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播出節目

《媽媽的三次“叫板”》(12月9日播出,編導:郭雲鵬)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08日 15:25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我們今天的《當代教育》,我是曉輝。對於很多女性來説,做母親可能是一生中最幸福的一件事。今年46歲的呂萍是哈爾濱市一家國有企業的會計,17年前,她成為一名幸福的母親。然而與其他母親不同的是,因為女兒的出生,她走上了一條坎坷的人生道路。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呂萍開始的是一種與命運抗爭、向困難叫板的生活。

  解説:呂萍和丈夫是東北財經大學的同學,1986年兩人被分配到哈爾濱,分別進入兩家國有企業工作,緊接著兩個相愛的人終於有了一個溫暖的家。1987年夏天,隨著女兒竇文惠的出生,他們寧靜的生活裏又多了一份做父母的幸福體驗。然而,他們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女兒帶來的喜悅,不幸就突然降臨到這個家庭。

  呂萍:她是兩歲多發現眼睛不好,她就覺得眼睛有點象迷了似的,不舒服,然後我就領她到醫院檢查,一檢查,醫生説她是青光眼,現在做了手術,可以保持她現在的視力,可以不再發展,

  解説:為了治好孩子的眼睛,呂萍一家開始四處求醫,然而醫生的診斷結果只有一個:必須馬上手術,孩子才有希望。結果雖然殘酷,但畢竟還有希望。為了確保手術成功,呂萍特意帶著孩子千里迢迢來到北京,找到當時最好的醫院為孩子手術。(找點醫院、手術室畫面)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當文惠從手術室裏被推出來的時候,呂萍從醫生那裏得到的竟是一個無情的宣判:手術失敗了,病情不僅沒有好轉,就連原有的微弱視力也不復存在,女兒從此將徹底生活在黑暗中。那一刻,呂萍只覺得老天太無情了。

  呂萍:沒想到最後的話,什麼都能看見,我説最後倒看不見了,我真的我真想死,我死我家孩子怎麼辦?我想帶著孩子死,但我又忍不下心,她畢竟是一條生命,我沒有權利,天天就是可以這麼説,就是以淚洗面,

  解説:很長一段時間裏,呂萍心裏只想哭,但是她又不忍心當著孩子和丈夫的面流淚,那些日子裏,她總是下意識地來到松花江邊,只想一個人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她不敢想象孩子將來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她已記不得有多少次了,她就這樣在江邊默默地流淚。不知所措的日子大約過了半年,慢慢地,她終於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孩子的未來就全靠她這個當媽的了,要想幫助孩子生存下去,她自己就必須得振作起來,接受眼前殘酷的現實。

  呂萍:我得面對這個現實,我接受不了,我得強行接受,我想首先我得振作起來,然後還得是讓她和正常孩子樣,我就想不論是什麼樣,也得讓她有文化、有知識。

  解説:教一個正常孩子學習文化尚且不易,何況女兒又是雙目失明的盲人,周圍的人也沒有一點兒撫養盲童的經驗可以借鑒,怎麼教孩子讀書認字?怎麼讓孩子認識周圍的世界?面對這些擺在眼前的困難,呂萍暗下決心,她和女兒就向殘酷的現實叫一次板。

  呂萍:因為她也就是説的眼睛的問題嘛,她沒有眼睛,我有眼睛,我的眼睛就是她的眼睛嘛,我就不相信。

  解説:最初呂萍只能用講故事的方式給孩子灌輸知識,但是,時間長了,她發現,這樣做不是辦法,因為只要涉及到數字和圖形,女兒的理解速度就會慢下來,因為正常的孩子學習數字都需要先有形象的認識才行,看不見孩子怎麼能明白抽象的概念呢?怎樣才能加深女兒對數字、圖形的理解,呂萍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

  呂萍:我就把那1、2,10個數字拿紙殼給她剪成,寫完了以後按照那個形狀給她剪下來了,她就摸,摸完之後,她就1、2、3,她就象這十個數字會寫,十個數字會寫了以後,她再組合,那不就可以了嗎,她都會寫了,涉及到圖形的時候,因為從小都是這樣,我都是拽著他的手,去給他描述,什麼樣的形,讓他有一個那種立體的感覺,她也好理解。

  解説:就是摸著媽媽剪成的紙殼,文惠漸漸地對數字、圖形有了清晰的認識,她在學齡前就已經學習了數學、語文甚至英語。但是,呂萍覺得這樣還不夠,女兒畢竟是盲童,她將來還是要靠盲文來學習的,要讓孩子現在學會使用盲文這種工具。大學畢業的呂萍能教孩子語文數學,可是盲文對她來説也是天書啊。怎麼辦,只有學。和女兒一起學盲文,呂萍又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

  呂萍:聽人家説的,北京有一個盲文出版社,在那裏邊有,然後她爸爸在上北京的時候,就在那塊兒,給她買的孩子的盲文書,家長怎麼樣教孩子學盲文書,完了給她買的那個筆。(插畫面:盲文的書、筆、摸字等)

  它們是六點子組成的,然後我就是給她一個一個念,她就那麼練習著寫,因為她學東西比較靈,比較快,這樣就是,她把,它們是拼音帶字,她把拼音都會了之後,你再給她念字她都會了,會了盲文那個拼音以後,她就可以看書了。

  解説:呂萍的這次叫板成功了,竇文惠在上小學之前,就已經學會了基本的數學運算,學會了不少英語單詞,同齡孩子掌握的基本知識,她都學會了,而且她還掌握了盲文閱讀和書寫的方法。可以説那時的文惠除了眼睛看不見,在智力上和正常孩子沒有差別。

  主持人:雖然小文惠能夠像正常孩子一樣學知識學文化了,但是,呂萍的心裏還是有一絲憂慮,雙目失明的小文惠將來該怎麼在社會上謀生?呂萍感覺到,對於文惠來説,僅僅是有知識有文化還遠遠不夠,現在必須讓孩子學一門手藝,但是,一個雙目失明的孩子究竟應該學些什麼呢?

  解説:考慮到孩子將來的生存問題,呂萍意識到必須讓孩子學到一技之長,才能讓孩子將來能夠在社會上生存下去。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説盲人對聲音比較敏感,她覺得也許學習音樂對孩子的將來會有所幫助。

  呂萍:有一次吧,我們就是在公共汽車,一個聾啞學校的老師,就感覺到孩子可能是特別老實,不是很動什麼的,就問我她的眼睛是不是有點不太好,我就説了,他説的,你這樣的孩子,從音樂上,就發展發展吧。因為當時的時候吧,我倒是想,但是我就尋思這樣的孩子怎麼學呀,通過他這一指點,那我就是本來尋思讓她學點什麼東西,這樣就更堅定了我讓她學的信心了,我就問她,你喜歡彈琴嗎,喜歡音樂嗎?她喜歡,

  竇文惠:媽媽想讓我學電子琴,問我喜不喜歡,我説喜歡。

  呂萍:喜歡的話,那我可以給你買,但是你能學成功嗎,她説可以,我説到時候學這些東西,不管幹什麼東西,她都是比較苦的,你怕不怕,她説我不怕,我説你能堅持到最後嗎,她説能,不論有,就是説有什麼情況下,你能不能就説的不學了什麼的,她説的不能,她都給我承諾了,那行,我説的不管發生什麼情況,咱們也不能説不學,一定要挺過去,她説可以。

  解説:儘管母女倆約定,無論出現什麼情況,遇到什麼困難,母女倆誰都不能半途而廢,然而呂萍心裏清楚,女兒要學琴,面臨的困難可能超乎她們的想象。可為了女兒的將來考慮,呂萍發誓和女兒一起再向命運叫一次板。只是她沒有想到,還沒開始學,一個難題就擺在面前。

  竇文惠:學鋼琴的時候,找了很多老師,但是人家都不願意收,因為他們都説沒教過我這樣的孩子,不知道該怎麼教。

  呂萍:甚至老師有的本身自己身體也不是健全人,人家都不接納,都以各種藉口給我們推辭了。

  解説:幾經週折,文惠的爸爸終於在哈爾濱師範學院找到了一位老師,聽了文惠爸爸的介紹之後,老師決定先看看孩子。

  呂萍:老師説的,我也沒教過這樣的孩子,試一個月再説吧,我們回來就跟孩子説了,因為是試一個月,你要表現好了,那老師可能就收你,你要表現不好了呢,那老師肯定就不收你了,這樣的話,她就害怕,她害怕老師一旦不收她呢,她就表現挺好的,老師一看挺努力的,就繼續就這麼一直跟著她學的。

  解説:老師能夠接受文惠,這讓呂萍感到非常高興,然而,文惠學琴的困難,遠比他們想象得多。由於雙目失明,指法練習、識譜、找鍵位這些最基本的練習都成了文惠學琴的巨大障礙,而這些也讓根本不懂音樂的呂萍犯了難。

  呂萍:那時候我連一個音符都不懂,當時的時候,但是説老師不可能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的去教她,就得靠,就得來靠母親來去教她,首先我得把那個音符弄懂了。

  竇文惠:媽媽先學會,然後再教我,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給我念。

  呂萍:最初接觸的時候,我感覺到可難了,因為從來也沒接觸過嘛,就感覺特別特別的難,首先我回家我得弄懂了,在老師那兒上完課以後,就趕緊得在那兒找、練,然後我把我老師寫的東西,我就記住了,我就給她記下來,拿筆記本,回來我就告訴她,一點一點告訴她,就是這個音,在這個琴上什麼位置,幾個音符,在幾鍵上,在幾線上。

  解説:即便是這樣,呂萍還是發現女兒的學習進度有點慢,有時候老師佈置簡單練習,女兒也要彈上好幾遍才能彈過。這讓呂萍覺得不明就裏,課上老師已經講過的東西,怎麼回家練起來就這麼困難。她想起當時女兒認識數字時的情景,她琢磨著,會不會又是因為孩子腦子裏沒有樂譜的印象,所以學得慢呢?她決定用老方法試一下。

  呂萍:在琴上我肯定她都能找到,但是我涉及到我去教,我教她的時候,可能説幾分音符,幾拍,在哪個間上,在哪個線上,她就不一定能懂。所以我就是拿大紙殼給她剪下來,按照五線譜的那個那五條線給她剪下來,把音符也都剪到上面,在鍵上,線上什麼的我都剪到上面,同時幾分音符呢我就拿那個卡片似的,就拿那個紙殼給她剪成那種卡片,告訴她,就讓她用手摸,這個是幾分音符,幾拍的,就讓她那麼摸。

  解説:果然,有了能摸到的音符,文惠練起琴來快多了。文惠也就這樣摸著音符走進了音樂的世界。可是隨著曲子越來越複雜,文惠面臨的困難也越來越難以克服。

  呂萍:因為她沒有盲文的音樂書,沒有辦法,整個就是説,這麼多年來講都是靠我一個一個音符給她念。

  竇文惠:媽媽給我念譜子,她給我念了一遍以後,我就能背下來。

  呂萍:我還得是一點點給她念,她得背熟了,背熟了以後她就可以自己彈了,並且老師留的作業也挺多,好幾本書,每一次都得留最少五六條吧,她一週她得背下來,然後還得彈書,到老師家,給老師彈,讓老師去看,這麼多年就是這麼過來的。

  解説:從文惠學習鋼琴到今天,12年的時間裏,呂萍就是這樣和女兒一起上課、一起練琴,給女兒念樂譜、找鍵位。雖然呂萍不厭其煩,可文惠畢竟是個孩子,每天面對枯燥的練習,有時難免懈怠。沒到這時呂萍就拿出當年女兒承諾的約定:不論多苦多累也絕不可以半途而廢。呂萍的冷靜在外人看來近乎冷酷。

  呂萍:反正也有點殘忍了一點,就是她發燒的時候,只要是38度(以下),我都讓她彈去,把這個藥吃好了,把那個溫度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不要彈的時間少,你也得彈,你今天好比難受了,我可以在時間上,我可以讓你少彈一點,但是你必須得給我彈,她已經都習慣了。

  呂萍:我也是心疼,我怎麼不心疼,孩子第二天早上還需要上學,還得需要早起來,彈那麼晚,本來小孩就得達到一定的睡眠,她有時候睡眠達到不足,她到上課的時候效果也不好,然後也影響她的成長,那我沒有辦法,那你説你要是不這樣的話,那咱們這個琴怎麼學呀,

  解説:畢竟是母女連心,看著女兒一點一點摸索著,還是彈不準琴鍵,呂萍的心裏也不是滋味兒,自己對孩子是不是太狠了?可是想到自己的另一番良苦用心,呂萍還是得板起臉,在學琴問題上不能讓步。

  呂萍:這個困難對於她一生來講不算什麼困難,因為她太難了,她的生存路太崎嶇了,所以説這點困難對於她在她的人生當中,不算最苦的,從小就是沒有毅力,將來生存不大好生存,路不大好走,所以有的時候,我就忍著,甚至有的時候忍著累,也得必須這麼堅持,沒有辦法我不敢軟下來,我要軟下來,今後的話,我要軟下來的話,就等於坑她,今後一個是幹什麼事,見到硬就往回縮了,她沒有堅強的毅力,幹什麼事都沒有意志能行嗎?

  解説:母女倆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2002年,竇文惠取得了鋼琴十級的等級證書,這讓她們異常高興,這張對於很多正常孩子只是錦上添花的證書對於竇文惠而言,卻意味著她掌握了一種在社會上謀生的技能,而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呂萍發現女兒的性格也慢慢有了轉變。

  呂萍:這個孩子我觀察,你怎麼設障礙,她也不帶説不的,有時候故意説一些,説得嚴重一點,你説多嚴重也不怕,我也不知道,你怎麼説我也不怕。

  解説:這個發現讓呂萍很高興,因為,她想通過學琴鍛鍊女兒堅強意志的目標正在慢慢實現。

  主持人: 2003年的6年,竇文惠初中畢業了,這也意味著她的文化學習階段結束了,因為在哈爾濱還沒有盲人高中。按常理,她和同學們就要進入本校中專部繼續學習盲人按摩技術,可這時的竇文惠卻告訴母親,她不想學按摩,她要上高中、考大學。

  解説:女兒的決定有點讓呂萍感到意外。上大學?怎麼可能?。但是文惠這句話,呂萍卻不是第一次聽説。呂萍記得,在女兒五六歲的時候,她就這樣説

  呂萍:這個孩子從小就要上大學,問孩子將來幹什麼呀,她説要上大學,再大一大的話,上哪兒啊,那她肯定都聽説北大清華嗎,那她就説上清華,上大學幹啥呀,那時候當科學家。

  解説:呂萍一直以為,那只是孩子兒時的戲言,沒想到這卻是女兒多年來一直藏在心裏的夢想。呂萍沒有輕易否定女兒的美好願望,雖然呂萍深知,選擇上普通高中就意味著更多的困難與付出。普通高中會不會接受一個雙目失明的孩子呢?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裏,女兒能夠適應嗎?和健全的孩子在一起,她的心理上會不會有落差呢?經過一番思考,呂萍決定先把困難擺出來,試探一下女兒的決心到底有多大。

  呂萍:一個班都是50多個學生,四、五十個孩子,並且的話,那孩子們都大了,都很有勁,就走個道碰你一下子,都能給你碰一個跟頭。

  竇文惠:課間我可以不出去。

  呂萍:你就是不動,你不喝水你不上廁所了,你不上衛生間啊?

  竇文惠:我可以少喝水、不上廁所。

  呂萍:要真是有那樣的孩子,要説的不好聽的話傷害了你,你怎麼辦?

  竇文惠:我覺得沒有什麼讓我不能接受的話。

  呂萍:你怎麼説她怎麼不怕,怎麼説她怎麼不怕

  解説:見女兒決心已定,呂萍放心了,她決定幫助女兒實現夢想。雖然對上學後的困難她們已經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然而她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幾乎讓她們失去信心。那就是學校的拒絕。她和丈夫一次次找教委,一次次找學校,得到的答覆都是拒絕。

  呂萍:覺得她這樣的孩子,就和別的孩子一樣,學按摩就可以了,那是他的畢竟直路,惟一可行的之路,對於上高中來講,對她沒有任何用,

  竇文惠:我從小就不喜歡按摩。

  呂萍:一説按摩她就哭,就不想學按摩。

  解説:找學校的事一直沒有結果,轉眼間五個月過去了,在這一百多天裏,呂萍數不清自己去了多少所高中,見了多少位校長,更説不清聽到了多少次拒絕的話。呂萍開始懷疑讓女兒上普通高中的想法是不是真的不現實。有幾次呂萍想到了放棄,而當她看到女兒傷心的樣子,呂萍的心裏難過極了,女兒已經失去了雙眼,她不能再讓女兒再失去上學的機會,讓孩子對未來失去信心。經過短暫的調整,她和丈夫又開始了奔波。半個月以後,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

  張水清:文惠的父母多次來往于學校,文惠也來了兩次。看見孩子,我心情確實有説不出的一種滋味,我覺得我好像應該收留她。

  呂萍:那是我們最興奮的,回家告訴我們,就趕上過年似的,給我們樂的,給我們樂得抱在一起了,直蹦了,

  主持人:終於有學校可以接收文惠了,全家人比過年還要高興。可呂萍在高興之餘,卻開始睡不著覺了。因為她知道,在此之前,文惠一直生活在一個特殊的世界裏,無論在盲校學習,還是跟老師學琴,文惠一直在關愛中成長,可這次上了普通高中,就意味著文惠將要第一次走進真實的社會生活,走進正常人的世界,孩子是否知道她將要面對多少從未遇到的困難呢?女兒是否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呢? 呂萍意識到,等待她們母女的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解説:2003年11月6日,是竇文惠上高中的第一天。然而這一天她過得並不快樂,因為已經落了半個學期的課,這一天的課,她基本上都沒聽懂。學習新課也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在哈爾濱根本就買不到盲文版高中教材,雖然呂萍早就聯絡了北京的出版社,可是直到文惠開始上學了,教材還沒有寄過來。

  呂萍:數量特別特別少,就等到你上學的時候,甚至可能連你這一年,這一學期的課程學完了,他那個書也來不了幾本,及時那幾本來的時候,也都是遲到的書。

  解説:沒有教材就意味著文惠上課只能靠聽,回到家就沒法復習,為了能補回落下的課程,趕上學習進度,呂萍決定買了一套普通教材,她給女兒念。

  解説:復習的時候是媽媽念女兒聽,做作業的時候是女兒説媽媽寫。因為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呂萍幾乎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和專業。但是文惠的學習卻慢慢地趕了上來。2004年1月,竇文惠迎來了她高中生活的第一次期末考試。在四十四中的教學樓裏,學校特意為這對母女安排了一個特殊的考場。

  解説:對於呂萍來説,英語試卷是最不好念的。離開大學十多年,英語也早已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卷面上的大多數英語單詞她只能一個一個地念給文惠聽。忙中出錯,疲憊不堪的呂萍忙亂之中,把女兒的答案給寫錯了,而這一個小小的差錯,後來竟讓文惠丟了好幾分,母女之間也為此鬧了矛盾。

  呂萍:好像是,一個X,給人家寫一個S,就因為我的,由於我給人家寫錯了,分數一公佈下來,她覺得挺可惜的,因為我不是不會,就因為我的原因把分丟了,她挺心疼的,她就跟我語氣不是很好。

  解説:因為自己的失誤給女兒丟了分,呂萍心裏也挺難受,然而當女兒埋怨自己的時候,呂萍覺得,應該讓女兒學會體諒別人,學會寬容,不能把別人的關愛都當成理所當然。

  呂萍:我也是不願意給你寫錯的,但是沒有辦法,我已經給你寫錯了,那你怎麼辦,下次我注意就得了吧,你不能怨我,因為別的孩子年齡和我一樣年齡,管的吃管什麼就可以了。就把她生活料理很好,我呢,就這個年齡,我還得幫著你去做這些事情,我不辛苦嗎,我是為了誰,我不都是為了你嘛。

  解説:事情過後,文惠也開始體諒媽媽的苦心,也明白了自己那樣做是不對的,儘管在以後的考試裏,媽媽還是會出一些小錯,但是,文惠再也不去埋怨媽媽了。

  呂萍:這次我接她的時候,她就很高興了,可高興了,我告訴你一個不高興的事,我説什麼事,她説這把你這數學,又圖給我畫那兒去了,那兒有圖啊,又丟了,又丟分了,挺樂的,我一看不像上次那樣的,帶有點埋怨我的口氣,這次可高興了。跟我這麼説,我就覺得她懂事了,

  解説:經過母女倆的共同努力,在文惠參加的第一個期末考試中,竇文惠竟然考出了全年級第一名的好成績,這個成績轟動了學校,誰都沒有想到一個雙目失明的女孩,竟然超過了所有的健全孩子。而面對女兒取得的成績,呂萍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表現出異常的興奮。

  呂萍:我倒沒覺得有什麼了不起,我只是覺得就是説,證明就她來講,就不是説像人們所説的,就不可能學好,也就説明了一點,她不比別人差。

  解説:然而文惠心裏清楚,她能夠有今天這樣的成績,與媽媽的辛苦付出是分不開的。

  同期:竇文惠

  媽媽是一個很有毅力的人,她培養我也要有毅力,而且要學什麼東西不能半途而廢。

  解説:對於媽媽呂萍,竇文惠熟悉的只有聲音,因為她只在兩歲之前見過自己的媽媽,現在她已經記不清呂萍的樣子了,但是她告訴我們,在她的心裏有這樣幾個詞語可以用來形容她的媽媽。

  竇文惠:很偉大,很慈祥,很善良,也很細心。

  解説:呂萍實現了自己向命運的宣言,她不僅成為女兒的眼睛,而且用堅強和信念照亮了女兒的心靈,引導著女兒的前程。

  主持人:在採訪中我們得知,其實,竇文惠創造的奇跡還不止這些,她還在全省殘疾人運動會上奪得了兩枚游泳金牌,在全國殘運會上奪得銀牌。現在,竇文惠最大的願望就是在一年半之後的高考中考出好成績,實現自己的大學夢想。呂萍也告訴我們,不論多苦多累,她一定要幫女兒實現這個夢想,她還説,只要自己的健康允許,她就要幫助女兒在求學的道路上實現更高更遠的理想。讓我們真誠祝願這對母女能夠夢想成真。

(編輯:英子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