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當代教育 > 正文

《一代名師與世界文化遺産系列之二——劉海粟筆下的黃山》(6月29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5日 11:39)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收看《當代教育》的系列節目《一代名師與世界文化遺産》,我國著名的黃山是在1990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其中呢它是世界文化與自然的雙重遺産,那今天我們要跟大家講的就是一代名師劉海粟與黃山的不解之緣。

  黃山位於中國安徽省南部,自古以雄奇、險峻、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人文文化積澱聞名於世。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的一句經典名言“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更使黃山聲名遠播,確立了它在中國眾多名山中超然不凡的地位。從盛唐到當代1300多年間,無數文人墨客流連於此,眾多傳世佳作更為黃山之美增添了無盡的神韻。從1921年到1988年,當代繪畫大師劉海粟先後10次登臨黃山,以黃山為題,滿含激情,創作了一幅幅或大氣磅薄、或明快秀麗、或凝重簡約、或氣韻悠長的藝術珍品。他還把自己幾十年以黃山為師為友的藝術感悟和不解情緣盡書筆墨,撰寫了《黃山談藝錄》,並在許多外事交往活動和黃山申報世界遺産的過程中不遺餘力,大力宣傳黃山,頌揚黃山,做出了重大貢獻。一代名師劉海粟與黃山也結下了不解之緣。

  主持人:好,剛才我們跟大家一塊看了這段短片,一提起這個大師劉海粟,很多人都會想起劉海粟十上黃山的經歷,的確,黃山確實是賦予了大師劉海粟很多藝術靈感,但同時呢,劉海粟的畫也讓黃山更大地得以揚名,今天在我們演播室當中呢,我們特別請來了劉海粟先生的小女兒劉蟾女士,你好,歡迎您,另外一位就是南京藝術學院的教授,著名美術評論家,也是劉海粟先生的弟子丁濤,歡迎您,丁濤老師,你好。兩位對於劉海粟肯定都是十分熟悉了,我想問兩位,劉先生當初是怎麼跟黃山結下不解之緣的?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丁濤:

  因為劉海粟先生這個性格是勇於創造的,過去郭沫若先生曾經給他講,叫“藝術叛徒膽量大,別開蹊徑作奇畫”,古人,特別是清代一些有名的畫家,都畫過黃山,而且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劉海粟先生作為一代大師,他當然也想較量一番,

  也要畫。

  劉海粟小女兒 劉蟾:

  他以前也收藏就是明末清初的這些大畫家,像石濤,漸江,梅青,他們都是畫黃山出名的,所以他對這個黃山也就是比較感興趣。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丁濤:

  待到1921年到黃山去畫,這是第一次,不去不知道,一去嚇一跳,這麼美,了不得地美,黃山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劉海粟先生,黃山的魅力深深打動了他,好像一見鍾情,於是就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用近七十年的時間來畫黃山,忠貞不渝來畫黃山,因為黃山是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黃山就是熱愛祖國,它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情懷,促使他去表達黃山,而黃山呢,第一絕就是奇松,所以松樹在他的作品當中畫得很多。

  奇松、怪石、雲海號稱黃山三絕,也是劉海粟先生描繪黃山的經典題材,尤其是黃山松,可以説是他的最愛。黃山松的奇絕、黃山松的偉岸、黃山松的蒼勁、黃山松的蓬勃在他的筆下描繪得酣暢淋漓,盡顯風姿。劉海粟先生自己説:松,可算是黃山之花,瘠薄的土地鍛鍊了它們的生命力。松,是信念的歌手,大風時高唱,小風時曼吟,雪打時銀花滿樹,霧滌蕩綠光可人。對人無所索取,只供人以美感、木材燒柴、品格可謂最崇高的。正是這種對松的品格的敬仰,使的劉海粟先生在畫松的創作上格外投入。三畫孔雀松、六畫黑虎松都傳為佳話。

  主持人:那説到劉海粟先生當年畫松樹,據説那時候呢很癡迷,在畫一棵同樣的松樹能夠畫好多次。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丁濤:

  黑虎松畫了六次,當然我其中有一次是看他畫的。

  主持人:有一次您是在現場,第八上黃山,在旁邊看到他畫的。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丁濤:


  他這個黑虎松呢,在黃山的一個傳説是這一棵松樹上,曾經有黑虎上去過,這是一,第二呢它長得像黑虎,那個姿態是很雄健,像舞蹈大劈叉,一下叉開,既美又有力度,因為中國畫的畫松樹,這個松是這樣這樣這樣,一點一點畫的,他不這樣,他改變了,他一片一片畫,把松針的那個大的姿態畫出來了,絕對不拘泥于形式,對,這樣才能在藝術上向創造性邁進,所以一畫畫出來,他把精神抓到了,而且題了很長一段的題跋,其中有一句我記得,是松乎松乎與爾同呼吸,松啊松樹啊我跟你一起在呼吸,可見他畫松樹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是松樹,還是松樹就是我自己,情感達到了,融為一體,所以這棵松樹就很富有感染的力量。

  主持人:劉蟾女士,我們知道您是劉海粟先生惟一的一個還繼續作畫的女兒,是吧?

  劉海粟小女兒 劉蟾:

  應該是這樣講,是的。

  主持人:所以説我不知道,在您的記憶當中,有沒有父親畫松樹的那種影子?

  劉海粟小女兒 劉蟾:


  那是太熟了,因為我常看他畫松,所以呢,我開始學畫就是畫松,第一就是説,你要學畫,必須要使自己的人格各方面都要像松樹一樣,因為我父親教導我們,做人就是用藝術熏陶我們,他有這麼一個故事,那是很感動人的,孔雀松呢 他畫了三次,就是在八上黃山的時候,就畫了兩次,它這個松在清涼潭的石腳邊,盤在那裏的,那麼底下就是萬丈深淵了,它的一個左大枝就給雷劈掉了,就是已經枯死了,但是它的右大枝呢,就是説不斷地爆發出分枝出來,這個長長的像手一樣的,就是一直往深淵底下伸張出去,這個姿態是很美的,就像孔雀開屏一樣的,所以我父親對它特別有感情,他覺得這個松就是代表黃山的精神,我父親就是從他不同的角度在表現它的美,就是説它的光是從後面打過來的,就表現了它很崢嶸倔強的,就是他從正面的光進去看,這個姿態又是很美的,就像孔雀開屏一樣,後來到十上黃山的時候,他還是去寫生的時候,突然發覺這兩枝松沒有了,他覺得只有兩個枯樹的樁,就是已經給人家鋸掉了,他覺得很心疼的,他説這個松,在黃山的松枯死,那是自然規律,但是它的精神是不朽的,它的正氣長存,它這個枯死的時候還有它的姿態,還是那麼挺立在那裏的,即使被雷劈了之後,

  它那一半還是那樣堅強地長,他説現在科學這麼發達,也沒有辦法再挽救它,沒有就是沒有了,後來黃山市的市長去看他的時候,他就跟市長他們説,你們要保護黃山的一草一木,它們都是經過上百年、上千年的斷代才成為這樣的。以後呢,就是一直在發展旅遊的時候,還是要注意在這個方面的保護。


  黃山的大氣與壯美使劉海粟先生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在創作上不斷達到新的境界。其中劉海粟先生融會中西技法的大潑墨大潑彩的藝術特色,就是在十上黃山的過程中不斷得以開闊視野、陶冶心靈,逐步發展和完善而成的。群峰挺拔、蒼松傲岸、雲濤磅薄、霞光萬丈,黃山的每個部分、一草一木和他胸中的創作意境已然是靈犀相通,融為一體了。丹青潑灑之處,黃山美景無不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主持人:一説起劉先生的作品,很多人都會談到劉海粟先生的大潑墨大潑彩的這種技法。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丁濤:

  黃山的變化決定了劉海粟先生潑彩潑墨大與力的變化,所以黃山給他的創作是一個啟發,是一個促進,是一個奉獻。

  劉海粟小女兒 劉蟾:

  這個大潑墨是厲害,完全就是把黃山的精神給抓住了,他已經不是追求什麼用筆,用什麼彩,他就追求那個精神了,他一上黃山,他説他就是思潮停不下來,血在奔騰,他的手停不下來,就是覺得有很多很多東西要把它倒出來,就像潑彩潑墨一樣,來不及,他畫畫常常是來不及,又是水,又是筆,又是什麼,但是他是胸有成竹,創作的慾望難以抑制。

  主持人 :

  在劉海粟先生的眾多大潑墨大潑彩的這些作品當中,最具典型色彩的作品是什麼?

  劉海粟小女兒 劉蟾:

  太多了,比如説他在一九七幾年的時候,他根本就沒有上過黃山,就是從1954年開始,以後一直到1980年,第六次,六上到七上 26年,六上黃山和七上黃山之間要差26年,經歷了26年的時間,但是,他腦子裏時時就是五十年以前對於黃山的了解,很透徹,從早太陽沒出來,他就去看太陽出來的情況,怎麼樣,完了又看日落的情況怎麼樣,這個顏色怎麼上,他已經牢牢記在心裏,所以他在一九七幾年根本沒有上黃山的時候,有一次是在家裏,下大雨,雷陣雨,這個雷劈的霹雷聲,他突然想去,他要畫一個天都峰,就是天都峰雷雨,這個就是大潑墨了,很簡單的,底下有一點松,上面是一個天都峰,很模模糊糊的,但是這個雲好像在翻騰一樣的,他就是什麼,就是水倒,我在看的時候,這個成張紙,

  都是在水裏一樣的,完了以後呢,就是哪加一點墨,哪深,哪淺的,已經是非常自如,就是表達黃山的精神氣概,氣概大的不得了。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丁濤:

  他的作畫,一是對景、寫生、創作,二是離開景在家裏創作,這個相隔的26年呢,他所畫的黃山,帶有對老朋友回憶寫照,帶有理想的寫照,比如説《曙光普照乾坤》,你説是畫的黃山哪一個角,都沒有,但是都是,一看就曉得這是黃山,那麼這樣呢,等於劉先生把黃山的神和魂已經抓到了,神韻他抓到了。

  劉海粟小女兒 劉蟾:

  其實我父親到最後,他的所謂大潑彩大潑墨就是表現他對祖國的愛,他到後來就一直説,我這麼大的年紀,我就是要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他就是把黃山的大多數作品拿出去展覽,去德國,去台灣、新加坡,尤其是去法國和日本,他送的禮品都是以黃山為主,就是他是説,這個黃山就是中國人的特殊的一種民族的精神,他要弘揚這種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就是到最後,他就昇華到這個境界。

  對黃山的癡愛多次身臨其境的潛心創作,使劉海粟先生形成了一種深深的黃山情結。黃山已經融入了它的腦海、融入了他的心靈、融入了他的生命。從1954年六上黃山到1980年7上黃山,中間間隔25年,而這期間他仍然創作了大量的關於黃山的藝術佳品,在為人民大會堂繪製黃山獅子林時他採用的大潑墨技法,遠山、雲海、松濤層次分明,一氣呵成,令人拍案叫絕。當有人問他,為什麼多年沒有上黃山還能畫的這樣逼真、這樣壯美的時候,劉海粟先生這樣回答説,這座寶山在我心中一直是有生命的東西,我不斷的用愛來滋養著他,正如他長期用堅定的信念勉慰著。劉海粟與黃山是如此的密不可分、情不可舍,在7上黃山之後他由衷地發出心中的感嘆:昔日黃山是我師,今日黃山是我友。

  主持人 :劉海粟先生曾經説過這樣一段話,“昔日黃山是我師,今日黃山是我友”,什麼意思?我們怎麼理解?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丁濤:

  所謂拜為老師,黃山當中的松、石、雲、水,對於中國畫的筆墨,對於某些油畫的表現很適合,啟發了他,今日我是黃山友,他是這樣説的,從熟悉黃山,向黃山學習,到了很了解黃山,與黃山交流,並且變成一個朋友的關係,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怎麼畫他都很美。

  劉海粟小女兒 劉蟾:

  他畫,他是隨機應變的,有一次下雨天,濛濛雨的時候,他突然説,我要出去畫,學生説這個濛濛雨,你不好畫,這個畫紙會打濕的,他不管,他説我要出去畫,畫那個望仙峰,好,那麼就去畫,真的畫出來的時候,有種迷迷霧霧的感覺,挺好的,但是黃山呢,也是很調皮,你今天又來拜我師,要做我的朋友,我也要試試看,你夠不夠資格做我的朋友,它的天突然晴朗了,這個雲翻騰起來了,

  那怎麼辦呢?又是一個景色,照理人家就會換一張紙再來畫一畫,是不是,他不管,把邊上的水,水墨缸裏的水就往上倒,就是濃墨就往上倒,完了以後他很得意,我今天就是要跟黃山較量一下,跟自然較量一下,跟我自己較量一下,完了,這個畫幹了以後,真的是不得了,這個雲霧吞吐的厲害,完全就是把這個精神

  表達出來了。

  主持人 :


  有時候我們聽到劉海粟先生的這個與黃山的故事,我們就想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那種融合,真的是可以互相鼓勵,互為作用的,對,我聽説劉老先生當初也曾經有一個病重的階段,而在那個期間呢,恰恰是黃山那個精神又再一次鼓勵了他。

  劉海粟小女兒 劉蟾:

  他中風兩次,一次就是1958年,這個中風很厲害,基本上就是半邊癱瘓,那時候我還很小,差不多才就是八九歲的樣子,但是呢,我就是常在我家的廳裏,以前我爸的書房裏,常常看到我爸挂的畫的五大夫,也是松樹,那麼我就跟我爸説,我説爸,我覺得你畫的松樹很特別,很好看,這個姿態是怎麼一回事啊,他就告訴我,這個松樹它是成長在石縫裏,很艱難的時候,它還是挺立的,它的品格還是很崇高的,那時候我小,他也不會跟我説很複雜的道理,他就是跟我這麼説,我説爸,那你以後是不是還能夠畫松樹給我看呢?那他説,可以,我一定會,而且我以後我還會畫更多的松樹,我還要上黃山,去畫更美的松樹,這就是説, 他腦子裏就是跟松樹堅強的意志、毅力都聯絡起來了,後來就慢慢地加上醫療,加上他不斷地下工夫克服那個困難,他是後來才開始拿筆起來,漸漸恢復,逐漸逐漸地恢復,就是後來他在1963年又中風的時候,我就有信心,我覺得我父親

  一定會很快好起來。

  1958年,劉海粟先生患了中風,在治療康復和恢復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黃山成為劉海粟重要的精神支柱,他回憶説,在這段艱辛的日子裏,黃山不斷出現在我的夢中,我像懷念親人一樣懷念特,從夢裏的松韻泉鳴聲中,聽出它的鼓勵與召喚。在黃山談藝錄中,它真實地記錄了以黃山為目標、頑強鍛鍊、恢復創作的艱辛歷程。“走十步,畫十筆,到了苦竹溪。走百步,畫一百根線,到了桃花溪。走二百步不到,畫150條線不累。到了仙人指路,揮灑自如,那是天都封頂,我精神進軍的目標。”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60年冬天,它終於又可以揮筆畫黃山了。出院時她給醫院畫了一幅黃山作為畢業論文。劉海粟由衷地説:敬愛的黃山,我怎能不感激你。

  主持人:我聽説劉海粟先生在十上黃山的時候,那個時候年事已高,已經93歲高齡了,九十三歲,當時您母親也勸他説要注意身體。

  劉海粟小女兒 劉蟾:

  在住的地方,我媽媽就是希望他能休息一下,他不願意,他説我來了就是要工作的,我一看到這個黃山就會激動起來,他説坐不住的,坐不住,他説我一定要出去畫。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丁濤:

  劉海粟先生這麼一個高齡,能夠十次到黃山去作畫,人類的奇跡。

  劉海粟小女兒 劉蟾:

  十上黃山以後,他去台灣展覽的時候,就是大批的黃山的作品去展覽,而且他對台灣同胞説,這是中國人的驕傲,這個黃山就是世界上第一的,我去看了好多山,他説我看了這個黃山,不看阿爾卑斯山,看了黃山,不看富士山,這就是中國人的驕傲。

  主持人:

  應該説劉海粟先生這一生除了作畫以外,真的是對黃山的本身宣傳很大。

  劉海粟小女兒 劉蟾:

  就像我去年,我上黃山的時候,我在一個小攤買水喝,後來看到一個小的明信片,我説蠻好看,那個小販跟我説,我們有一個老畫家,他93歲了還十上黃山,他不得了,他説在我們黃山的人的心裏,都永遠感激他,因為他對於宣傳黃山做到很大的作用。1987年開政協會議的時候,對建設開發世界公園黃山,他是絕對支持的,他説這個黃山的確是世界上很奇特的一個山,是中國有特色的一個世界公園,他堅決支持要開發這個世界公園,並且題了字,他説我要揚中華大好江山,激愛國豪情。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丁濤:


  他是黃山情結,在劉海粟誕辰100年慶祝活動的時候,他講過,我一生追求真、善、美,我是十上黃山,還要十一上黃山,這個話就説明,黃山已經是他真、 善、美追求的一個載體,構成他整個一生創作當中的一個閃光點。

  主持人:好,非常感謝兩位嘉賓,其實在聽了一代大師劉海粟先生跟黃山的不解之緣之後,很多人可能會給我們一種啟示,這種啟示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共融、互通,甚至是相互的一種作用,帶給我們的一種力量,我們更沒有理由不去熱愛我們身邊的大自然和保護我們的大自然,在這裡我們再次感謝兩位嘉賓,也感謝觀眾朋友收看我們這期節目,讓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責編:英子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