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播出節目

她迷失在青春期(2004年2月19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5日 11:11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歡迎收看《當代教育》,最近我們欄目經常接到觀眾的電話,説自己的孩子心理上出現了問題,問應該怎麼解決。根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中學生當中有30%存在心理問題,而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佔到了15%,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為此我們精心製作了系列節目“學習的煩惱”,希望能夠給那些家長們提供一些幫助。今天我們播出的第一集就是因為一位家長的電話引起的,她説自己的女兒李鳳琴出走了,那麼李鳳琴為什麼出走?出走的背後又有哪些問題呢?

  解説:今年14歲的李鳳琴,是河南省某縣重點高中的一名普通學生,2003年12月10日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講是一個平常的日子,而對於李鳳琴來講,也許是她終生難忘的一天,就在這一天,她離開了她的學校,她的班級,她的老師以及與她朝夕相處的同學。那麼是什麼原因會使她離校出走呢?據李鳳琴説,12月10日那天,她初中時的好友丹丹,到學校來找她,被老師發現了,學校規定外校學生是不能進入學校的,於是老師批評了她。

  李鳳琴:我就跟他保證不讓那女同學再去找我了,我又叫我們班主任保證,不讓他把這事告訴我媽,我們班主任他同意了。第二天我爸去的時候,她問了我一句,我就知道是我們班主任肯定跟我媽説了,我們班主任他不守諾言,我就非常氣憤,晚上就寫了一封信然後就走了。

  李鳳琴在信中寫道:老師你知道嗎?我沒有朋友,丹丹是我惟一的朋友,我媽反對我和她來往,你這一個電話,就是破壞了我和她之間的友誼。老師你知道你是多麼殘忍嗎?我走了,別找我,再見了!

  解説:難道李鳳琴的出走就是怪老師的不守諾言,怕父母的責備,以及怕失去好友這麼簡單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找到了至今還在家中未能返校李鳳琴。

  李鳳琴:你可以看看我手上刺的字,就是有的時候我恨他們,我就在我的這上面刻字。就是我恨他們的時候,我沒辦法,就是我尋找一種刺激來麻木我自己,我就用小刀在這上面刺字。

  解説:李鳳琴説的他們到底指的是誰,為什麼又對他們懷有如此深刻的恨呢?事情的起因要從初三的一堂物理課上説起。

  李鳳琴:物理課上,我們班同學吐了,我們班主任就讓我去外面給他搓土墊住,然後就是我在班級裏,那時候就是自己第一次月經嘛,然後就褲子濕了,回來的時候,我們班的那幾個男生就看見了,看見之後,下課之後他們就開始議論。

  解説:李鳳琴的第一次月經,就是在這種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來臨了,這對於成年人來講,會認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對於缺乏青春期知識的李鳳琴來説,這無疑是一件非常出醜的事情,而男同學的議論,就更加讓她在心理上難以承受。

  李鳳琴:就是從那件事發生之後,然後就開始自閉了。

  解説:這種自閉的心理,使本來就性格內向不愛説話的她,沒有了與同學交流的勇氣,於是她和周圍同學的關係就更加疏遠了。升入高中以後,事情的發展愈演愈烈,她感到男同學的嘲笑之聲,在她的周圍時常響起。

  李鳳琴:我感覺周圍的同學都知道那件事,就是他們傳得可多了,我感覺就是周圍的同學都知道那件事,我就感覺那樣。

  解説:為了逃避,每次上課她總是在預備鈴響過之後才進班,她從不敢到食堂吃飯,每天自己到小賣部去買方便麵充饑。

  李鳳琴:就是在路上碰見他們,就是想躲著他們走,趕快逃。我怕見到他們,我怕他們嘲笑的目光,就是我看見就害怕。

  解説:於是這幾位男生,就成為了她仇恨的對象,孤獨和害怕也時時纏繞著她。她在自己的一篇日記中寫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了解我,也沒有人傾聽我的心聲,我是孤獨的,或許上帝註定要讓我在孤獨和仇恨中度過。每當我心靈空虛時,我就會尋找刺激麻痹我自己,我一口氣喝下兩瓶啤酒,我用刀子在手腕上刺字,當血液從我的身體內流出時,我並沒有感到疼痛,相反的,我感到有一種快感。

  渴望理解,需要朋友的她,卻又感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於是她想到了報復,李鳳琴説她這次出走的第一個目的就是報復那幾個男同學。

  主持人:那麼今天演播室參與話題討論的兩位嘉賓呢,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一位是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宗崇山老師,歡迎您。您好!這位是北京市心理諮詢所諮詢師張麗老師,歡迎您,您好!剛才我們看完這個片子,就看到李鳳琴因為一件這麼小的事情,她就離家出走了,那麼我們應該怎麼來看待她對待這個小事情的一些想法?

  張麗:剛才從這個片子裏面我們也看到,李鳳琴的出走的原因似乎是簡簡單單這一個小事,在背後隱藏著許多的她真正的原因,就像她説的讀初三的時候,第一次來例假表面上是這麼回事,實際上背後有很多。其實我們從這裡面我覺得最直接看到的呢,就是青春期的青少年,她在學校和家庭裏面,接受到的性教育很缺乏。

  宗春山:那麼這裡面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個她怎麼看待性的問題,就是説,我們就中國這個傳統的社會來講,普遍的家庭沒有把這個性作為很科學的、很正確的教育。一般來講都是回避的,特別是在農村更明顯,那麼這個明顯的背後呢,他不是説這件事情不能説,是因為他把性看成是一個骯髒的東西,就是沒有正視它。比如説李鳳琴,那麼她已經覺得這個例假是很骯髒的事情,性是很骯髒的事情,因此她本身對這個事情,就是見不得人的事情,所以一旦被別人發現了,她就覺得她已經不能忍受了。

  主持人:我怎麼才能去洗清這個東西。

  宗春山:對呀,這是她的問題吧,那麼接下來想,為什麼這麼多的男生會對她這個問題感興趣?這裡又涉及到一個問題,敏感問題,如果説大家不管是男生也好,女生也好,認為例假也好,月經也好,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一個人健康的標誌,這是很美好的事情。你還會去笑話人家嗎?你不會笑話人家雙眼皮了,對不對。只有認為你的事情是不應該的事情你才會去笑話,所以這一下子就反映出一個這個性的問題,一個大家對成年的關係問題,一個她對自我的認知的問題,她怎麼看待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大和小,實際上是取決於她的主觀判斷的問題。

  主持人:那麼出現這樣一件她認為不太光彩的事兒也好,她覺得再去跟同學之間交往,就更費勁了,所以她就自己就開始自閉的行為,對不對?

  宗春山:很顯然,她為什麼會請了一個丹丹來,而且還是一個外校的,就説明她沒有融入這個集體,沒有一個朋友。所以如果要把剛才這幾個問題,我們要給她歸納一下,實際上她的心理的這種健康水平,相對來説比較低的。

  張麗:如果在青春期之前,孩子得到了足夠的關注和愛護,她可能在這個時候,有思想準備,和她的應對這些尷尬的境地的時候,她可能會做得更好一些。

  主持人:那麼如果有一個好的環境,比如説我這麼一個班級,我有一個好的氛圍,那可能也就不會出現,這麼一個孤立的情況,是不是?

  張麗:就是北京的一個重點高中,女生和男生是同桌的,上課的時候,女生也是月經來了。月經來了以後,她也是事先沒有準備,結果褲子臟了,不但褲子臟了,連那個椅子全都臟了,這時候她發現了以後呢,她就掩飾,男孩子也發現了,發現了以後,這時候正好也是上課,老師就點那女生説你站起來,回答我這個問題,要討論一道題,這個女同學就遲疑,這個男同學立刻舉手,説老師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可以嗎?老師説那你來答吧。他站起來把問題答了,就避免了女生站起來,然後呢,然後一旦下課的時候,她趕緊找件衣服圍上了。我感覺這就是什麼,一個是她得到的適當的性教育,這是很正常的,再一個就是同學之間有愛心,互相關心和幫助。

  宗春山:至少這個男生不會説,我這樣做會導致女生對我的誤會,是不是?所以這兩者之間的心態都是很健康的,要是我,我也會這麼做,可惜我沒那個機會。但是我想是這樣,就是一個人進入青春期,她必須經過兩個階段,一個是疏遠期,這是很正常的,當她身體發生變化的時候,她會對自己和對他人産生一種自我認識,這個時候她開始區別我和他了。這個時候她對特別的異性,她有一個相對來説的封閉期,而十三四歲恰恰是這個時候,這個不是正常不正常,這是一個發展的一個自然規律。那麼好,她們正好出現了這個時期,正好疏遠期,疏遠期實際上,這種疏遠不是絕對的,它既疏遠它又神秘,她既想知道對方,又害怕對方知道自己。所以她這個事情,本身就是一個衝突區。

  張麗:像剛才宗老師講的,就是性觀念如果是很正確,能正確看待這件事兒,而且接受了一些非常明確的、正確的引導和性教育,那她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那鳳琴在第一次月經來潮的時候,她是不會説,覺得這個是非常臟的非常丟人的。

  主持人:就是學校和家長應該關心哪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來引導孩子?那我們這一段話題就先聊聊到這兒,接下來我們接著往下看片子。

  解説:李鳳琴生活在距縣城10公里的一個小村莊裏,父母都是在家務農的農民,為了供李鳳琴上學幾乎花掉了家裏的所有積蓄,他們惟一的願望就是將來女兒能夠有出息,能夠考上大學。

  李鳳琴父親:作為老的來説,不想讓她和別的同學來往,來往我也不主張她這個樣,再説上學期間不允許。因為她的時間關係比較緊張,一般與孩子接觸的時間也比較短一些,一般我作為老的來説,也不想打擾孩子的學習時間,孩子緊得很,咱們的孩子時間非常緊。

  解説:而面對女兒的出走,作為母親她也陷入深深的自責當中。

  李鳳琴父親:我沒有經常跟她談心,我自己也是苦惱,如果我要是把孩子,能教育到的話,她就不會走向這一步,你説是不是?成天我也是氣。

  解説:那麼學校對李鳳琴的出走,是一種什麼態度呢?在學校我們見到了負責政教處工作的劉主任。

  劉主任:當時我就給他(李鳳琴的父母)講了點建議,我就説你們孩子在我們這裡學校,已經很不利於這個環境,我建議你給她換一個環境,要不轉學,我們學校給她開證明,要麼休學來年打好基礎,以更飽滿的熱情,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行學習,使你的孩子更好地成才。再一個就是,我還建議了一個就是身體雖然很健康,但是她心理肯定出現了問題,就是有心理障礙,這個家長不認同我的觀點,説這個孩子沒有什麼問題。我説如果你確實讓你的孩子想在這裡學習的話,也可以,但是必須杜絕類似事件再發生了,如果私自出走出現了問題我們學校很難負這個責任。

  解説:在學校與學生直接接觸最多的,可以説就是班主任了,當問到是否對李鳳琴進行過心理方面的教育時,金老師説。

  金老師:因為這個咱不是專門研究心理學的,對這個沒有多少經驗。

  記者:如果説她現在再回到學校的話,你感覺怎麼樣?

  金老師:她現在再回到學校,她這個心理狀況啥樣,你想特別是班級管理,這個班裏不能一點兒規定沒有,就是誰犯一點錯誤就是説説她了,就是心裏很脆弱,她一下就出走了,這老師的工作就沒法做了。

  解説:對於學校的意見,李鳳琴的家長當然不願意接受,由於意見上的分歧,李鳳琴至今仍呆在家中,等待問題的最終解決。

  主持人:歡迎回到我們演播室,那從剛才這個小片子當中,我們也看出來,學校和家長也有一套態度,你看家長就表現出了比較自責,我覺得對於孩子這個問題,好像學校認識得不是特別清楚,不知道是不是這種觀念對不對?

  宗春山:學校是一種紀律的方式,來處罰一種違反紀律的一種結果,從這點上來講,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我從這個片子裏面,好像沒有看到這個學校再進一步的工作,沒有看到。我覺得這可能應該説是一種不足,或者就是説一種欠缺。

  張力:如果説老師早就發現説這孩子溝通有問題,和同學之間的關係有問題,吃飯不敢進食堂,這些如果找孩子去進行一些交流,給她必要的支持,也可能不會造成後面的出走,也不會發展到這麼嚴重。所以就教師在這方面呢,應該有適度的心理知識,和這個必要的敏感。從這點來講呢,就是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確確實實現在是我覺得這個應該是提到很重要的位置上來了。

  宗春山:那麼説到心理健康教育呢,它既有學校的這種很系統的規範的教育,同時也包括家庭,包括父母,而這種教育它更多的是一種愛的一種滋潤。

  張力:而且孩子在青春期呢,當然包括每個人都是這樣,他會有兩種的需求,一種是精神上的需求,一種是物質上的需求。對於家長來講呢,對於物質上孩子的需求,會盡可能的去滿足。你包括片子裏面李鳳琴,她家裏面把所有的錢,都儘量緊著孩子去上這重點中學,對她抱著很大的希望,但是在精神需求上到底給了她多少?和她的溝通和她這交流的機會到底有多少?所以我就覺得,這個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包括這種性的教育,我覺得都是重要的。

  宗春山:現在説到性教育吧,補充一點兒,很多人把這性教育放在學校裏面,説學校應該怎麼怎麼樣,錯了。

  主持人:您覺得應該放在家裏?

  宗春山:不是,重點是在家裏,因為性教育不是到了青春期才開始的,從人的一降生他就開始了,這種性教育包括什麼呢?包括比如説性角色,她對父親怎麼看,她對母親怎麼看,她在模倣著一種角色,將來在她進入社會以後,她就知道如何跟異性打交道,甚至在組成家庭以後呢,她從父親或母親身上,學到那種婚姻的那種角色,她然後能處好雙方的感覺。這種東西絕對是老師教不了你的,所以我就總是對家長們講,這麼大的一件事情,你怎麼可以教給別人去教育呢?我就覺得不可理解的事情。

  主持人:有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教育的方式?

  宗春山:父母最擔心的就是方式,不在於説什麼,而在於怎麼説。

  主持人:您覺得她用什麼方式比較好?

  張力:其實怎麼説呢,就是很自然。

  宗春山:對,這個很重要。

  張力:不要神神秘秘的。

  宗春山:態度決定一切。

  張力:因為以往覺得性是臟的,這個性觀念不正確,實際上就是家長在表述,或者對性的態度上不對,傳染給孩子,孩子從家長對性的態度上會感覺這個不是件好事兒。

  宗春山:下次再也不問他了,問誰去啊,咱們上網吧,書攤上買個黃書,咱自己看吧。

  主持人:這一看問題就來了。

  宗春山:那就來了,那些東西也是性知識。

  張力:但如果家長會説,你現在已經12歲了,或者是13歲了,你已經馬上進入青春期,這個時候呢,女孩子會有月經,男孩子會有遺精,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他這時候就覺得到時候是很正常的。而且會告訴她,你那時候來是説明你長大了,你成熟了,你那時候就是讓自己逐漸的有責任感,要對一些東西要負責任了,再不像那小孩可以隨隨便便的了,讓她有一種覺得有標誌性的進入另一個階段了。

  宗春山:我們一説性教育,它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律,所以這個性心理的東西,性道德的這個東西,恐怕是我們教育當中應該是一個很基礎的東西,是前提的東西。

  問題就在於就是還是人們的觀念,你接受不接受這樣的一種教育,你覺得這樣一種教育是否是必要的。

  主持人:那就説觀念改變了,可能事情這個方式也就改變了。好,非常感謝二位來到我們演播室參與我們這期節目的討論,觀眾朋友我們下期《當代教育》節目,再見。

(編輯:英子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