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播出節目

國學走進課堂之後(11月10日播出,編導:周柏欽,殷波)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10日 15:15

  主持人:您好, 觀眾朋友,歡迎收看我們今天的節目,我是曉輝。在學校裏兩個小孩發生一些小矛盾,鬧一些小彆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遇到這樣的情況,可能很多孩子首先想到的就是告老師、 告家長,讓他們幫助解決,而有的孩子可能還會因此大動拳腳。但是下面這兩個小朋友他們解決矛盾的方法非常的特別,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有一次 ,媽媽送給我一個音樂盒,是當作我的生日禮物,它非常精緻 漂亮,我把它帶到學校,很多同學都很喜歡,特別是我的同桌王麗君。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我就偷偷地把音樂盒放到書包裏面。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我就懷疑是王麗君偷的,那時候我就對她有很多怨恨。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後來我學了《弟子規》裏面的一句話: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我想郭穗賢她應該很傷心。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當王麗君把音樂盒還給我的時候,我心裏還有很多疙瘩解不開,後來我想起老師教給我們《弟子規》裏的一句話:過能改 歸於無 ,也就是説,一個人如果有過錯,能夠及時糾正,我們還是應該原諒他的。

  主持人:剛才這兩個小女孩説的“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和“過能改 歸於無”都是出自我手中的這一本《弟子規》,您不要小看了這本書,在古代它可是我國儒家啟蒙的經典內容,當然,到了今天可能大多數的人連聽都沒有聽説過《弟子規》了,剛才這兩個小女孩能夠把經典名句信手拈來,運用到實踐當中很不簡單。可這還不是最厲害的,他們所在的深圳市鳳光小學那裏可真的是高手如雲。

  學生唱: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怡吾色,柔吾聲。

  解説:這是深圳市羅湖區鳳光小學的同學們每天早操前的誦讀會,現在全校1600多名學生,人人都會唱《弟子規》,而很多學生講起《弟子規》來,説的是頭頭是道。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我在《弟子規》感受最深的一句就是:事雖小 、勿擅為。這個意思就是事情雖然小但也不要亂做。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它的意思就是説,親人有病了要先給他買藥吃,而且要日日夜夜守著他不能離開。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需順承,它的意思就是説,父母教育我們我們應該去認真地聽,父母責怪我們我們應該去接受,而且應該及時地改正。

  解説:這是每週兩節的詩文誦讀課,每節課上最受同學們歡迎的就是搶背古詩文的比賽。

  老師:下面我們來一個搶背古詩的活動,我來説題目看哪個小朋友會背的馬上舉手,《陶者》。

  學生:盡門前土 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 鱗鱗居大廈

  老師:棒極了, 下一首《遊子吟》。

  學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深圳市鳳光小學老師 劉晶:非常多的孩子很喜歡背古詩,他們在課堂上20分鐘滿足不了他們,都跑到辦公室裏面或者是在路上碰見了就問老師,能不能找你背古詩。有些孩子説一口氣背那麼五 六首,我們問為什麼?他説 ,因為有時候老師很難等,才那麼一次所以他一口氣要把五 六首古詩背下來。

  解説:下了課,我們果然在辦公室中遇到了來找老師背古詩的同學。

  主持人:剛才同學們找老師背完古詩以後,老師都會在這張記錄卡上記下他們的成績並且獎給他們小紅花。這個小紅花有什麼用呢?鳳光小學有這樣一個規定:同學每得到十朵小紅花就可以換一面小紅旗,每十面小紅旗呢,就可以換一個小鳳凰。等積累夠了十個小鳳凰的時候呢,就可以得到學校的最高獎金鳳凰獎章。學校在鼓勵學生背誦古文上真的是想了很多的辦法,那麼鳳光小學究竟是怎麼想起來要這麼做的呢?

  解説:鳳光小學由於地處外來打工者的聚集地,80%以上的孩子都來自於打工者家庭,每次開家長會的時候,很多家長穿著拖鞋甚至穿著睡衣來到學校,而學校的紀律混亂更是讓剛剛到校的鄧小華校長憂心忡忡。

  深圳市鳳光小學校長 鄧小華:當時我就感覺到為什麼這些孩子同學之間喜歡打鬧,有的時候特別是動不動他就可能會拿著小刀,拿著石頭去打同學,而且經常去敲詐同學,動不動拿刀,那麼我覺得為什麼我們的這個教育的過程當中是不是存在一些問題。

  解説:鄧校長想到在學生的德育教育上尋找突破口,而在教材的選擇上,曾經做過多年語文教師的鄧小華想到了我國古代經典中那些教人禮儀,引人向善的內容。2001年初,鄧小華在一次辦公會議上提出了在全校開設《國學》課程的設想,但沒有想到的是,這一設想遭到了很多老師的極力反對。

  深圳市鳳光小學副校長 溫永進:當時在校長推行國學教育的時候,我是很反對的。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很多老師很多家長都認為這個國學教育它本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復古,所以我就要求校長在我們班裏面不要開展。

  深圳市鳳光小學校長 鄧小華:那麼這種情況怎麼辦呢?我當時就採取了各種的手段,第一給老師做通工作,我讓孩子們讀了以後,我們搞一個實驗班。我説你們做一做看,咱們做一個實驗班,咱們從小一點開始做,做得試試看,他到底讀了半年以後他有什麼個效果。

  解説:半年的時間過去了,發生在實驗班同學們身上的變化,讓所有老師都感到十分意外。

  深圳市鳳光小學副校長 溫永進:包括他的行為、禮儀,還有他的説話,還有他的閱讀能力都有很大提高。那麼,我就看到其他班的同學這樣,那我也偷偷地嘗試。

  解説:像溫老師一樣,很多班主任要求在自己的班級開設古詩文誦讀課程,他們還利用學校的每個角落,為學生營造背誦古詩文的環境。有人誇張地説,鳳光小學就像一本隨處可讀的經典大書。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這個詩是校長叫一些工人貼上去的,叫我們有時間的時候、課餘時間就拿它來背一下,然後自己背熟了就到老師那邊去背,然後背熟了的話,老師覺得可以了就獎你一朵小紅花。這個紅色的東西就是表示紅花的意思,獎多少朵。

  解説:像這樣挂在墻上的古詩詞有幾百首,而我國歷代名人的精闢言論,在學校裏也是隨處可見。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記者:它是誰寫的?是什麼意思呢?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是唐太宗説的,它的意思就是説,把君比喻成船舟,把百姓比喻成水。水能載舟的意思就是,如果那個君主是個仁君,那麼人民就擁戴他;亦能覆舟的意思就是説,如果那個君主是個暴君,或者是個昏君,人們就要推翻他。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這是司馬遷寫的。它的意思就是説,人是難逃一死的,人是肯定有生有死,死有重於泰山,就是説,死有時候非常重要,死有時候卻輕於鴻毛,不是很重要的那些人,有些壞人那些(東西)就輕於鴻毛。

  解説:儘管孩子們對這些詩詞的理解並不是那麼準確,但他們在這種濃濃的文化氛圍裏,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熏陶。

  主持人:我手上拿的這三本書就是鳳光小學的國學課本,他們和我們經常所看到的教材有著非常的不同。您看,這一年級二年級(用的)這本書叫《國學隨身聽》,三 四年級用的叫《國學脫口秀》,而這一本呢叫《國學帥呆了》,是給五 六年級的同學準備的。我們可以翻開書來看一下,它的每一頁除了古詩文和註釋之外,下面還有一幅可愛的卡通畫在這兒,另外,它還有一段與正文相關的兒歌或者是謎語,或者是趣聞。孩子們説,這樣既活潑又有趣的卡通畫,配上這種有趣的古詩文,讀起來確實要輕鬆許多。

  解説:鳳光小學誦讀經典的活動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深圳的一些報紙以《子曰詩云滿校園》、《搖頭晃腦誦讀之乎者也》為題報道了鳳光小學的國學教育活動,引發了不少市民特別是學生家長的質疑。質疑的焦點之一是,這種做法是不是一種復古。

  中國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少兒部副部長 王建明:包括社會,包括很多家長他不理解,認為是復古。因為它好像中國的之乎者也的東西,幾千年的東西,拿來我們大人都不懂,讓小孩子去讀去學。

  深圳市鳳光小學校長 鄧小華:所以每次當記者採訪我,我都千萬叮囑我們這不是復古。那我有幾個理由可以在這説,我們在做法上就不是這麼做的。第一,我這個是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的一個補充的校本課程,是整個課程的一個部分,另外一個是教學內容的一個補充,它在整個教學中它不是佔據著一個主要的地位,也不可能佔用很多的時間,這是一個;第二個,為什麼我強調不是復古,在我們學校我整個理念上來講,我們學校是一個開放性的,我在注重中國文化的,傳統的中國文化的學習當中,我們同樣重視科技教育,重視這個創新的培養,我也重視英語,我墻上有三百多首古詩,但是我的墻上同樣有這三四百句的英語。

  解説:對於鳳光小學的做法,學生家長質疑最多的另一個問題是,孩子們誦讀古代經典到底有沒有用處。

  深圳報業集團《晶報》記者 段安平:就是説,覺得學這樣的東西,可能會在目前小孩子需要學這麼多東西的情況下,尤其是功課負擔比較重的情況下,學這樣的東西,反而是耽誤了時間,又覺得沒什麼用處。

  解説:在鳳光小學二年級一班,我們認識了這樣一名學生,她叫楊子嶠。她的父母都是從外地來深圳的務工人員。

  記者:現在你一共能背多少首詩了?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 楊子嶠:250首。

  記者:裏邊最難的一首是什麼呀?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 楊子嶠:就是《將進酒》。

  解説:楊子嶠不僅會熟練地背誦200多首古詩文,她還常常在自己的日記和作文中引用甚至改編古詩。她向我們展示了她寫的一篇題為《我愛學校的水池》的作文,在作文中,她活用了唐代杜甫的詩。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 楊子嶠:《我愛學校的水池》,我們學校有一個造型奇特、景色優美的水池,。池裏的水清澈見底我們學校不但水池奇特、漂亮,而且到處都有鮮花,就像杜甫的一首唐詩,鳳光小學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這些美麗的風景為學校增添了勃勃生機。

  解説:楊子嶠的媽媽説,女兒還經常把在學校學到的古詩詞帶回家中教給父母,並且運用到生活當中。

  楊子嶠的媽媽:就是説星期六星期天沒有上學,就帶她出去熱身、爬山,我們後面就有個鳳凰山,她上了山頂上以後,幾個小孩都在那裏玩,她玩了一會兒,她就跑到我跟前,她説:媽媽我在這裡玩,我就想起了一首唐詩。我説什麼唐詩呢?她説就是《望岳》,上面的什麼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我説這是什麼意思呢?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 楊子嶠:會當淩絕頂,就是爬了很久仍然不會累,爬上山頂了以後,我看見那山大小排列著,好像群山都圍在一起,很壯觀,所以我才想到這兩句詩的。

  解説:在家長眼中,孩子們最大的變化,還是他們通過學習古文經典,變得更懂事,更孝順了。

  學生家長:平時我在家做飯什麼的,他就有時候過來,他説,媽媽你辛苦了,我幫你搞菜呀什麼的,我幫你做。

  學生家長:從背誦經典以來,他就知道了,他説:我要孝敬姥姥,姥姥您坐那兒休息一會兒,我給您按摩按摩吧,兩個小手就給我按摩這個肩胛。

  解説:徐史梁是鳳光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他的調皮和任性在學校裏曾經是出了名的。

  徐史梁的媽媽:深圳這邊冬天的話是比較冷,因為它沒有暖氣,有一天晚上,兒子突然説:“媽媽,我幫您暖被窩。”

  深圳市鳳光小學學生 徐史梁:我告訴媽媽,《三字經》裏面有一個句子説,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徐史梁的媽媽:他就説,媽媽,冬天要讓父母長輩暖和,夏天讓父母要涼爽,這是我們應該孝敬父母的。

  解説:孩子們的身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而出乎鄧小華校長預料的是,孩子們的這些變化也在影響著他們的家長。

  深圳市鳳光小學校長 鄧小華:第一點,我的孩子就是懂禮貌了、 懂事了,同學之間打鬧得少了,知道穿著要講究得體,這是我剛來這個學校是不可能的。那麼通過這以後,孩子影響了家庭,我們現在開家長會的時候,我們家長, 我只要説咱們開會,家長首先把手機關了,那是絕對不會抽煙,也不會穿拖鞋,更沒有穿睡衣的進來。

  解説:雖然鳳光小學的國學教育在試行了兩年後初見成效,但社會上對它的質疑也一直沒有停止過,為此,深圳報業集團旗下的《晶報》在2004年初開闢專欄在市民中開展了一場為期六個月的大討論。通過激烈的討論,市民們逐漸形成了較為一致的看法。

  深圳報業集團《晶報》記者 段安平:家長就談出他自己的一些道理,有些家長就説: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説,好像一個人他的肚裏有了這些詩篇什麼的,他的氣質、他的修養就不一樣,一個人的氣質修養,不是靠你的分數就能培養出來的。

  解説:在採訪中,專家告訴我們,之所以讓孩子們現在背誦大量的古文經典,就是要趁孩子3到13歲這一段記憶力最好的時期,讓他們多儲備這些流傳了幾千年的人生智慧,即便現在不能全部理解也沒有關係,因為他們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像牛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消化吸收這些精神食糧,從而終身受益。

  主持人:目前,國學教育已經成為鳳光小學的一大辦學特色,而深圳一共有100多所中小學加入到了誦讀古代詩文活動當中來了。經典誦讀已經成為深圳市中小學德育教育中一道非常亮麗的風景。

  現場同期:有一天,項橐見到孔子説:聽説孔先生很有學問,特來求教。孔子笑著説:請講。項橐一聽咯咯一笑,晃著腦袋説:不對不對,井水沒有魚,螢火沒有煙,枯樹沒有葉,雪花沒有枝。孔子一聽,嘆口氣説:後生可畏,老夫願拜你為師。就這樣項橐就成了孔子的師傅。

  主持人:剛才這兩個小同學講的呢是《論語》中孔子的故事。在我們很多人的頭腦中,孔子 孟子 四書 五經這些名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封建、腐朽的象徵,而事實上,在古代經典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目前教育部並沒有把《四書、《五經》納入教學大綱,而對於到底該不該讓孩子讀、該讓孩子怎麼讀的問題在專家和學者當中呢,也一直存在著一些爭論。

  解説:反對讓小學生誦讀古代經典的人,擔心古詩文的糟粕會對這些毫無分辨能力的孩子産生負面影響。前《瞭望》雜誌的副主編陳四益先生,在他的《呆是不呆》一書中提到,聖人的書當然是要讀的,但一定要會讀,所謂會,就是不要跪著讀,以為聖人的話句句是真理。

  原《瞭望》雜誌的副主編 陳四益:因為儒家是講嚴格的等級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上就是皇上,臣子就是臣子,父親就是父親,兒子就是兒子,這個界限要劃得很分明,你是不能夠逾越的。你説今天我來批評一下皇上行不行呀?不能,只能諫。只能給皇上提建議,建議皇上接受不接受?皇上一發脾氣了,把你殺了,殺了以後還得謝恩。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周思源:它這個以嚴格的等級來規範人們的言行,那麼,當然了,它在教育下一代的過程當中,首先要灌輸的就是這種思想,那麼這種嚴格的等級觀念,它對人性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束縛,它不利於青少年人格的發展。

  解説: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之所以推崇“君臣父子”、“三從四德”這些儒家思想是因為封建統治的需要。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提倡科學和民主、反對儒家傳統道德為口號,興起了白話文運動,人們才逐漸擺脫儒家思想的種種禁錮。到了今天,一個世紀的時間過去了,我們在對待這些傳統文化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

  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郭齊家:我們經過了一百年,中國文化,中國這個革命一百年,把古代拋棄了,把古人的東西拋棄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慢慢地把古代越拋越多,越拋越多,拋到最後大家一看,拋得過了頭了。就像黑格爾説的,我們給孩子洗澡,本來是讓孩子健康,結果洗澡水很臟,我們就潑洗澡水一起把孩子也潑掉了,我們的毛病就在這兒。

  解説:郭齊家先生是中華孔子學會的副會長。這些年,他一直在積極倡導國學啟蒙和經典誦讀活動。他認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就是八個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郭齊家:我們要弘揚我們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我們要學習西方和其他國家民族的優秀文化,讓各個民族的優秀文化都充斥我們兒童的心田,都成為他們非常富有營養的有價值的養料,那我們孩子就很健康,每一個孩子健康了,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未來就有希望了。

  主持人:為了了解青少年誦讀經典的情況,我們查閱了很多的資料,其中和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相關的信息有很多。比如今年二月份,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決議,前不久,中宣部、教育部又制定了《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實施綱要》,其中都提到了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和重塑民族精神的關係。深圳市100多所中小學的誦讀經典活動證明了:只要孩子們感興趣,對於他們的成長有積極的影響,誦讀民族傳統經典就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好了,觀眾朋友,我們今天的節目到這兒就全部結束了,非常感謝您的收看,我是曉輝,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編輯:英子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