,博亞第一次失眠了。

  第二天,他推開家門,令博亞感到驚奇的是,自己的床上換上了嶄新的床單,媽媽微笑著迎接自己。那個六年前溫暖的家的感覺又回來了。

  從那天起,博亞和媽媽都決定,要共同走出失去親人的悲痛,開始新的快樂生活。

  主持人勝春:陶教授 ,剛才看過了這段片子之後,我不知道您最直接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

  陶宏開教授:很感動,非常感。因為這種,當然了,這種單親家庭本來是很不幸的,造成這種情況……

  主持人勝春:而且母親一直活在父親離開的這種陰影當中不能自拔。

  陶宏開教授:對、對、對。但她就是把兒子當做自己惟一的寄託了。其實這樣做也不是很健康的。天有不測風雲,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那麼如果有個成熟的心態的話,就能夠比較理性地面對一切發生的問題。那麼這個母親是經過很長的這個時間以後跟孩子的矛盾激化以後,她怎麼才認識到這一點。

  主持人勝春:剛才我們看到這個孩子,在大山之巔發自內心地呼喊的那一刻,至少我的眼眶是濕潤了。當時我看到您的眼眶也濕潤了,您覺得那一刻孩子從內心世界當中喊出的到底是什麼?

  陶宏開教授:他喊出就是説,他要真的走出父親死了以後,對他造成的心理壓力。因為他感覺到父親去世以後,一方面當時好像少了一份愛,少了一半的愛;同時家裏一倍的這個重 重壓在他肩上,他覺得這是父親去世造成這麼一個情況。同時也感覺到他不願再承受這種重壓了。所以他大聲把它喊出來了。

  主持人勝春:剛才在片中,我們還看到一個地方,就是母親給兒子寫了一封信。應該説在父親去世之後,母親對兒子的期望是很高的,她希望自己的兒子……

  陶宏開教授:更高了!

  主持人勝春:更高了,對。而且希望他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撐起一個家來。當孩子知道母親對自己的這種強烈的這種期望的時候,應該是很自豪,為什麼這種期望會反而給孩子帶來一種壓力呢?

  陶宏開教授:剛才我説過 ,任何事情要有一個度。因為他畢竟是個孩子,那麼我們父母,作為長輩對孩子有期望,這是應該的,不是個壞事,但不能太過分了。因為你給孩子太沉重的這種心理壓力的話,他難於負荷,他就很容易找其他渠道。但是這封信,我們一分為二來看,一個好的方面,她開始能夠用這樣方式,去跟孩子溝通,同時也能夠打開這個心鎖。從另外一方面看的話,她信中也再次表達了對孩子這麼個沉重的一種期望,她還是沒有理解到正是期望太重。説老實話,所以這個信裏面,提到這一點,是值得改進的。但是溝通的方式還是值得肯定的。

  主持人勝春:剛才我們看到幾個案例當中,不約而同地都採用了書信溝通的方式。您覺得書信溝通有哪些好處?

  陶宏開教授:好處在於就是説,好些當面不好意思講的話在信中可以隨意寫出來。如果一直這樣做也不好,這只能偶爾為之。老是不溝通,老是寫信的話,那完了,那隔膜會加深,現在中國的父母,都是這樣子,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這是很不健康的 。孩子要努力,你自己也要努力,你還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還有自己的追求。孩子的將來,不應該完全是你的追求。

  主持人勝春:那在這裡其實我們也真的很高興,看到這對母子走出父親離開的這種陰影 ,我們也期望在更多的家庭當中,能夠和諧相處這種親子關係。好,陶教授,那節目進行到這兒,也到該把您的畫給大家展示一下的時候了。

  陶宏開教授:好。

  主持人勝春:看看您到底畫的是什麼?陶教授, 您給我們解釋一下。您為什麼要畫這樣的一幅畫呢?而且我注意到,在您結束這幅畫的時候,您特別在那個單個的心形的笑臉上強調了一下嘴角的微笑,這又是為什麼呢?

  陶宏開教授:母親和孩子溝通,孩子也跟父親溝通,孩子跟母親溝通,這樣一家三口都會其樂融融。那麼我是希望每個家庭都能這個樣子,都能夠進行長期的這種開朗的溝通 。那麼這個家庭就是幸福的、 快樂的。

  主持人勝春:好,在這裡讓我們再次感謝陶教授來到我們演播室,同時也感謝觀眾朋友們收看我們這一期的節目,讓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責編:英子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