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播出節目

村有多大 校有多大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19日 15:52

  勝春: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當代教育》節目,我是勝春,一所小學校在農村能夠起多大作用呢?或許我們不太了解,而農民卻是十分地重視,他們説小學校就是村裏的最高學府了,就是每個村裏的清華、北大,在今天的節目當中,我們想帶您走進山西省的呂梁山區,看一看一個村裏的最高學府給農村帶來了哪些變化?

  解説:前元莊是山西呂梁的一個小山村,和黃河邊的許多村子一樣,以前村裏的600多口人都靠種地過活,前元莊有一塊順治年間的老石碑。碑上説,前元莊曾經“層巒秀拔、活水環繞、真為聖境”,村裏農民説了,哪有什麼聖境啊,1983年時,人均年收入才81塊錢,別人笑話前元莊的人“豐年吃糠,災年逃荒”,直到這些年,前元莊的日子才好過了,年人均收入超過了兩千塊錢,農民們説啊,這是村裏成立了實驗學校後的事兒。


  農民們説的實驗學校就在村口,校門口除了校牌,還挂著個“前元莊教育委員會”的牌子,放眼中國,這可能都是最小的教委,學校裏從小學到初中,各種班級都有,和別的小學校一樣,和別的小學校不一樣的是,這個學校裏除了有娃娃上學,村裏的大人們也在這上學,學校經常給農民們上課,不光有學校裏的先生們教書,還有縣裏省裏請來的專家呢,教的養豬養雞,種樹種果,農機修理等,科目可不少呢,到了上課的時候、學校裏像個廟會,可熱鬧呢!

  農民康建平:今天講這個冷卻係器吧,對我來説原來我們不懂這個,經過今天老師講以後,我起碼我能熟悉自己的機器,我自己在那兒也能懂這個,不需要請師傅,我們建了這個學校以後,我每天在這裡學習兩個鐘頭。

  解説:課堂裏上完課,回家還得學習,做作業,還有考試,要是能通過縣裏的正式考試,農民們還會得到技術職稱呢!

  農民康建平:拿到這個職稱吧,出去以後,你的親戚,你的朋友,相信你是學到這些東西,在我一生中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有了經濟來源了!

  解説:在前元莊,村委,教委,學校緊緊地結合在一塊,村校一體,農民們把這叫做“經濟教育不分家,村校幹部一疙瘩”村支書兼著村教委主任,校長也是村裏的黨支部副書記,教師就是村裏的智囊團,農民隨時能進學校圖書館看書,好多書都是專門給他們買的,實驗室裏挺先進吧,農民一旦在生産上有了啥問題,都能去問問,村兒裏的康明珠就記得幾年前的一件事

  農民康明珠:前面有一個水庫,幾次山洪下來以後,把那個水庫壘起來了,地裏面白花花的都是鹼,人們種莊稼不敢種,那麼一大片平地荒在那兒!

  解説:那幾年,西瓜能賣出價來,康明珠腦子活,就想在那塊地裏種點試試,可是,心裏能不打鼓嗎?那塊鹽鹼地能種西瓜嗎?他想到了學校裏的實驗室,就去找老師測測,幫他看看那塊地種西瓜行不行,老師們一測,説沒問題。但想要種出薄皮兒沙瓤的好瓜來,還得想想辦法。

  農民康明珠:他説,針對這種土質,要多使用一些氮肥,所以我就決定種,後來西瓜成熟以後,果然不錯,我的西瓜口感相當好,供不應求,連我自己家人想吃上一個都沒有。

  解説:農民們説,前元莊的老師是真不容易,學校裏有規定,除了教課,每個老師還要聯絡六戶農民,解決農民們生産中遇到的問題,康繼興老師就經常去康銀生家,把他養豬時碰到的問題都解決了,現在康銀生在養豬時一旦有了不懂的問題,都會把老師請來。

  農民康銀生:有什麼問題,他可以幫助解決,你比如豬産仔,豬有什麼病,飼料搭配,他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去年6月那個母豬,它在那個窩裏面布窩,它就亂跑,後來等到晚上的11點多了,它還沒有生。結果在家裏,他(康繼興)已經睡了,我就把他喊起來,喊起來了以後,他就幫著幹,直到那個母豬生下來以後,那個大小豬都沒有問題,他才回去。

  教師康繼興:剛開始自己不懂,也是看那個書本和實踐(才明白),比如説它這個豬病,有時候一整窩的種豬、仔豬都死完了,死了以後,我家裏,我愛人急得哭過。

  解説:老師不是天生什麼都會,但老師有文化,學得快,不光學得快,他們還懂教學方法,他們一講,農民都聽得懂。康銀生養豬才幾年光景,現在每年都能賣出去50多頭大肥豬。一年收入10000多塊錢沒問題,不光日子好了,如今人家也正經是個養豬高手呢。


  農民康銀生:村有多大,校有多大,就是老的小的都要學習,解決一個全民教育問題、終生教育問題,就是你從小到老都要學習,不學習你那個技術,你就跟不上,沒有技術你就致富不了,是不是?

  解説:他叫康毅,是村裏第一任校長的兒子,從師範學校畢業就返鄉了,現在是實驗學校校長兼村支書,對學校在村裏起的作用,他有自己的想法。

  試驗學校校長康毅:村校一體的目的就是為了理順教育的外部關係,原來吧,管教育的只管教育不管生産,管生産的不管教育,教育跟生産,或者是農村的教育跟農村是兩回事,兩張皮。

  (演播室)

  勝春:好,現在讓我們回到演播室來認識一下我們今天請來的兩位嘉賓。

  溫鐵軍:中國改革雜誌總編輯 經濟管理學博士,三農問題專家

  劉爽: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

  勝春:溫總編,剛才我在看你看這段片子的時候,您的感情好像不太一樣,你的眼神流露出的東西,跟劉老師是不一樣的,您是不是對這裡有特殊的感情。

  溫鐵軍:我説山西的呂梁山區,是我當年插隊的地方,不僅我插隊。我姐姐也和我一起在那兒插隊。

  勝春:您對這兒一定非常了解。

  溫鐵軍:對那兒的風土人情、山川地貌,我應該説比較了解,我在那兒當隊長,我姐姐在另外一個村裏邊,跟我隔著八里地當鄉村教師,所以你説到呂梁山、呂梁地區,説到鄉村教育,那我確實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勝春:您的姐姐就是鄉村教師,所以對鄉村教師有一定的了解,當時的狀況是什麼樣的?

  溫鐵軍:應該説當時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社會的組織結構,一個新的知識要素的注入就有效地提升了農村整體的社會水平,它的組織結構改善了,素質水平提高了,那麼相對來講呢,老鄉的文化水平也有所提高。

  勝春:尤其是您已經感受到了,那種就是知識能給人帶來,改變命運的那種動力。

  溫鐵軍:那是一定要和當地的生産、生活結合起來,跟當地的實際相結合,跟鄉土的這種基本的,結合起來,這種制度組織、基本的文化要素要結合起來。

  勝春:那剛才您看過了這段片子之後,除了那種親切感之外,您看他們目前這種村校一體的做法,您是什麼樣的感覺?

  溫鐵軍:太好了!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一個東西,對吧!它就是因為什麼呢?因為像呂梁這種地方,它相對比較貧困,比較不發達,即使是完全按照照搬過來的知識教育,你去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你去考高中、考大學,你也其實很少的人能夠真正實現這個目的。

  劉爽:5% 到不了10%。

  溫鐵軍:就算你上了,這孩子一到城裏馬上心理上落差非常大,別人在城裏的生活那簡直就是和天堂一樣,一回想自己本鄉本土那個落後面貌,他怎麼受得了呢,再加上平時連家都回不了,所以我就説這些孩子,就算你把他,他拼死拼活地這麼競爭,競爭成一個大學生,他也會恨自己的出身,恨自己的鄉土,他會轉變成另外一種人。

  劉爽:國民教育根本的落腳點應該是改造社會,而不僅僅就是停留在人的素質提高上,辦教育應該是和改造社會是一件事,要以這個觀點來搞農村教育,那就是應該辦成一個改造鄉村的中心,前元莊實驗學校就是一個改造鄉村的這樣一個中心。

  溫鐵軍:我們現在是個水泵,水泵就把這個人才全部泵走,不是説不僅孔雀東南飛麻雀也東南飛嘛?那麼什麼人才願意回到鄉土社會,去認認真真地跟鄉土社會結合,改造舊的這種面貌呢!中央已經提出了,希望我們搞教育的同志,好好地學學前元莊的經驗,真正地把我們農村教育改變成一個什麼呢?和實踐結合的和鄉土社會結合的,能夠促進社會進步的這樣一種教育。其實農村的教育本身如果真的能夠和鄉土社會結合,它應該是個什麼作用呢?我們説,第一當然是改善農民生活,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但同時應該是促進農村社會進步,也就是説它不僅僅只是把一般的這種規範的知識,課本上的東西教給農民,很大程度上應該和鄉土社會的生産生活結合在一起,只有這種結合,那才真正叫做農村教育,另外一個重要的就是促進農村社會進步。我們説現在全世界都在講什麼呢?講不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地區,其實蓄積著大量的人力資源、社會資源,那靠什麼來把它啟動,變成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呢?靠教育。

  解説:一進前元莊實驗學校,就能看見陶行知先生的畫像,他説過的話也放大了,印在一面墻上,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影響了這個黃河邊上的小山村學校的幾代校長,從康夢雄到現在的康毅。雖然現在農民都知道學文化的好處,但剛有學校那會兒,讓農民去讀書識字真不容易,康夢雄就曾經想過好多點子,這些,康毅都還記得。

  康毅:剛開始的時候,就給村裏每個村民買了一些小人書,因為村民那時侯,他就特喜歡看那個東西,所以就買了那麼一批小人書,然後就讓村民來我們這裡看他看的、來的次數多了,對這個地方的感情或者説是對學習這個東西有了興趣了,所以我們就適時地加進去一些其它的書籍,他們就看啊看啊。

  解説:村裏的條件好了,村民們學習的手段也開始現代化了。

  康毅:後來我們也隨著教育手段的變化,我們搞了個衛星地面接受系統,家家戶戶裝上這個有線電視,我們開始了一個天天30分,成人教育窗口,這麼一個專用平臺,每天把先進的這些生産技術實用技術這些東西,在外面帶回來的這些錄像帶、光盤這些東西放進去,送到家家戶戶。老百姓的受教育條件越來越好了,坐在家裏邊,邊看電視,端上飯碗,既能學技術又能學到技術。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就是來者不拒,不來者送上門去。就這種事情反正是一切服務於農民。

  解説:送上門的,有用的,農民當然歡迎,不光歡迎,農民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康連生:每天的6點至6點半,每天看,希望多設立一些種植藥材的科目。

  解説:把教農民,教孩子,教養豬養雞的知識擰在一塊兒,由村教委、村委、學校來協調,這些個辦法使前元莊變了,讓村裏開始有了一點那個老石碑上説的“聖境”的味道。大前年,一個銀匠來村裏賣首飾,一天就賣了2萬多塊錢,過去沒有外村姑娘願意嫁到前元莊,現在想嫁進來,村裏小夥子還得仔細挑挑,現在村裏不光有重量是的,還有種菜種果的,養豬養雞的,真是百業興旺。

  劉輝漢是呂梁地區的老教育局長,成立前元莊試驗學校就是他在任時想出來的,他記得很多年前,康夢雄找過他,説村裏每年都要敬天官,敬天官是迷信,這事讓他挺頭疼的。

  劉輝漢:他説我們村裏有個很不好的陳規陋習,每年的正月十五要敬天官,就是家家戶戶湊一塊錢兩斤白麵貢天官神,他説我們試驗學校成立起來了,繼續搞這個封建迷信不太好,你説怎們辦。我説群眾的迷信思想你不要用行政命令制止他,你最好想一個辦法代替他,結果康夢熊同志,他回去就搞了一個猜謎活動。像這個猜謎語,對對聯,搞了好多智力遊戲,而且給小孩子買了很多鉛筆、筆記本、橡皮,搞了一個很熱熱鬧鬧的遊藝活動,那邊敬天官,這邊搞遊藝活動。這個搞得熱火朝天的時候,那些老太太、老大爺,他都不敬天官了,他過來看這個遊藝活動,他看什麼呢?就是看我的孫子,看我的小孩是不是得了鉛筆了?是不是得了橡皮了,把他就吸引過來了,這個活動完了以後,好多年輕人給康夢熊提建議,説明年咱們還搞!再買這個小獎品,還是搞這個遊藝活動,這樣呢,他就用一種很自然的,用學校的力量,用教育的力量替代了群眾的封建迷信活動。

  康毅:村風村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賭博、打架、鬥毆的沒有,沒有邪教邪説,沒有封建迷信,沒有上訪告狀這些,村民的整體素質確確實實是起來了。

  劉輝漢:陶行知先生講過這麼個例子,他説現在的教育,這個民眾教育和普通教育互不挂鉤,這個就像八寶粥一樣,如果你把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分割開來,那每人只能得到一寶兩寶,如果你把它攪合起來,那麼就可以嘗到八寶,像我們這個前元莊,就是實踐了陶行知思想。他就發揮了農村教育的整體功用。

  解説:過去一説前元莊,人家就搖頭,現在一説前元莊,人家都點頭,不光點頭,別人還給前元莊起了個名字“學習化的村莊”,不光自己學習,別人也來學習,在村裏你就經常能碰到外面的人排著隊來參觀,連溫家寶總理都給這裡做過批示“農村教育必須改革。堅持農教結合的辦學方向,實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教學、科技和生産相結合,柳林縣前元莊實驗學校教育改革的做法和經驗值得重視。

  (演播室)


  勝春:陶行知是我們國家著名的教育家,他就非常關注農村教育,我記得他曾經説過那樣一句話,叫做把小學變成發電機,把電力送到農家去,使家家發出光明來,您剛才看了這種村校一體之後,您是什麼樣的感受?

  劉爽:陶行知教育思想,它的最精彩的地方,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理論,它也就是現在世界教育潮流,現在很時髦的就是學習化的社會,是辦學習化社會的主體理論,就是這個學校是建在改造社會,是讓人民幸福這樣一個基點,而不是就教育而論教育,教育和經濟是結合起來的。

  勝春:可以説這個前元莊它這種做法,想把自己變成一個學習化的這樣一個村莊呢,確實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這種做法的出現的時候,同時也會出現很多不同的聲音,比如説我就聽到有人説過,説把這一個農村的一個村的經濟發展的重任交給了一個學校,是否能承載這樣一種職責。

  溫鐵軍:我已經快忍不住了,要對這種論調要批評。

  勝春:比如説還有,更有一種説法,我給你舉例子,有人説這是十幾歲的孩子和一個小學校,它能致富一個村子嗎?我不知道你們怎麼看這個問題?

  劉爽:我們對這一點看法呢,就是我們希望把前元莊的前前後後,把它的來龍去脈,把它現在的成果,你都要進入前元莊去了解它,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前元莊這個實驗學校不是十幾歲娃娃的一個實驗學校,它是三教統籌甚至是四教統籌,從幼兒教育,三歲到六歲就開始一直到活到老學到老。

  溫鐵軍:這兩個説法的前題本身就是錯的,誰説讓十幾歲的孩子去救一個村了,誰説讓學校就能把這個村帶富了?誰這麼説了,沒這麼説,只不過在實踐中它自然的這樣産生了這麼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教學和實踐相結合,於是乎,它相長、互相之間促進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所以我覺得,這樣的像前元莊這樣的典型,它在整個我們廣大農村地區會不脛而走的。

  勝春:劉老師您覺得前元莊的這種做法它最大的可取之處在哪兒?

  劉爽:前元莊學校它是通過教育,通過學習來感染了,首先培養了,提高了農民的素質,然後農民又嘗到了教育的甜頭,所以更投入學校的一些教育當中來,所以它整個教育要説它這個大教育整體觀,它是一個社會在辦教育,它不是一個單純的一個學校在辦教育,充分地理解這個教育的功能,要運用教育的手段來推動經濟發展。

  勝春:前元莊它的這種做法有沒有什麼值得商榷或者是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溫鐵軍:前元莊目前的做法,我們説已經勉為其難了,就是對於一個學校,它從原來的教育體制之下能有如此革命性的變革,甚至和基層鄉土社會的生産生活需要結合得這麼緊密,已經是難能可貴了,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勝春:但也有人説,前元莊這種現象有它的特殊性,説它有一個好校長、好村長,用這個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樣一個問題,把一個農村的教育和農村的經濟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塊,但如果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每一個村子,每一處的農村,都具有這樣一個有發展眼光的這樣一個村長,這可能就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你們怎麼看待這種説法?

  溫鐵軍:托爾斯泰不是講過嗎,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麼我們現在有問題的農村各有各的問題,不要多加指責,也不要認為這東西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你把它抽象概括成一個道理,然後這個道理大家自會去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去創造。

  勝春:很多人一提到前元莊的做法的時候都投來了關注的目光,在與此同時呢,他們也有一種善意的擔心,就是擔心它到底能夠走多遠,是否能夠一帆風順?對於這一點,前元莊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考。

  康毅:在全村形成一個全民學習、終生學習這麼一個氛圍,然後從教育的手段上,就是逐步從書本教育到電化教育,到網絡教育,然後從學校的形式上,剛開始的時候是強制性的學習,到後來的時候是動員一下就能學習,發展到明天是我要學習,最後建設成一個學習化的村莊。

  劉輝漢:前元莊的教育它的時間上要延伸,在空間上要進一步延伸。作為時間上的延伸就是它現在的教育只有幼兒、小學、中學、成人,那麼再延伸一下,會有前面可以有母嬰教育,後邊有老年大學,隨著它的經濟的發展,它一定會發展起來,那就説我們前元莊的小孩,他在娘胎裏邊就會受到教育,他進棺材的時候才結束教育。

  劉爽:前元莊從辦教育和改造社會成了一體,教育和經濟攜手而帶來的一個前景,無休止地發展的一個前景。

  勝春:溫總編説一説您對您第二故鄉的展望是怎麼看的?

  溫鐵軍:它們自身會不斷地去在和實踐的結合中,他們去調整自己,他們去改變自己,隨著人的素質的提高,隨著人把他所學到的知識和他本鄉本土的實際情況結合了,當然我覺得群眾的創造力是無限的,生命之樹常青啊。

  勝春:好,今天非常感謝兩位嘉賓,應該説前元莊的這種做法,可能在未來的發展過程當中也許您會覺得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至少它走出了這樣可喜的一步,就是讓更多的人能夠去接受教育,因為只有更多人去接受教育,才可能形成一種教育的良性循環。在這裡我們非常感謝兩位嘉賓,也感謝觀眾朋友們收看我們的節目,讓我們下期節目再會。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